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房奴,垃圾的消費力之下當然就是垃圾消費者、垃圾車

本文標題的主體概念,來自一個據說是近日遇上不少麻煩的國內著名導演、他在幾年前一次採訪中所提到的話題,當時他很婉轉地說:“ 為什麼大家都說有那麼多的垃圾電影?那是不是因為有很多垃圾觀眾,才形成了有這麼多的垃圾電影 ”。自己保留著這個概念已經有好一段日子了,一直懶於再加工,而最近關於所謂的消費降級說得比較多,那麼我們也就隨便蹭蹭、做一下事後諸葛吧。

作為著名公眾人物,論點需要顧慮後果、又怕得罪了衣食父母,講話要謹慎一些可以理解。站在商業的角度去看,電影與摩托車、一個是文化行業一個是商品行業,直接對比不大適合;更何況對消費者來說,電影票價是一樣的、垃圾與否售價都相同,從買了票的那一刻開始、是否消費了垃圾的結局就已經被確定了,不像摩托車那樣豐儉由人、還可以先驗明正身。故此,使用這樣的引述,並非要以這個故事或者是垃圾電影作為對比、類比,僅僅只是借個標題概念一用。

有道是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所謂的消費降級,在自己看來是早就一直髮生的事情、並非近期才有。從奔馳、寶馬在中國市場越賣越便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對於向來是寧願丟掉也不會便宜了別人的這些企業,難道真的是因為什麼產量大了、生產工序改進了、關稅低了 ... ... 成本降了就會降價?作為企業,只有在市場的消費力開始沉的時候就要降價,消費力在上升的時候,哪裡還有空去照顧那些要降價的訂單?!說什麼降價是因為爭奪市場佔有率、技術改造完成了之類的,只是對應不同需要的說法,要麼是忽悠、要麼是自我的安慰。

站在摩托車的角度,自從開始禁、限摩,消費就一直在降級,幾十年過去、基本都麻木了。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夏利之流陷入絕境,那些老套路、自今年以來,在國內越來越多原本平靜的十八線城市也愈演愈烈,大有美帝現任國防部長之風。那情形估計就是汽車的銷量一旦無法維持現有水平,解決之道依舊就是利益為先:首先是不遲不早地出一個新的、之前等了多年都沒等到的所謂電摩標準,本質上就是以技術標準為名、禁電合法化,然後就是在更廣泛的範圍內、連農村也幾乎不想放過地找摩托車墊背,好聽的叫做丟卒保車、不好聽的叫嫌貧愛富。

對於摩托車行業來講,交通出行的消費降級,原本應是擺脫絕境的機遇多於泥潭中的掙扎,但被政策強行扭斷了,惟有繼續洗牌,苦苦等待黎明的到來,如果等來的是風風雨雨,就依賴出口市場先熬著 ... ... ...

很多國產車被認定為垃圾車,很多人的印象中、國產車就是垃圾的代名詞。國產車越做越便宜首先那是市場的力量,三萬塊錢的 150 cc 會被人吐槽到體無完膚,而三萬塊錢、在很多地方想買個商品房的衛生間、甚至是買個馬桶般大小的地方都買不到,價值這東西該如何用價格去衡量?!

關於住房、醫療、教育,尤其是房價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影響,已經有過很多公開的、很深入評論,這裡就不多說。據說中國現在有四億多的房奴,每天睡醒就要面對房貸,吃不起、病不起、玩不起。沒房貸的能好得了多少?尤其是摩托車消費的主力、那些剛出來社會工作的年輕人,生活的危機感壓迫,再加上對購房的期待之下,買個好一點的手機、活在網絡的醉生夢死中,所帶來的愉悅遠比買那些被打手描述如過街老鼠般的摩托車要強得多,手機至少會合法、可以盡情地做個鍵盤俠。

在生活成本高漲而未來的預期收入難以大幅上升之下,一切可壓縮的支出都得被壓縮,其中就包括了交通出行的部分。就連吃的部分都得省的話,交通出行就更不用說了,有限的收入只能用在優先的住房/房租、醫療、教育裡,至於摩托車這些,能省就省、或者看上幾年再說。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今天應該把消費降級、更正為

消費再降級,也許會更貼切。這樣的大環境之下,除了極個別的中、高收入群體之外,剩下的基本就是垃圾級的消費力,買得起的話、有誰不希望買個好一點的消費品?如果市場存在著需求,哪家制造商不想做好的產品?

我們無法拿得出一個對垃圾車這一詞語的認定標準,而這個詞語的來源、估計往往是來自於一段很不愉快的使用經歷。我們就只惟有學著體制內專家寫 PPT 的玩法、一切以 GDP 衡量:價格貴的不垃圾,價格低的就是垃圾。

我們不是著名的公眾人物,很多話我們可以直說:垃圾消費力的環境之下,大部分都是垃圾消費者,對應的自然也是垃圾產品。

真的要定義垃圾車的話,或許我們可以認為,不掛牌在路上跑、被扣查了就當丟掉,這樣成本之下的車,才是應有的標準車型。在此標準之下的、可以稱之為垃圾車,而在標準之上的、或許可以叫做超標車了。

全民房奴,垃圾的消費力之下當然就是垃圾消費者、垃圾車

全民房奴,垃圾的消費力之下當然就是垃圾消費者、垃圾車

全民房奴,垃圾的消費力之下當然就是垃圾消費者、垃圾車

全民房奴,垃圾的消費力之下當然就是垃圾消費者、垃圾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