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下的由來和玉女河的傳說

廟下的由來和玉女河的傳說

廟下是個古老的名字,唐朝時,因建中嶽廟於高地之上,名曰:"上廟",廟下有一條街道,故名"廟下街"。街裡有一座聞名遐邇的"九龍橋",始建於漢,控秦引楚,襟河帶江,是古時候洛宛官道上的必經之路,曾馳名中州大地,遙至陝山數省,廣招四方遊客。橋工精造以全青石為基,九龍九孔,景色宜人,在汝州十大名勝之列。橋下是一條歡快流淌的玉女河,是遠古時期住在街上一位美麗少女的化身。在廟下地區,至今流傳著一個美妙的習俗:男女青年一旦定親,女方必須親手給男方送去一個繡著鴛鴦的荷包,其中的含義不言而喻。如果定的是娃娃親,也得由女方家中的嫂嫂或者鄰里過門的大姐們代繡一個送上,作為定情的信物。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廟下鎮上住著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玉女。玉女年方十八,心靈手巧,天生聰慧,繡花織布技藝精湛,尤其是繡在荷包上的各種花卉圖案活靈活現,竟然招惹蜂蝶翩翩起舞,可見功夫之深。這麼好的姑娘,前來提親的人擠破了門檻,但都被姑娘的家人一一婉言謝絕。原來姑娘已經有了自己鍾情的男子,也得到了家裡人的認可。可惜,小夥子在塞外充軍兩載有餘,杳無音信,更不曾得到定情的荷包。玉女日日盼,夜夜想,苦苦思念著意中人早日回到自己身邊,便每月繡一個荷包聊表思念之情,並把繡好的荷包順次掛到窗前的牡丹枝上。久而久之,荷包形成了串,變成了今天盛開的"荷包牡丹"。後來有消息傳回,小夥子戰死沙場,為國捐軀。玉女哭幹了淚水,演化成為一條湧動著傳奇故事的河流千年流淌。人們為了懷念玉女,就把這條河流叫做玉女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