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縣,五台人

縱觀天下郡縣,五臺縣是一個最奇特的存在,境內多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垂直地帶性明顯,從最低處神西鄉坪上村滹沱河與清水河匯流處海拔624米到北臺頂葉鬥峰海拔3058米,兩地相距70公里,高差竟達2434米,相當於沿長江從上海一路西行到達四川青城山約2000公里的高差,而且風景也毫不遜色於長江兩岸的秀麗山川,可謂“一縣半神州,處處皆錦繡”。


五臺縣,五臺人



五臺的地形地貌與山西省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縣域周圍無不以關隘峽口相隔分界,東北方向有長城嶺與河北省阜平縣蜿蜒相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南有黑山關、白羊關、牛道嶺與河北省平山縣和本省盂縣曲折迴環,艱難牽手,險峻異常,西經山水並峙的大關山與定襄、原平隔河相望,西北、正北越峨嶺與代縣為鄰,翻鴻門巖與繁峙為界,一句表裡山河,則是最好的寫照。

五臺縣,五臺人


█ 鴻門巖。藝園攝

因為多山,所以出行非常不方便,同時處處兩山夾一河的局部小環境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語言風格和飲食、風俗習慣,但整體上處於一個相當封閉的狀態,整個縣域同屬於一個非常穩定的文化圈。

奇怪的是凡是與五臺相鄰的地方,語言和風俗習慣都更接近五臺,而不是自己的本縣文化。

最典型的是原平同川地區,與原平話完全不同,而與五臺話幾無二致,還有河北省平山、阜平,按理說自古以來就分屬兩個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行政區劃,況且是崇山阻隔,縱橫交錯,綿延百里,語言千差萬別才對,可是與五臺鄰近的地方,說的滿口五臺話,讓一個地道的五臺人去了有身在他鄉似故鄉之感。

如果有興趣,不妨繞五臺周圍徒步旅行考察一番,你會驚人的發現,五臺話是如此的強勢,堅韌地並且深入的輻射到了相鄰縣域,如此文化現象,真的需要民俗愛好者好好研究一番。

五臺縣,五臺人


█ 東臺破曉

五臺縣,五臺人


█ 漫漫北臺路

五臺縣,五臺人


█ 中臺祥雲

五臺縣,五臺人


█ 西臺落日

五臺縣,五臺人


█ 遙望南臺

小時候聽太原人嘲諷五臺人,編了一句順口溜:五臺家,好吃個綠豆芽,綠豆芽不開花,氣死五臺家!這可以從飲食文化的一個側面反映出五臺人的固執己見和一成不變。

忽然突發奇想,要真是五臺人發明的豆芽,那倒真是一個偉大的貢獻和創舉。

近現代從閻錫山開始,五臺人便給人一個忠厚老實死幹犟的硬形象,寧折不彎,認死理、不變通,蠻幹、狠幹、硬幹、死幹,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所以,長年累月,堅持不懈,持之以恆,就是固執的五臺人影響周圍的人,而不是周圍的人影響五臺人。

忽然又想到民國年間非常流行的一句話:學會五臺話,就把洋刀挎!這是說閻錫山的用人哲學,非五臺人不得重用,所以五臺話成為民國年間山西的官場語言也就順理成章,周圍的人儘量學會一些,可以有許多文化上的認同感和親切感。


五臺縣,五臺人



再者,五臺人的團結是出了名的,一群倔脾氣的人能夠同舟共濟、和睦相處也算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線吧!

再說五臺的氣候,從喜歡溫暖溼潤的花椒、柿子、核桃,隨著地勢的抬高,從南到北,依次有建安的水稻、蓮藕,彷彿到了江南水鄉,一片田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情緒飽滿。隔河便是東冶,一望無際的各種蔬菜,以及紅棗、蘋果、梨等各種水果,四季飄香 ,令人流連忘返。再到糜、谷、高粱、玉米、豆類、紅薯、山藥,一路攀升,出現了高寒植物莜麥、胡麻、蠶豆,最奇特的是一到秋風起,五臺山上便出現了舉世聞名的臺蘑,與張家口的口蘑並駕齊驅,馳騁食界,飄香萬里。


五臺縣,五臺人



五臺人硬氣,五臺的山水也硬氣,人參好像除了生長在長治的叫黨參之外,就五臺產的叫臺參,當然硯臺產自五臺便叫臺硯,蘑菇出自五臺就叫臺蘑,一到五臺,一個個活色生香,別開生面,活脫脫又是一張張硬朗朗、響噹噹的五臺名片。

五臺人出門在外,鄉音不改,鄉土觀念根深蒂固,生死不渝,遠至內蒙古,近者北起大同,南達長治,凡五臺人聚居的地方,一口鄉音,祖祖輩輩就這麼沉澱下來,彷彿紐約、舊金山的唐人街,就這麼濃情蜜意、醇厚老道,稠的化都化不開。

五臺縣,五臺人


█ 五臺縣城舊照,拍攝於上世紀二十年代

五臺縣,五臺人


五臺縣,五臺人


五臺縣,五臺人


█ 五臺縣舊照

五臺人硬氣,但講理,吃苦、肯幹、敢負責,勇挑重擔,百折不回,所以走到哪裡儘管顯得格格不入,但又能被大家接受、認同,老實人不吃虧,在五臺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詮釋和印證。

五臺,五臺,正因為她的種種奇怪,所以才值得你永遠去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