經典老照片|100年前杭州人的生活


杭州乃三吳都會,東南形勝,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其人煙阜盛,街市繁華,被譽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的天城”。1917年,美國社會學家西德尼·戴維德·甘博來到杭州,用鏡頭記錄了那時杭州市民的生活百態。攝影:西德尼·戴維德·甘博

民國初年的杭州御街兩旁的店鋪大都是兩層樓的木結構建築,間或有些磚石結構的房屋。底層的店面房一般都採用可拆卸的門板:晚上關門時插上,白天拆掉接待顧客。當店鋪外面往往懸掛許多木製或布制的招牌,不僅寫有店鋪名稱,而且還羅列店鋪內的貨物種類和特色名牌商品。

杭州火車站的院子內擁擠的人群。杭州站最初隨江墅鐵路建於1906年,因其位於清泰門外,故時稱“清泰站”。1909年,隨著滬杭鐵路接入江墅鐵路,最靠近杭州城的清泰站人流量大增,但因城門阻隔通行不便。1910年,清泰站移入城內,稱為“城站”,此名稱保留至今。


民國初年,杭州以養鳥為風雅。圖中的杭州鳥店頗有特色,它並非一個純粹的鳥店。在店鋪的門口放有一張茶桌,來鳥店的主顧和常客可以悠閒地坐下來一邊品茶,一邊談論鳥的交易。在櫃子外面貼著香菸的廣告,顯然在臺面上還有香菸出售。所有這些盡顯杭州休閒之城的特色。

當時杭州一家劈柴店中夥計們劈柴的情景。民國初年的杭州人主要使用灶頭和火爐來燒飯做菜,其燃料主要是木柴,故在城中有劈柴店的存在。其以樹樁為木墩,將粗大的木頭用柴刀劈成長短相當的小木柴,然後用竹篾將其捆綁出售。

一位竹篾行的師傅正在編制一個竹雞籠。杭州氣候溫和溼潤,故多產竹,竹器業在當時非常發達。

在過去,杭州有不少沿街的小吃店常常因陋就簡,用拆下來的店鋪門板在街上支起一張桌子,招徠路人到小店裡來用餐。在杭州方言中,到這樣的小食鋪來用餐被稱作吃 “門兒飯”。在這張照片中我們就可以看見一位路人在街上吃“門兒飯”。他就餐的桌子就是用門板搭在凳子上支起來的。

當時杭州的大街小巷裡有為數眾多的小食攤和小食販。這張照片所表現的就是一位挑著食擔,走街串巷的老年小食販。食擔的一頭挑著一個小火爐,另一頭則是放置碗筷、肉餡和餛飩皮及作料的箱子。這樣的小本生意通常只能夠勉強餬口而已。


這張照片展示了清河坊上的一家小食鋪內的情景:店裡有一個用磚和黃泥砌成的灶頭,爐膛裡燒的是木柴。灶頭邊站著的那位老人正在用蒸籠蒸包子。店鋪內還有兩位婦女正在製作食品。

圖中的工匠正仔細錘制張小泉剪刀。張小泉剪刀包括了獨特的“嵌鋼”工藝在內的72道工藝,樣式美觀,經久耐用,從清初即享譽杭州城,乾隆年間聞名全國,而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一帶。它的興衰是杭州手工業發展的縮影。

桑蠶業與稻作文化一起標誌著漢民族農耕文明的成熟,人們種桑養蠶,然後繅絲織綢,尤其在南方形成了數個紡織手工業的中心,杭州即是其中之一。1911年振興綢廠使用日本提花機生產之後,杭州絲織業快速發展,蠶桑業也保持著高市場需求下的繁榮,無怪乎此人會對著這些蠶笑了。


兩名工匠正在織一張棕繃床。棕繃床發源於宋代的臨安城,即今天的杭州,是江南地區的傳統臥具,在今天仍有許多家庭的家中用著棕繃床。它以木頭為框架,用棕絲加工成的棕線密密地串編成床面。棕繃床具有極好的韌性,受力均勻,軟硬適度,又防潮通氣,修理方便,因而得到廣泛使用。

油紙傘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日用雨傘,使用歷史已有1000多年。它以手工削制的竹條做傘架,以塗刷天然防水桐油的皮棉紙做傘面。它還在各種傳統儀式如婚禮中出場,象徵著各種美好的寓意。照片中的工匠正在給油紙傘上傘面,即把裁好的紙粘上骨架,而後修邊、定型、曝曬。

民國初年的杭州城內水網密佈,因此沿河而建的小染坊也不在少數。照片中呈現的就是在杭州中河的通江橋邊,九和染坊正在晾曬染好的布匹。印染業的繁榮卻帶來了水質的惡化,大量廢水直接排入河道,導致河水變黑髮臭。建國後,許多河道都因此被填平,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浣紗河”。


算命在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行業,在民國初年的杭州,算命先生可謂是隨處可見。照片中的這位算命先生身著道士裝束,白眉白鬚,頗有仙風道骨、超凡脫俗的氣質。

民國初年的杭州城裡,算命先生們已經趨於專業化,這張照片中的另一位算命老人則掛出了合婚擇吉的招牌。顯然,他的專長是測算待婚新人的生辰八字,以及選擇適合於結婚的黃道吉日。他面前的那個箱子裡裝滿了供人抽取的籤,這既是用來算命的工具,也是向顧客宣佈算命結果的一個憑證。

街頭賣荸薺的婦女。荸薺又名馬蹄,產於南方泥沼中,其皮色紫黑,肉質潔白,味甜多汁,清脆可口,多於冬季上市,老杭州人在過年時有將荸薺與甘蔗同吃的習俗,寓意來年甜蜜。圖中的婦女展示了荸薺的另一種吃法:即將荸薺削皮之後用細棍串起來吃,如同北京的糖葫蘆一樣。


挑魚簍的人們。杭州周邊多水域,魚自然不少,在杭州城離運河最近的武林門一帶,形成了杭嘉湖地區的淡水魚集散地,因而有“武林門外魚擔兒”之說,賣魚橋也由此得名。

拉鹽滷桶的牛車。鹽滷是中國傳統制作豆腐時主要的凝固劑,將鹽滷加入生豆漿的過程俗稱“點漿”。拉車的兩頭水牛在當時仍是江南農村當中非常重要的生產力。

兩位女性香客,她們身著進香服,挎著進香口袋,正在去上香的路上。杭州是江南有名的佛國,靈隱寺、淨慈寺等香火極盛,時常有來自江南各地的香客跋涉來到杭州進香,杭州本地人更是形成了如春節祈福撞鐘等佛教風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