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外送通道、開展儲能項目 看甘肅酒泉破解新能源「消化不良」症

建设外送通道、开展储能项目 看甘肃酒泉破解新能源“消化不良”症

過去近10年時間裡,甘肅酒泉市的新能源產業走過了一條“過山車”般的發展軌跡。

從2009年全國首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在此開工建設,到風電、光電以及新能源裝備製造業迅速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再到因棄風、棄光問題,被國家能源局列為風電投資紅色預警區域,酒泉的經歷幾乎就是我國西北地區新能源發展的縮影。

快有快的好,帶動了地方經濟快速發展,也為我國新能源產業和裝備製造業發展不斷探路。記者從酒泉市能源局瞭解到,隨著酒泉新能源裝備製造業的發展壯大,風電、光伏建設成本大幅降低,風電單位千瓦投資成本由2008年的1萬元左右降至目前的0.65萬元以內,光伏電站單位千瓦建設成本也由2010年的2萬元左右降至目前的0.6萬元左右。

但是,快也造成了“消化不良”。“在酒泉新能源快速發展過程中,由於用電需求增長放緩、調峰能力有限、外送通道不暢等原因,出現了棄風、棄光問題。”酒泉市市長張安疆說,為此,酒泉市及時調整發展思路和工作重心,通過加快建設外送通道,積極爭取擴大外送規模,大力培育發展本地用電負荷,著力推動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

幾年來,酒泉區域內已建成新疆與西北主網聯網一、二通道兩條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電力外送能力達900萬千瓦以上。自2017年6月底酒湖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投運以來,目前已累計外送電量約170億千瓦時,其中新能源電量佔比超過40%。

外送通道的建設為酒泉新能源電力鋪就了一條通達外省的“高速路”,讓市場化交易成為消納新能源電力的“生力軍”。在中節能太陽能西北區公司敦煌電站,運維主任張志偉告訴經濟日報記者,他們建設的敦煌一期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於2015年1月25日投產運營,截至今年7月底累計上網電量達2.163億千瓦時,其中基準電量佔30%,參加大用戶外送交易及現貨交易上網的電量佔比約為70%。

“通過參加大用戶直購,外送交易及現貨交易,外加酒湖直流投運,棄光限電率明顯降低。”張志偉說,2016年,企業限電率達到30.8%,而2018年前7個月限電率僅為10.3%,限電情況較往年得到緩解,企業效益逐步好轉。

在擴大外送規模的同時,酒泉市也積極培育就近消納的市場。瓜州縣風電裝機達645萬千瓦,是“全國風電裝機第一縣”。瓜州縣縣長王晉婷介紹說,與優化外送條件同步,瓜州縣積極推進工業園區增量配售電改革、三新硅業等高載能企業大用戶直購、城鄉清潔能源供暖改造等新能源就地消納模式改革,培育壯大了年耗能20億千瓦時的三新硅業等消納主體,建起了甘肅省首個100萬平方米清潔能源供暖示範項目。同時,瓜州縣正在引進大數據、雲計算、煤化工、儲能、制氫等新型產業和消納項目,為新能源就地消納做出積極嘗試。

在經歷了快速增長期、消納陣痛期後,如今酒泉的新能源產業由快變穩,開始進入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在統籌推進外送與就地消納的同時,注重新技術的應用。2016年,國家公佈的首批20個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中,有8個項目共55萬千瓦在酒泉落地,佔到全國總規模的40%以上。

記者近日在敦煌首航節能100兆瓦塔式光熱發電項目建設現場看到,廣袤的戈壁灘上,該項目的吸熱塔、主廠房框架、附屬車間框架已完成,1萬多面定日鏡散佈在吸熱塔周圍,工人們正在對熔鹽罐體加緊施工。

“這個項目是國家太陽能熱發電示範項目,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商業化塔式光熱發電項目。”首航節能敦煌光熱發電項目總指揮劉強介紹說,項目預計今年年底具備併網條件,正常天氣具備24小時發電能力,可以承擔調峰電源職能,與當地的光伏、風電將形成互補運行格局。

記者瞭解到,目前在酒泉市還有多項新能源新技術在規劃建設。其中,中能智慧能源720兆瓦時網域大規模儲能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年內有望開工建設;玉門科陸、肅州東洞灘兩個微電網項目入選國家新能源微電網示範項目;瓜州華能5萬千瓦、玉門塵悟0.4萬千瓦兩個風電項目入選國家風電平價上網示範項目,前期工作正在積極推進。

“今年1月至7月,全市棄風、棄光率分別比去年同期下降14.8個和12.6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新能源棄風、棄光率下降到合理水平。”張安疆表示,下一步,酒泉將創新開發利用模式,繼續深入推進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積極有序推進清潔能源重大項目建設,統籌開展跨區外送和就地消納,協調推動電網、電源優化發展,努力實現風、光、水、火、儲、輸多能互補、集成優化運行,打造國家重要的清潔能源產業示範基地。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