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爲雲EI的詩與遠方

華為雲EI的詩與遠方

這個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

“苟且”,無非是眼前的現實,可能有困惑和壓力,也可能枯燥而乏味,而“詩與遠方”,則是人們理想中的生活,美麗而浪漫,讓人憧憬。但是沒有現實的努力,怎會有光明的未來;沒有明確的方向,前進的動力又從何而來?所以,只有真正經歷過“苟且”的生活,才能體會“詩與遠方”的魅力和價值。

對於大多數企業用戶來說,從最初的“人云亦云”到“為雲而云”,再到今天企業自覺的行為“全面上雲”,這就是雲的現實。經歷了十多年的掙扎、摸索和反覆實踐,終於得出了結論,企業上雲是實現數字化轉型的必由之路。

華為雲EI的詩與遠方

企業上雲並不是一個固定的節點,邁過去就表示上雲成功。企業上雲是一段漫長的旅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主題和需要完成的階段性任務,並不時有新的願景浮現。當前,“+AI”就是一個新的主題和願景。它也是企業上雲新的“詩與遠方”。

風口or入口

大風起兮雲飛揚

——劉邦《大風歌》

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詩人的豪邁和激懷壯闊一覽無餘。雲計算是風口,AI是入口。

這是一個劇變的時代。這是一個風來了,豬也能飛起來的時代。人們在期待新的風口,同時更希望抓住風口,乘風直上雲霄。AI、區塊鏈、工業互聯網……這些新的風口為雲計算開闢了新的賽道。特別是AI,它像是一種新的基因,注入了不同的行業、應用場景,正在產生或醞釀著強烈的化學反應。

雲“+AI”正在重新劃分雲服務市場的賽道。如今,各主流的雲服務商都在AI市場發力佈局,你有“某某智慧大腦”,我有“某某AI服務”;你有“某某GPU架構”,我有“某某深度學習工具”。“+AI”的競爭從戰略層面開始,一路向架構、產品、服務各個層面延伸。

“AI上有信仰的雲”——這是華為雲“+AI”的新宣言。其實,早在2012年6月,華為就建立了“諾亞方舟”實驗室,開展針對AI、算法等方向的研究,將未來的趨勢變成現實。一些設在地方的研究機構也有明確的分工,比如華為西安研究所就側重於IaaS服務、PaaS服務,以及EI(企業智能)等核心業務領域的創新。在AI方面,華為早佈局、早投入,搶得了先機。

華為雲EI的詩與遠方

AI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功能,更是一種新的生產力,將深刻地改變每個行業。基於這樣的認知,華為雲將與AI的融合提升到戰略的高度。6月26日,在“華為雲中國行2018”首站深圳站上,華為雲正式發佈了“EI智能體”。

何謂“智能的世界”?它是智能體與物理世界的疊加和融合。在7月24日舉行的“華為雲中國行2018”北京站上,華為雲EI產品部總經理賈永利對EI智能體進行了深刻解讀。

華為雲EI智能體,它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行業智慧是其核心和關鍵。大腦是人類智慧的源泉,而在無限增強的智能世界中,僅有大腦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智慧大腦(華為雲EI)、智能邊緣平臺和無處不在的端側感知聚合在一起,並通過它們對物理世界的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的大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回傳,與複雜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業智慧對接,經過智能體的計算分析,並反饋作用於物理世界,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世界。

EI智能體不僅基於歷史數據的統計,更是實時感知、互動與優化。EI智能體並不是空中樓閣,它必須與具體的行業需求相結合,形成行業智慧,才能真正助力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華為雲已經推出了諸如交通智能體、工業智能體等面向垂直行業應用的智能體,全面貫徹EI“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這也是華為雲倡導的“普惠AI”的本質。

“普惠AI”並不是靠華為雲一己之力就可以全面落地的,它需要一個各類合作伙伴廣泛參與的生態圈。賈永利表示,在持續推出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服務的同時,華為雲也在積極地聯絡各行業夥伴、客戶,共同打造基於華為雲EI的各個行業的智能體,最終實現萬物感知、萬物互聯、萬物智能。

華為雲已經找到了“+AI”的入口。

AI賦能行業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登飛來峰》

不怕層層浮雲遮住遠眺的視野,登高望遠才能心胸開闊。只有全面、客觀、正確地觀察和分析事物,才能透過現象看清本質。AI的未來在哪裡?與行業應用相合,這一趨勢正漸漸明朗。

去年7月,華為雲中國行2017北京站,以“如果未來可以預見”為主題,一年後,願景變成了現實,華為雲“在創新的道路上加速奔跑”,在AI等多個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在今年的北京站活動上,華為雲不僅發佈了四大主流AI場景,而且推出了國內首個涵蓋跨雲備份、跨雲容災和雲上容災三大場景,提供完整公有云備份容災能力的解決方案——Multi Cloud混合雲災備解決方案。

在2017年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我們早就見識了華為“城市交通大腦”的威力。在深圳,因為城市交通大腦的應用,深圳市道路交通事故率大幅下降,同時通過AI技術優化交通信號,道路交通擁堵指數從1.44下降到1.38。

“城市交通大腦”只是華為AI能力的一個縮影,以及AI與行業相結合的成功試水。在此基礎上,華為雲如今以服務的形式將華為的AI能力開放出來,賦能全行業。在眾多行業中,華為雲選擇了對AI需求最迫切的四大行業,率先進行了“行業定製”,濃縮為華為雲EI的四大主流應用場景。

第一類場景,“互聯網+AI”。在深圳站,華為雲發佈了EI智能視頻系列服務,它可以幫助客戶對視頻內容進行分析、內容審核、打標籤。基於華為雲EI智能視頻服務,視頻場景識別可支持365種室內室外場景,Top5精度大於90%。中國圖庫、一下科技等國內主流的專業服務商已經率先採用了華為雲EI智能視頻系列服務。

第二類場景 ,“家庭+AI”。華為雲利用智能終端直接與華為雲連接,通過端雲協同的方式,利用圖像視覺AI能力進行視頻/圖片數據處理,實現了智慧家庭平臺的持續演進。“家庭+AI”既可以為家庭用戶提供老人看護、寶寶看護、寵物看護等服務,還可以為商鋪用戶提供客流統計、VIP識別、精準營銷、即時視頻分享等專業服務。

第三類場景,“工業+AI”。舉例來說,華為雲工業智能體可以將複雜物理世界的海量信息和行業智慧,經過智能體的計算和分析,反饋作用於工業製造的全流程,從而提升製造企業的生產成品率,降低企業運維成本,提升效能。華為雲已經與國內知名空壓機廠家合作,基於華為雲工業智能體為未來工廠降本增效、節能減排。

第四類場景,“城市+AI”。2018年4月,華為與北京市交管局合作,在北京海淀區上地三街率先開展利用AI算法實現實時在線決策、信號配時優化和時段自動劃分試點應用。第三方評估報告顯示,上地三街車流主方向(東西方向)平均延誤減少15.2%,平均車速提升15%,支路的平均延誤時間降低了10%~20%。

如今,AI成了雲服務商與行業用戶對接的敲門磚。以華為云為例,它將自身在AI技術方面的創新,融匯成一種服務與行業用戶分享,而且這種分享有的放矢,針對行業用戶的業務痛點,所以落地有聲,效果直接且明顯。華為雲率先推出的上述四大AI場景只是一個開端,華為雲EI智能體的行業應用之路會越走越寬。

AI落地的真相就是與行業需求和應用相結合。華為雲“+AI”撥雲見日,指明瞭AI應用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雲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岳飛?《滿江紅·寫懷》

三十多年來雖已建立一些功名,但如同塵土微不足道,南北轉戰八千里,經歷多少風雲人生。抓緊時間建功立業,不要蹉跎歲月。雲計算的未來之路正慢慢展開,創新、突破、超越,華為雲正加速奔跑。

中國公有云市場進入了群雄爭霸的階段,先入者雖有市場份額的優勢,但後來者也在想方設法確立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AI會不會是那個引發格局變化的因子?

自去年3月Cloud BU正式成立以來,華為雲在公有云領域不斷投入、深化發展,大力推動“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的普惠AI落地,同時恪守業務邊界,發力科技創新。普惠AI是華為雲最佳的助推器。

在Forrester剛剛發佈的《The Forrester Wave: Full-Stack Public Cloud Development Platforms In China, Q3 2018》報告中,華為雲與阿里雲、亞馬遜AWS、微軟、騰訊雲共處領導者象限。華為雲打造全棧公有云平臺的能力得到了充分肯定。華為Cloud BU僅僅成立一年多來,其收入同比增長700%,僅2018年上半年,雲市場新增上架應用872個,合作伙伴數量增加45%,很多政企客戶已將核心數據、價值數據放心地遷移到華為雲上。

截至目前,華為雲已上線16大類超過120項雲服務,以及覆蓋製造、電商、遊戲、金融、車聯網、SAP、HPC、IoT、安全、DevOps等方面的60多個解決方案。相信未來華為雲EI服務的種類也會不斷增加。

起跑考驗的是反應速度,中途跑拼的是耐力和加速度。都說雲計算是長跑,正處於中途跑階段的華為雲要不斷提速再提速,而AI就是那個加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