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制度改革:爲何又是深圳率先破題?

住房制度改革:為何又是深圳率先破題?

這是日前在龍華區拍攝的保障性住房項目龍悅居。圖片來源:深圳特區報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其中,“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是未來住房制度的重點。

改革開放40年後的中國,面臨發展難題:如何實現“住有所居”?

向來敢闖敢試的深圳,再次率先破題:在全國啟動住房制度改革,制訂了《關於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的意見(徵求意見稿)》,將針對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專業人才等各類群體,著力構建多層次、差異化、全覆蓋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

一石激起千層浪。深圳攻堅克難之舉不僅瞬間吸引了全國目光,而且被坊間普遍解讀為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住房制度”的改革探索與實踐。

宜居方能宜業。

因為從無到有的快速崛起,深圳被譽為“世界城市發展史上的奇蹟”。如今,卻也遇到了現代城市高速發展的宜居難題:房價高企、住房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保障不充分等問題日益突出,現有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已難以滿足廣大市民對改善住房條件的新需求,難以滿足深圳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新需要,難以滿足深圳建設創新型全球城市的新需求,急需出臺新政破解難題。

因改革而生的深圳,無從逃避。

住房制度改革,不僅需要改革的擔當與勇氣,更考驗執政者的能力與智慧。

再難,也要迎難而上;再難,也要破除掣肘。

深圳的選擇是:直面問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革創新,做好住房制度改革大文章。

經過反覆醞釀討論和40多次修改,深圳於日前推出了系統化解決方案,以期通過完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努力讓深圳全社會對未來住房有良好的預期,實現住有所居。

《徵求意見稿》提出,到2035年,分近期、中期、遠期三個階段,籌集建設各類住房170萬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賃住房不少於100萬套,對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的租售價和公共租賃住房租金實行大幅優惠,改革決心之大、保障力度之大不言而喻。

據悉,深圳已結合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調整,合理規劃佈局了住房空間,進一步加大住房土地供應力度,計劃新增盤活35平方公里土地用於建設各類住房。為了更好地盤活存量、優化服務、加強監管,規範和培育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深圳去年開始構建真實、透明、便捷、安全的住房租賃交易服務監管平臺,目前正在擴容運營中。

深圳市委市政府希望用改革的辦法、創新的思路,不斷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系統解決好新時代各類群體的住房問題,不斷增加市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歸屬感。深圳也希望通過建立健全系統的住房供應和保障體系,在現有調控政策的基礎上,增加市場經濟手段,加大政府保障力度,合理調控好房價,減少高房價對吸引人才和發展產業的影響,不斷提高城市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創新力,更好地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努力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支撐,也為國家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進行探索和實踐。

“房住不炒”,“住有所居”。

深圳新政,體現了對中央精神的領會與貫徹,讓政府與市場各司其職、各展所長,為市民的安居需求,提供一個長期穩定的心理預期和解決方案。

有專家撰文稱,這是中國繼1998年第一次房改以來,政府在住房政策方面所做的最大一次改革。

在當前市場商品房價格高企,住房供需不平衡、結構不合理,人才爭奪“白熱化”,房地產市場調控進入關鍵時刻,深圳率先啟動房改,主動為全國探路,無疑是“改革”與“創新”這一城市精神的再次詮釋。

改革破題,既是要解決目前困擾城市自身發展的瓶頸,更是為國家新一輪住房制度改革進行探索——

這是深圳作為經濟特區的責任與使命,更是深圳踐行“四個走在全國前列”重要要求的擔當與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