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彈得好未必非要上音樂學院,不要把路走越來越的窄!


琴彈得好未必非要上音樂學院,不要把路走越來越的窄!



琴彈得好未必一定要上音樂學院

最近常聽說一些老師、學生、朋友們在議論學音樂的孩子該考什麼大學的問題。特別是對於那些從小學習音樂並且已經有了不低的水準,而且文化課的成績也非常優秀的孩子,當他們面臨高考的時候,是報考專業音樂學院還是去報考綜合性(名牌)大學,似乎就成了他們兩難的選擇。這個問題每年都會令很多學生和家長困惑很長時間。有的因最終了不恰當的選擇,釀就了不同的苦酒,甚至會使他們後悔一輩子。

雲南有位很著名的鋼琴教授,他有個學生從小就跟他學習鋼琴,這個學生很愛音樂,具有很好的音樂天分,還得過不少獎。屬於琴彈得非常好,能力也很強的好學生。17歲時,這個學生面臨了高考的選擇。她本人和她周圍的人都覺得應該報考音樂學院。但她的文化課和鋼琴都學得非常優秀。但她又也不想放棄報考人重點大學的機會,她希望能夠拓寬自己的知識視野,希望給自己多一些機會。

她在是考音樂學院還是考一所重點大學的問題上猶豫了很久。為此,她的家長還專門帶她來到北京,請教專家。後來聽說她還是放棄了音樂學院,最終她如願以償地被清華大學錄取。現在她業餘時間還在堅持彈鋼琴,也會抽空找老師上鋼琴課。有機會還會去參加一些演出。她的專業學習也很不錯。


琴彈得好未必非要上音樂學院,不要把路走越來越的窄!



我個人也很讚賞這個同學的選擇。因為如果琴彈得好,考上了音樂學院當然是個不錯的選擇,但是音樂學院裡學的知識可能會相對單一。如果能考到一所好的綜合性大學,又能讀一個自己喜愛的專業,業餘時間仍然可以繼續學習音樂,那是一件更好的事情。其實,世界上有許多例證都可以說明,即使是在音樂上取得十分顯赫成就的人,也未必一定要上音樂學院。比如第九屆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第三名的獲得者Christopher Taylor,獲得這個獎項時,他是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的學生。第一屆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第一名Jon Nakamatsn,他的身份是高中的德語教師。他們雖然都沒有就讀於音樂學院,但是他們在音樂上的能力仍然征服了所有的評委,他們的得獎就更加讓人敬佩。同時也說明對於確有天賦的人來說,業餘學習音樂也能取得優異的成績。

在美國有很多人都是從小彈鋼琴,他們一直彈到高中畢業。其中有的已經很有專業水平了。但在讀大學的時候,他們卻選擇學習其它專業。有些學校裡設有音樂的選修課,於是就會有很多學生在學校選修鋼琴。


琴彈得好未必非要上音樂學院,不要把路走越來越的窄!



在美國傑出的音樂家中也有許多並不是畢業幹音樂學院的。他們是在讀完其他專業以後又回來繼續從事音樂演奏的。這樣的演奏家,他們的學習經歷和生活經歷比起直接從音樂院校畢業的音樂家要豐富得多,這些綜合素質的提高對於音樂家是很重要的。這些技術之外的因素無形中會對他們的音樂產生很大的幫助。

比如大提琴家馬友友大學時期就是學習人類學專業的。他們絕不是考不進音樂院校,而是選擇在大學期間學習更豐富的知識。也有一些學生,他們在報考大學的時候選擇學習音樂專業,是出於為得到獎學金(因為演奏專業的比較容易申請到獎學金)考慮。當他們讀到大三或讀研究生的時候再轉到其他的非音樂專業,目的就是。當然,做這種選擇對幹文化課不太好的學生恐怕就難以實現了。


在我們國內有些家長對於讓孩子學音樂的期望值過高,以為從小學習了音樂將來就一定要從事音樂專業了。於是孩子在成長中就往往對文化課的重視不夠。這些孩子因各種原因可能在音樂上的能力一般,而在文化課的學習方面也不具競爭力。於是他們就把考音樂學院當作唯一的出路,把考音樂學院當成賭博一樣的去賭。這其中就難免釀出各種悲劇。我想告訴所有的朋友,全世界學鋼琴的人很多,但如果把學鋼琴定在想當鋼琴家的目標上,其成功的概率幾乎和買彩票差不多。


如果文化課成績很好的學生,我認為應該給孩子多種選擇。選擇越多,機會越多。世界上這樣的情況也很多。比如索尼公司的老總,本身就是個很優秀的音樂家,但是他去選擇了做實業,走上了科技的道路。當他在其它的領域裡取得顯赫的成就時,他還有可能從事他喜愛的音樂。而且會獲得人們對他更大的尊重。

如果文化課好的孩子上了大學,音樂馬上就會變成他的強項,成為他百分之百的加分。這是你比別人多出的是強於別人的東西。當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科學家、金融家、經濟學家的時候,他又能彈得一手出色的鋼琴或拉得一手漂亮的手風琴。你也能開獨奏會,你也能彈協奏曲,那大家對你的評價會是怎樣?相反,如果你只選擇了上音樂學院,說句私底下的話,你在音樂學院的專業再好也是應該的。如果沒有了文化課的功底就等於失去了再繼續深造其他學科的機會。人在上大學時年紀還很輕,對未來還會有許多的機遇和命運的選擇。所以我建議,最好不要把路選得太窄。


琴彈得好未必非要上音樂學院,不要把路走越來越的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