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尋找中國戰艦墓地 』系列

03 第一艘被尋找到的北洋戰艦--濟遠艦

2015年探撈致遠艦成功,近日經遠艦遺骸又在莊河北發現,對於清末北洋水師戰艦的命運,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心。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我國水下考古工作中,第一艘被發現和打撈的北洋水師戰艦,並不是它們,而是在旅順沉沒的濟遠艦。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1982年打撈的濟遠艦尾炮,現存旅順萬忠墓

1980年,駐大連的海軍部隊在羊頭窪水域發現了一艘被大量魚網纏繞鏽蝕嚴重的沉船。經過考察,這便是濟遠號巡洋艦的殘骸。海軍方面打撈起了濟遠艦的尾炮,之所以打撈這一標誌性的物件,是因為在《甲午風雲》這部電影之中曾經出現了濟遠號官兵用尾炮襲擊日軍吉野號戰艦的故事,大約人民解放軍的海軍也對這枚炮頗為興趣。在歷史上所謂尾炮退敵屬於子虛烏有,但濟遠號確實曾經在豐島海戰中擊傷過日本軍艦,應該說這枚炮也的確是一門功勳炮。

幾乎同時,在威海衛的劉公島上,歷史學家戚俊傑先生開始帶著一批有心人共同建起了甲午戰爭紀念館。建館初期,其艱辛一言難盡,據說連飲水都是戚老先生帶著同事一起到井中挑來的。所謂志當存高遠,儘管最初的規模極小,但戚老先生對甲午館的期待極深。在他和其他歷史學者的推動之下,1986年煙臺救撈局派出了煙撈一號和煙撈五號等打撈船對濟遠號殘骸開始了打撈工作。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民間最早實施打撈濟遠艦的煙撈5號工程船

應該說也正是這次打撈,開始讓人們認識到水下考古對於歷史的還原有著怎樣重要的作用。對濟遠號殘骸的考察注意到該艦僅僅因為觸碰了一枚水雷,便引發爆炸而沉沒,這一點與濟遠號在購買時中方的意見是相吻合的。

1883年,清政府向德國訂造濟遠號巡洋艦之時,因為德國從來沒有製造過類似的戰艦,因此其設計上多少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之處。當時駐德國公使李鳳葆曾電告李鴻章,聲稱濟遠號機艙過大,一旦進水便很容易造成全艦沉沒的慘劇,而其裝甲竟然安放在水線以下4英尺處,這固然可以保護機艙,但對於防止進水則起不到良好的作用。濟遠號的沉沒恰好證明這一意見是正確的,同時水下的濟遠號仍然保存著基本完整的形態,證明其艦上材料與裝甲設計有著相當高的質量。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在北洋水師服務德穹甲巡洋艦濟遠號,這是牙山海戰前的照片,顯示它仍有三根桅杆,海戰後,多餘的索具都被撤去以避免被擊中後引起二次傷害

在這次發掘之中還找到了兩樣對於甲午歷史研究有著重要價值的物品。第一件是濟遠號艦首的兩門210毫米的火炮,經打撈出水之後,發現該火炮的尾部側面有被機械損毀的痕跡。大東溝海戰之後,清朝政府對於拋棄友軍先行逃回的濟遠號管帶方伯謙進行審問。方為自己辯護稱之所以會先行撤回,原因是軍艦發炮太多,以至於火炮的機械熔化不能射擊,所以只能先行撤回。為此軍法部門派洋員哈富門等人前往濟遠號進行勘察,在勘察中發現,濟遠號艦的主炮的確已經損毀,但其損壞的部位證明這並不是因為發炮過多引起的損傷,而是被人為用巨錘砸壞,於是方伯謙在逃跑的罪名之上又增加了故意損毀武器的罪名,因此於1894年被處斬於旅順黃金山下。這次打撈出水的濟遠號主炮上的確可見人為破壞的痕跡,證明當時審查部門的看法是有依據的。

這次打撈中還獲得了濟遠號軍艦指揮塔的部分結構。這座指揮塔類似於圓形的鐘罩,外形圓滑,結構堅固,但是其頂部卻有一圈用立柱支撐的窗戶,應該是為了指揮官觀察方便,從指揮塔裡面能夠輕易判別戰場情況。但是在實戰之中,恰好是這一排狹小的窗戶造成了安全隱患,一發日軍炮彈從此處鑽入指揮塔之中,擊中了正在與方伯謙談話的濟遠艦大副,美國挪威大學畢業生沈壽昌的頭部,沈壽昌當即陣亡,其腦漿和鮮血噴濺了方伯謙一身。方伯謙在此後的戰鬥中進退失據,喪失鬥志恐怕都與這一發炮彈有關,因為在此前他對於海戰的指揮仍可說可圈可點,中規中矩,此後卻渾渾噩噩,乃至掛出白旗。看來當時德國巡洋艦在指揮塔的設計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問題。

在1986年的打撈之中儘管撈起了濟遠號主錨、炮彈、桅杆等大量文物,但由於煙撈一號和煙撈五號的噸位太小,軍艦沉沒位置水深流急,所以打撈工作只能半途終止。能不能將濟遠艦整體打撈出水呢?

1988年由江蘇海洋工程公司繼續實施對於濟遠號的打撈,當時還用幾乎一天一萬元的價格租借了國內最先進的大型打撈工程船滬撈三號。在1988年5月21日至7月20日之間,對濟遠號進行了長時間的打撈作業。在探摸過程之中,潛水員們發現濟遠號艦體已經深深的埋入了水下的淤泥,艙內瘀積物硬化,難以排除。特別是在打撈起的一塊鋼板上,發現其四分之三的鉚釘都已經脫落,這使得打撈方對於將濟遠號整體打撈的計劃產生了動搖,於是改整體打撈為部分打撈,只將該艦的舷窗、羅盤、吊艇架、舵機等相應設備打撈出水,並進行展出。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濟遠艦上打撈起的探照燈罩

這次打撈應該是對於北洋水師沉船進行考古工作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它既顯示了北洋水師沉船可能呈現的水下情況,也為潛水員進行在北方海區水下探摸工作積累的經驗。對於2014年的大規模探摸有著積極的影響。

在這次打撈之中有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例如,在對濟遠號艙內設備進行打撈的時候,潛水員們發現濟遠號艦上竟然有一些艙室裡面沒有進水,也就是說這些艙室的水密門在大約一百年前被關閉之後海水竟然一直沒能進入其中,顯示了這艘德國造戰艦優良的製作水平。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濟遠號線圖,可見其裝甲的位置與厚度

筆者曾採訪參加水下打撈工作的潛水員,對於可能在水下出現沒有進水的艙室深表懷疑。對於筆者這樣外行的問題,潛水員表示可以理解,但卻告訴筆者這樣的事情在打撈史上經常出現,比如打撈重慶號巡洋艦時,其冷藏庫內不但沒有進水,裡面的肉食竟然也沒有腐爛。而在國外的一次打撈行動之中還曾經發生過因為沉船上有未進水艙室而導致的笑話。當時,是一批美國潛水員在打撈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沉沒的一艘自由輪。在潛水員出水後,人們驚訝的發現他居然神志模糊,兩腮酡紅,顯然是喝醉了!下水的時候潛水員還是意識清醒的,怎麼會喝醉呢?潛水員不可能在潛水服裡暗藏酒瓶,何況戴著密封的頭盔和呼吸器,他在水下怎麼喝酒呢?

事情究竟是怎樣的?直到另一名潛水員鑽入沉船才最終揭開謎底,原來這艘自由輪在沉沒的時候,尾部的艙室並沒有進水,於是艙內的空氣都被擠壓在這裡,在船體內形成了一個大氣泡。這個大氣泡居然佔據了幾間艙室那樣大,由於船尾並無裂縫,所以空氣始終保存在那裡。這條船上運送的貨物是為前線安撫土人提供的威士忌和白蘭地,而這位潛水員又是個嗜酒如命的傢伙,當他潛入水中發現船上居然有這樣一大批自己喜好的杯中之物時,便忍不住挑選了幾瓶特別好的,並鑽進他預先知道的大氣泡中,解下頭盔開始痛飲。直到一瓶酒下肚,潛水員重新戴上頭盔,接上空氣閥從沉船中鑽入升上水面,若無其事地出現在眾人面前。但是臉色出賣了他,這才出現了潛水員喝醉這樣奇怪的事情。

說到這名潛水員的奇遇,他的中國同行笑著說,如果沉船由於某種原因發生了晃動,大氣泡的位置就會變更。而這位當時正痛飲威士忌的潛水員只怕喝的就不再是酒,而是鹹鹹的海水了。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 在日本海軍服役時的濟遠艦,這也是它沉沒之前的最後形象

濟遠艦參加了牙山海戰、大東溝海戰和威海衛海戰,最終在1895年2月隨著北洋水師的戰敗被日軍俘虜,在日軍中服役並觸雷沉沒於日俄戰爭之中。作為第一艘被打撈起的北洋水師沉船,濟遠號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直觀的歷史資料,但是由於它在沉沒之前十年便已落入日本海軍之手,因此其軍艦上的形態與裝備已經與北洋水師時期大為改觀。無論從考古的角度還是從象徵的角度,顯然都存在一定遺憾。

但不管怎麼說,濟遠號的打撈對北洋水師的考古工作添了一把火,使人們不由得開始想像——既然濟遠號可以被打撈上來,那麼致遠艦為什麼不可以呢?或者經遠號也未嘗不可打撈啊!

這的確是一件可以期待的事情。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