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紅:瓷以色艷爲貴,物以稀爲貴

釉裡紅,瓷器釉下彩品種之一,以銅紅料為著色劑在瓷胎上繪畫紋飾,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花紋。銅只有在還原氣氛中才呈現紅色,因此釉裡紅瓷器的燒製對窯室中氣氛要求十分嚴格,燒成難度大,成品率低。

釉裡紅創燒於元代景德鎮,當時色彩不夠純正,髮色偏黑,花紋暈散,模糊不清,說明當時對銅彩料的燒成氣氛不能有效控制。因此元代的釉裡紅器產量低,流傳至今的數量不多。明初洪武時期,釉裡紅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元代特徵,紅色暈散,不太鮮豔。

釉裡紅:瓷以色豔為貴,物以稀為貴

永樂時期,鮮紅釉聲名顯赫,然釉裡紅器則極為鮮見。本世紀80年代,景德鎮中華路、公館嶺地段在永樂前期與後期的地層中出土了一些釉裡紅標本,其中有永樂元年、四年款識,從這些標本的外觀看,銅紅料燒諮詢送拍(l-8-l-2-6-l-o-8-3-3-2)失的情況比較嚴重,可見燒製釉裡紅比銅紅釉難度更大。宣德時期,釉裡紅燒製很成功,能依據畫面的需要自如描繪。這時期還有以白釉剔花填紅料作紋飾,燒成後圖案凸出白色釉面的方法,呈色鮮紅。

釉裡紅:瓷以色豔為貴,物以稀為貴

清乾隆年唐英編《陶冶圖編次》稱這種方法為“寶燒”。可知宣德時期對釉下銅紅燒製掌握得比較純熟,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宣德以後,釉裡紅數量銳減,但是成化時期的產品呈色濃豔鮮亮。弘治時期,釉裡紅泛灰黃色;正德則過於灰暗。嘉靖時雖亦有傳世品,但紅色燒失的現象比較嚴重。清康熙朝恢復釉裡紅的燒製,釉裡紅髮色比明代有所提高。

釉裡紅:瓷以色豔為貴,物以稀為貴

雍正時是燒製釉裡紅最為成功的時期,呈色穩定,色調紅豔。特別是青花和釉裡紅施在同一器上的“青花釉裡紅”更為突出。因二者燒成氣氛不一致,能達到兩色都鮮豔的,只有雍正一朝。典型器如北京博物院藏桃果高足碗,青葉和紅桃兩種色澤都十分鮮豔。乾隆時的釉裡紅有深淺不同的層次,除白地外,尚有豆青地、天藍地、黃地、淺綠地等。

此罐子外壁釉裡紅繪製五組展翅團鳳紋,鳳身以圓形為界,鳳鳥展翅,鳳目尖喙,羽豐尾長,舞動飛轉,身姿優美,儀表威儀,高貴華麗,極富動感。紋飾刻畫精細流暢,佈局簡潔,繪製精細,釉裡紅的團鳳紋映在雪白的底色上形成鮮明對比,美豔奪目,具有極強的裝飾性與觀賞性。

釉裡紅:瓷以色豔為貴,物以稀為貴

底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底款端正,筆力遒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