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哭!父爱如山,74岁父亲午餐吃大葱煎饼,让卧床儿子吃面条和鱼


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有一种伟大叫父爱如山;有一种朴实,叫我的农村老父亲;有一种美好,叫父子心心相连。图中的老汉叫丁兆银,今年74岁了,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老汉,也是一位伟大的老父亲。丁老汉为了养儿育女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到了晚年七旬高龄,他最想做的事情依然是为了卧床不能动的儿子。为了省钱,半块豆腐,一张煎饼,一棵大葱就是丁老汉的午餐,而他给儿子吃的却是面条和鱼。

丁兆银是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六合村人。老人有一儿一女,儿子丁明义今年已经42岁了,由于他从小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只能头部可以动,因此卧床了40多年。在丁明义两岁时,母亲去世了,大他四岁的姐姐帮衬着父亲,将其养大。后来,姐姐远嫁到了安徽,照顾丁明义的任务就全部落在丁老汉肩上。如今,姐姐依然会经常给他们父子寄钱,并打电话问候关爱他们。

老伴儿早逝,儿子瘫痪,女儿远嫁,为了生活,丁老汉像中国最传统的农村老父亲们一样,默默地付出着。一辈子,他不抱怨,不多语,不远走,像勤劳的老黄牛一样,无论刮风,还是下雨,都默默地耕耘着。当别的七旬高龄老人可以安详晚年时,丁老汉依然还要为了屈指可数的未来而劳作,因为他要正视自己的养老,更要正视儿子以后的吃饭和养老。“趁还能干的动,多存点钱,哪天我干不动了,或不在了,他也有饭吃我就放心了!”丁老汉说。


74岁的丁老汉养了5头牛,12只羊和10多只鸡,还种着5亩地。“我知道我父亲在跟时间赛跑,为了抢时间,为了多存点钱,为了能给我更多的可以看得见的保障,他常常顾不上吃饭,看到他都74岁了,还依然在拼命的劳作,我这当儿子的真的很心疼,但我又帮不上啥忙!”丁明义动情地说。丁明义劝父亲少干点,可丁老汉就是不听。无奈之下,他打电话求助当地电视台,让记者劝说父亲少养牛少干些活,别太劳累了。

丁兆银老人来到儿子的炕前,看看儿子吃没吃完。丁兆银老人说:“从小姊妹们多,那时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最好饭就是地瓜饭。让我天天耍不干活,蹲墙根,我可蹲不住!干了一辈子,习惯了,如果忽然不干活了,指不定会出什么毛病呢!”。

虽然生活一直比较困难,但丁老汉却非常的倔强,他不想过多的依赖社会,想靠自己的双手劳动生活,“指望着别人吃饭,俺可做不到,俺们有双手,自己能干活,也能挣钱,干嘛指望着别人啊,别人家也都不容易!以前那么难过的日子,俺都过来了,如今还有煎饼吃,不错了!”丁老汉这样憨厚地说。丁明义心疼地说,父亲由于常年超量劳作,累的经常腰疼、腿疼、肩膀疼,他好想能给老父亲揉揉肩,按按腿,捶捶背,可是自己却做不到。


丁老汉憨厚地说,不少亲朋好友以及邻里乡亲都劝他少干活,他知道大家是为了自己好,不过,他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事儿没赶在谁头上,想法肯定不一样!俺家就这个情况,我都一把年纪了,如果我再懒点,不要说我养老,我儿子将来吃饭都成问题啊,所以啊,老话说的好,要想活得好,还得多勤劳,不干不行啊,再说了,干了一辈子了,也闲不下来,要是真闲下来了,估计也得生病了,离老死也不远了!”。

丁兆银老人一家的情况,当地政府一直比较关注,两人都有低保。同时,社会上的一些爱心组织和爱心人士也时常去看望他们。老人家说,如果年底把5头牛和12只羊全卖了的话,能有个七八千块。再加上爷俩每年四五千元的低保,儿子的重残补贴、护理补贴以及老年人补贴等,足够他们生活了。

虽然生活困难压力大,但丁老汉心态很好,“俺看得开,咱老农民还想有多好?有活干,有地种,有饭吃,就挺好了!我最担心的就是我百年后,我儿子该咋办,他姐嫁那么远,也指望不上!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也有家庭,咱也不能太依赖她!”。编后语:看着丁老汉那满脸被岁月刻画的皱纹,又有多少人想到了自己的老父亲!父爱,永远是那么深沉,那么简单,那么厚重!敬请转发图集,关注上方“北疆记录者”,让我们一起传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