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的棒棒》真的很棒!|評論

《最後的棒棒》真的很棒!|評論

|何洪元

為深入貫徹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展現改革開放40週年輝煌成績,本土影片《最後的棒棒》將作為重點獻禮影片,8月17日全國上映。

影片《最後的棒棒》導演兼編劇何苦深入生活、紮根人民,歷時一年多與“棒棒”同吃同住同勞動,詳盡記錄身邊的“棒棒”和他們的心路經歷,最終以電影的藝術形式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

《最後的棒棒》值得推薦,源於“三個棒”,原型棒、立意棒、主創棒。

原型棒

改革開放之初,山城重慶特殊的地理環境孕育了一群特殊的人,他們爬坡上坎,肩上扛著一米長的扁擔,棒子上繫著兩根青色的尼龍繩,沿街遊蕩攬活,他們來自農村,是街頭的臨時搬運工,被市民親切地稱為“棒棒”。

“棒棒”是重慶獨有的文化符號,他們也是生活在城市最底層的勞動者,城鄉兩頭望,用熱情、體力和責任服務於社會,一根扁擔、一副肩膀、一雙腳板,挑起生活、挑起責任、挑起希望。

《最後的棒棒》真的很棒!|評論

“棒棒精神”是勤勞樸實、樂觀向上的精神,在負重前行的三十多年中,感染著無數普通人。數十萬“棒棒”大軍不僅挑走了汗水浸泡的年華,也挑走了屬於自己的年代,同樣也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城市變遷以及人間冷暖。

這些年,“棒棒”行業並沒有因為交通和運輸方式的改變和自身的生存困境而徹底沒落和消逝,有些棒棒選擇了轉型,他們中曾走出過詩人、作家、畫家以及知名企業家;有人選擇了堅持,他們因時制宜,依舊活躍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因此,《最後的棒棒》的原型是一個很棒的群體,也是一個值得尊重的群體。

立意棒

作為一部真實反映改革開放時期城鎮化進程的電影作品,《最後的棒棒》根據全國首部同名自拍體勵志紀實片改編,立意新穎,不僅具有推陳出新的現實主義主題,同時較高的藝術品質還賦予了這部作品歷史的厚重感、現實的啟迪和理想的感召力。

影片以重慶街頭為背景,以幾名普通“棒棒”即將告別正在消逝的行業和一名退役中校扛起一根棒棒開始自己的追尋為縮影,以點帶面真實生動還原了那個尚未遠去的年代和群體所發生的輝煌與尷尬、堅韌和無奈以及值得回憶和銘記的故事;以小見大真實再現了一個群體由盛轉衰,一個城市翻天覆地的發展歷程。

《最後的棒棒》真的很棒!|評論

小人物展現大情懷,喚醒觀眾感恩改革開放,感恩普通勞動人民,感恩他們為國家為社會發展作做出的巨大貢獻。

片中諸多淚點、笑點、痛點的無縫鏈接,讓整個影片全程無尿點。影片結尾,全幕呈現“祖國富了,我們老了,心更近了”烘托出第一代農民工對祖國的熱愛、尊敬和依戀。

因此,《最後的棒棒》是一部“小人物、大情懷、正能量”的好影片。

導演棒

《最後的棒棒》導演兼編劇何苦,2013年正團級軍官轉業。2014年,何苦帶著夢想和追求住進重慶繁華商業區內即將拆遷的破屋子,與幾名“棒棒”同吃同住同勞動13個月。

《最後的棒棒》真的很棒!|評論

導演兼編劇何苦(左)與“棒棒”同吃同住同勞動

2015年,何苦用最真實的筆觸和鏡頭完成15集電視紀錄片《最後的棒棒》和17萬餘字的同名紀實報告文學。2016年,《最後的棒棒》獲金樹國際紀錄片大獎。

這次,何苦帶來了根據自己同名電視紀錄片改編的電影《最後的棒棒》,通過親身經歷拍攝而成的影片感染更多人,喚醒人們對人性的美好渴望和幸福生活的珍惜嚮往。

因此,《最後的棒棒》的導演很棒,帶著團隊,帶著夢想,深入生活、紮根人民,選擇並堅持一絲不苟的創作精神,正是新時代文藝思想所提倡的,也是青年電影人最難能可貴的。從一個側面體現出重慶電影工作者的敬業與執著,責任與擔當。

希望《最後的棒棒》上映後,能有越來越多的觀眾看到以何苦為代表的重慶本土青年電影導演、編劇,發現一批優秀的重慶電影作品,感受到重慶電影人和電影作品展現出對電影藝術的不懈追求、渴望以及成長,從而對重慶電影投入更多關注。

接下來,重慶市將結合改革開放40週年等重要節點,加強現實題材、農村題材創作規劃,推出《村裡來了個耶魯生》《已到滿山紅葉時》《一地金花》《川江號子》等一批優秀本土電影作品,光影再現改革成就,因電影讓重慶“行千里 致廣大”。

(作者單位:重慶市文化委電影處)

《最後的棒棒》真的很棒!|評論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