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便利店資金斷鏈!「大躍進」的便利店:瘋狂、風險與風口

界動報道:

近年來,資本青睞的便利店似乎在開展“大躍進”運動,玩家們都在鼓足幹勁,力爭上游,但“餓死”的也不少。

誰也不會想到,5個月前才喜提4000萬天使融資的北京131便利店,9月18日就宣佈了自己要“吃土”的消息:因為資金鍊斷裂不能正常經營。按原計劃,這家不滿“兩歲”的便利店,還打算今年在北京落地100家店。現在看來,它連“活著”都是個問題了,更別說成長了。

又一便利店資金斷鏈!“大躍進”的便利店:瘋狂、風險與風口


在一個月前,北京的另一家便利店也同樣因為資金週轉問題,關停了168家門店,而這家店正是北京市場上最有代表性的鄰家便利店。

“瘋狂”的便利店

便利店有多瘋狂?數據顯示,入局便利店的企業多達70多家,去年一年時間,中國內地便利店便增加了1.2萬家,總量達到了10.6萬家,相當於日本的兩倍。中國最大的便利連鎖店美宜佳,去年就大手筆開了2300家新店。

又一便利店資金斷鏈!“大躍進”的便利店:瘋狂、風險與風口


除了中國本地玩家,擁有半個世紀便利店運營經驗的日本,也看上了這片“紅海”。羅森、全家、7- 11這三大日系便利商,今年在中國的新店目標分別是800家、300多家和200家。

相比這些資深的日系老牌玩家,中國的“後起之秀”也深諳開店要“拼手速”的道理。

就拿最近備受關注 的“便利蜂”來說,在2016年12月面世時,它就立下開店flag——1年100家。當然,它也是這麼做的,只要位置好,不管店鋪是30平的還是400平的,都納入麾下。

又一便利店資金斷鏈!“大躍進”的便利店:瘋狂、風險與風口


風險與風口

在短平快的現代生活節奏下,便利店完美地契合了消費者的“即時需求”。但同時,重資本的商業模式也要求玩家們,在短時間內快速起量,來形成規模效應。

做便利店,這不是一條快速發家致富之路,相反,前期需要大把燒錢,比如店租、人力等成本。能不能持續供血、能不能縮短起量週期、能不能“熬”到盈利,這些對於玩家來說,都是生與死的考驗。

但幸運的是,他們也算是站在了風口上。

互聯網、新零售、移動支付、人工智能等行業的發展,讓玩家可以藉藉“東風”。而且,玩家自身也具備更大的可能性,會利用互聯網思維來創新打法。據日媒最新報道,為應對國內激烈競爭,不少中國便利店正向經驗豐富的日本同行“取經”,尋求更多靈感,但他們也承認,中國的便利店確實比日本更有創造力。

又一便利店資金斷鏈!“大躍進”的便利店:瘋狂、風險與風口


另一方面,中國便利店市場潛力還很大。“尤其是北京,滲透率遠遠不及發達國家,有很大市場空間”,便利蜂總裁陳明曾表示。

在北京,有人戲稱這是一個“找便利店比找男朋友還難”的城市。數據顯示,在國內重點城市中,單個便利店的平均輻射人數是1.2萬,就算是競爭尤為激烈的上海,每3200名消費者才有一家店鋪。而在便利店星羅棋佈的日本,一家便利店只需輻射2000名顧客。

另外,在產品選擇上,中國的便利店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日本,便利店似乎成了當地的旅遊打卡點,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店內的特色美食。而且,日本7-11打造的自有品牌毛利可達60%-70%,已經擁有自我供血能力。

又一便利店資金斷鏈!“大躍進”的便利店:瘋狂、風險與風口


相比之下,中國便利店多是大眾品牌,到處都可以買到,不足以激起消費者的“購買慾”。因此,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辨識度,達到增加毛利的目的。

如何抓住風口、避免風險,或許是“瘋狂”便利店該思考的問題。

界動傳媒丨Jie Mobile,

互聯網財經界動態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