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名寺:幽栖寺、三教寺与光化寺

肥城陶山幽栖寺 陶山位于肥城市北部,属泰山山脉,这里山势险峻,植被茂盛,风光秀丽。陶山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景点有范蠡墓、范蠡祠、幽栖寺、朝阳洞、小泰山等,其中幽栖寺是该山最著名的景点,也是该区的佛教中心。

据史料记载,幽栖寺创建于秦代,初名幽栖祠,汉代改称幽栖寺。唐、宋、金、明各代都对幽栖寺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扩建。香火最盛的年代,寺僧达800多人。

因年代久远,寺院大部分建筑都已毁弃,现仅存一座雕刻精美的唐经幢,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中间700多字详细记载了寺、祠、墓的沿革历史,现保存于泰安的岱庙内。另外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宣和三年(1121年)、靖康元年(1126年)的石柱和柱础都是扩建古迹的实物见证。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重建幽栖寺大殿,并经明、清多次维修。文革时期,千年古寺毁于一旦。

近年在幽栖寺附近发现并挖掘的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石碑共8块,其中3块为明代重修幽栖寺时所刻。调查得知,这批石碑是“文革”期间幽栖寺大殿被拆时从寺里运出修砌井壁的。其中一块为明崇祯七年立,碑上刻有“太史公纪范蠡避地居陶,陶为通衢……”,另一块上刻“幽栖寺何为而名世,以越大夫范蠡自春秋迄于今也”。范蠡,战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又是一位财资雄厚的实业家、商业家,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的开创者。遗址石刻诗云:“陶朱栖幽处,范蠡旧时林,入山不见寺,静曲路幽森”,是对这段历史的最好说明。

东平白佛山三教寺 白佛山位于东平县城西部,山势陡峭,苍柏茂密,以石窟造像而闻名全国。南山腰向阳处有建于隋唐时期的石窟造像群,浮雕造像138尊,其中最大一尊为隋代释迦牟尼雕像。此像高近7米,目光平视,仪态从容,斜披袈裟,赤足说法。东西两壁刻石近千字,雕像多为侍者,形态各异。石窟造像群已被载入《中国名胜大典》,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窟下方茂密的林木中掩映着一座建筑古朴、雄伟壮观的寺院,这就是齐鲁境内最早的“三教合一”建筑群——三教寺。该寺初建于宋金时期,原来有一定的规模,后因年久失修,主要建筑逐渐废弃,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大雄宝殿原有3座半身塑像,左边为道教老子、右边是儒教孔子、中间是佛教如来佛,形态各异,生动传神。佛教传入中国后日益本土化,与中国原有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逐渐融合。由于这一潮流的影响,儒家推崇的孔子、道家供奉的老子、佛家信仰的佛祖,统统被纳入佛教寺院的信仰系统,所以三教寺具有三教融合的文化特色。而今大雄宝殿毁坏无几,大殿墙壁原绘有《太白醉酒》图,现已荡然无存。近年来,山东省文物局和东平县政府投资,对这一古迹进行修复。

徂徕山光化寺 光化寺位于徂徕山的东南边,处于山坳之中,左右双峰如抱,前有诸山如翠屏遥列,后有山泉引流入庭。该寺创建于北魏,到隋朝时候开始称光化寺,昭示着佛教的鼎盛光大,唐代时由多位高僧住持衣钵相传,宋朝曾改名为崇庆寺,元、明、清时期相继进行了扩建与整修。

目前寺院有山门、配殿及大雄宝殿,东山门内有乾隆、光绪年间的重修碑刻。元、明两代残塔的柱石多留存在寺中。

大雄宝殿主奉如来佛祖,佛像双目微垂,面部丰腴,体态端庄,周身塑金,光彩熠熠。其四壁绘有明清时期《西游记》故事壁画。大雄宝殿两侧的配房对称分布,院中松柏挺立。其中最著名的是寺内的“三义柏”和“凤松”,两棵古树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三义柏”为一本三株,气宇轩昂,叶色浓翠,整齐如结义的三兄弟;“凤松”似丹凤展翅,起舞弄姿,浓荫匝地,冠盖如伞,遮地数亩,与泰山普照寺的六朝松不分伯仲,据说为唐代所植。

寺北门路东有巨石,称为将军石,高1.9米,宽2.4米,厚1.2米,上面刻着北齐武平元年(570年)梁父县令王子椿隶书撰写的《大般若经》,共计89字,每字直径约13厘米。目前此石刻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东南路西有墓塔林遗址,为本寺埋葬历代高僧的地方。现有塔石数十块,都是元明时期的遗物。墓塔林东是映佛岩,岩顶有巨石,南壁刻王子椿隶书《般若波罗密经》,现存85字。其字古拙俊逸,为历代书法家所推崇。宋代赵明诚的《金石录》、清代冯云鹏的《金石索》均载其文。 (高爱颖 刘守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