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爲什麼要讀書

◆“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我們究竟為什麼要讀書?這既是一個老話題,也是一個新課題。

說是一個老話題,是因為自從文字誕生和有文學創作活動以來,閱讀就是人類不曾間斷的一項活動,已成為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不可或缺的動力之一。季羨林先生曾言:“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

說是一個新課題,是因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陷入到了聲光電的重重包圍圈中,碎片化閱讀對於很多人而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完整而系統的閱讀一本紙質書籍是否有必要,在很多人那裡已經成為了一個需要認真面對的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在這樣的背景下,再來討論為什麼讀書,在解構主義者看來,有點唐吉坷德的味道。

然而,或許所有的活動都可以成為解構的對象,但並不意味著所有活動都應該被解構。讀書就是這樣一種不應該被解構的活動。

讀書何為?就其犖犖大端,以下三者似乎必不可少。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一為啟蒙增智。韓愈說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把做學問等很實際的功利性目的排除在外,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吸取營養、釋疑解惑、豐富完善自我的過程。把知識和認知進行組合,知識可以分為四種類型:你知道的知識、你不知道的知識、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識。讀書的過程,就是不斷驗證你知道的知識、不斷累進你不知道的知識、不斷喚醒你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識的喜悅、不斷啟迪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識的矇昧的過程。啟蒙增智並非僅僅針對孩童。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齡,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生際遇,會遇到不同的困惑,都需要不斷學習。所謂活到老,學到老,讀書是貫穿人之一生的事。啟迪矇昧,改進心智,也應當是一輩子堅持做的事。梁文道說得好,“讀書到最後,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複雜。”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二為正德明志。人無德不立,人無志不立。正德明志是對人的道德取向和人生志向的要求。正德,要求做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自重自省,能夠昂首挺胸行走於天地之間。明志,要求做事志向篤定、自尊自強、堅毅前行,能夠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有一番作為,為人類社會進步貢獻聰明才智。那麼,應如何正德,又如何明志?讀書,是一條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前人的“立言”,來實現“立德”和“立功”的目的。曾國藩說得好:“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品格不會壞到哪去;一個品格好的人,一生的運氣不會差到哪去。”同樣,對於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尤其是喜歡讀好書的人,志向不會差到哪去;一個志向篤定的人,事業不會差到哪去。三國時的呂蒙從不讀書到好讀書,從一介武夫成長為一代名將,實現了個人價值的迅速提升,成為千古美談。賈平凹先生說得好:“能好讀書必有讀書的好,譬如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三為陶情怡性。有人可能會說,把讀書跟啟蒙增智、正德明志等價值取向掛鉤,是否太功利、太俗氣了。那麼,且看讀書的第三重價值:陶情怡性。林語堂曾說過,讀書的目的並不是要“改進心智”,因為開始想要改進心智的時候,一切讀書的樂趣便喪失淨盡了。他還說,“讀書使人得到一種優雅和風味,這就是讀書的整個目的,而只有抱著這種目的的讀書才可以叫做藝術。”這是大師的境界,一般人不一定體會得到。但是,實際上很多人確實都是這樣做的——只是你不知道自己在這樣做而已。晉代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鄉隱居,寫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等千古名句,這與事功可全無瓜葛,完全是真性情的流露,可以想象也必定是在大量閱讀積累的基礎上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腹有詩書氣自華,也是對讀書可以陶情怡性、修身養性的精當總結。周國平先生說過,我自己感覺,讀書最愉快的是什麼時候,是你突然發現“我也有這個思想”。最快樂的時候是把你本來已經有的,你卻不知道的東西喚醒了。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這樣看待讀書,其實還是一種功利的眼光,是從為何要讀書這個角度來切入的。其實,換個角度,可能更容易接受,即讀書能夠幫你成就什麼。就算你不抱有任何功利的想法去讀書,好書也會在無形中發揮相應的作用,使你變得更充實、更豐滿、更寧靜、更平和,使你的生命更精彩。

最後,以喬治·馬丁的話來作結:“讀書可以經歷一千種人生,不讀書的人只能活一次。”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閱讀重在內省,寫作需要圍觀。敬請關注“聽雨軒隨筆”並轉發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