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老知青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談人生感悟

「媒体聚焦」老知青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谈人生感悟

「媒体聚焦」老知青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谈人生感悟

夏天擔麥子,兩大捆100多公斤,10裡山路也能一口氣走完;為了借上一本喜愛的書,30里路走了兩趟;晚上看書用自制煤油燈照明,不僅臉被燻黑,第二天吐的痰都是黑的……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知青歲月的經歷。

近日,圍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老知青在首府齊聚一堂,談讀書體會,講述從艱苦歲月獲得的人生感悟。

這些老知青曾共同在巴州烏拉斯臺度過了難忘的青春歲月,自從《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出版發行後,他們不約而同都購買了,細讀總書記的故事,再度勾起了他們共同的記憶,他們專門在經開區(頭屯河區)的新疆書香天山生態閱讀空間策劃了這次讀書聚會,品好書、憶往昔、抒情懷、話團圓。聚會現場還展出了當年的老照片。

如今70歲的張永平說,那段經歷指引了我人生的方向。就像《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中提到的,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

七年知青歲月,青年時期的習近平總書記把自己看作黃土地的一部分,“為群眾做實事”的信念在當時悄然紮根。他用雙腳丈量黃土高原的寬廣與厚度,一心只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這樣的愛民為民情懷孕育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68歲的高峽提供了五張展板的圖片,上面是她和同學在勞動期間的照片。她說,在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自己被深深打動,尤其是看到描述習近平總書記挑糞、耕種、鋤地、擔糧的內容時,產生了共鳴,由此想到了49年前,19歲的自己從烏魯木齊來到烏拉斯臺農場,打葦子、種甜菜等勞動的情形。

書中描述,習近平總書記遇到不懂的問題,都會向村裡人請教,最終成為種地的一把好手。

高峽說,十年前自己已退休,但一直在發揮餘熱,目前是新疆軟件行業協會、新疆電子學會、計算機學會的秘書長,這些行業可謂每天都在更新,自己要不斷向身邊年輕人學習,為行業和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活動主辦方新疆書香天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陸開武說,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感召下,用珍貴的影像圖片和樸實的文字,重溫知青歲月,不只是簡單的回顧,也希望青年一代在實踐鍛鍊中激發潛能、積累經驗,磨礪意志、增長才幹,像當年的習近平總書記一樣,在基層歷練、積累,鑄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