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在每個人的心裡紮根,融入血脈,永不老去。

雖然在離家不遠的地方工作,但一年中回老家的次數也不多。每次踏上回老家的路,腦海裡總是會閃現出很多回憶。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是一個偏僻的小山村,群山環抱,風景秀麗。一條小溪穿村而過,蜿蜒曲折後流入信江河。一條小路沿溪而行,承載夢想和希望,通向外面的世界。小山村寧靜祥和。春日,草長鶯飛,陌上花開,風兒呢喃;夏天,風吹稻浪,蟬鳴枝頭,魚戲淺水;秋時,天高雲淡,層林盡染,遍地金黃;冬令,田野空曠,山風冷冽,天地肅穆。就在這四季輪迴裡,純樸的鄉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靜靜地守住歲月安好。

如今,家鄉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破敗的泥牆屋被一棟棟漂亮的小別墅所取代,村裡的里弄小巷全部硬質化,修了小廣場,通了路燈,上廣快速通道穿村而過,十分鐘就可到市區。但如今每次站在這塊無比熟悉的土地上,心裡卻有一種陌生感、缺失感。

是的,再也找不到過去那種熟悉的味道、那種熟悉的感覺。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記憶中的鄉愁,是玩伴嘻戲成長的愉悅。小時候,沒有電視,沒有手機,沒有玩具,只有廣袤的大山和寬廣的田野,但這也釋放了人的天性,不為物役,用自己的智慧創造最純粹的快樂。春暖花開的時候,小夥伴們每個人拿一根小樹枝,在土牆上的小洞裡掏土蜂,最後打開瓶蓋,看著蜂兒“嗡嗡”鳴叫、爭相逃命放肆的大笑;炎炎夏日,小夥伴們從小橋上跳下,上演鄉村版的高臺跳水,在更小的孩子們羨慕而崇拜的眼神裡收穫英雄的感覺;秋天的山林裡,約上三五個小夥伴,打板慄、摘柿子,用最自然的美味彌補空虛的胃;冬天,收穫後的田野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在一個個稻草垛裡抓迷藏,玩遊戲,清脆的叫喊聲、歡呼聲傳出很遠很遠。時至今日,偶爾在路上遇到久違的兒時玩伴,總會覺得莫名的親切,毫無疏遠感,一聲問候,一個微笑,串起的是彼此共同的回憶。這回憶,悠遠綿長,如酒醉人。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記憶中的鄉愁,是父母倚門喚兒的溫暖。日暮時分,夕陽落在山的背後,將山尖的雲燒的火紅通透。縷縷炊煙從家家戶戶屋頂的煙囪上飄出,跳著飄逸的舞蹈,隨風四散,帶出柴禾和飯菜的清香。田間阡陌上,鴨兒從稻田、水溝裡出來,搖甩幹身上的水,“嘎嘎”召喚著,如訓練有素的士兵,奔回各自的家。鄉間小道上,砍柴的、跳水的、摘菜的、挖地的,邁著疲憊而堅實的步子,朝著家的方向而去。遠處時不時傳來老牛“哞哞”的叫聲,低沉厚重,拉開了天地之間的黑幕,夜色漸濃。每當這個時候,各家各戶的母親不約而同的站在自家門口,朝著不同的方向,喊叫著各自小兒的乳名,聲聲呼喚,高低不一,卻是一首和諧動聽的鄉村協奏曲。孩童們擦一擦額頭的汗水,依依不捨的告別,倦鳥歸巢。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記憶中的鄉愁,是鄰里守望互助的溫情。鄉村的日子是艱辛的,但勞作的辛苦、物質的貧瘠,掩蓋不住村民們內心原始的善良和純樸,雖然也會因為小狹隘有很多矛盾糾紛,但留給我的還是很多難以忘懷的感動。某個家庭全家人出門去走親戚,會放心的把家裡的鑰匙交給鄰居,拜託他照料一下雞鴨豬牛,鄰居也會毫無遲疑的接下來,雙方都絲毫沒有考慮有可能帶來的風險和隱患。吃飯的時候,如果燒了什麼好菜,同一個廳堂或是毗鄰而居的,都會招呼一聲,一起分享,主人們熱情招呼、再三勸食,客人們點到及止、讚賞相謝,收穫一屋子的歡樂;“雙搶”季節,對缺勞力的家庭是道難過的坎,天擦黑的時候,看到還有在田裡勞作的孤寡老弱,不用組織,不用請求,路過的鄰里都會自覺的去幫一把。這樣的故事每天都會發生很多,不做作、不張揚,如呼吸般自然。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記憶中的鄉愁,是文化恪守傳承的教化。忠、孝、禮、儀,是鄉村傳統文化的精髓。村民們對傳統文化有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敬畏,言傳身教,代代傳承。從我能爬山過坎的時候起,每年清明時節,都要跟隨宗族的長輩去掃墓,風雨無阻。一路上聽長輩們講家族的發展變遷史、各種奇聞異事以及對時令季節、農桑種養的討論,聽得津津有味,絲毫沒有行路的疲乏。每到一個墳地,大家認真的清除墳墓周邊的雜草,然後壓紙、點香、祭拜,一絲不苟,這個時候,如果哪個人大聲喧譁,或是不守規矩,領頭的長輩一定會嚴厲的訓斥。家裡來了客人,哪怕是經常來串門的鄰居,主人們也會馬上放下手上的活計,遞個座、泡個茶、陪個話。吃飯的時候,主位的位置一定是家裡輩分最高的,隨便亂座的人會被視為不懂規矩,小孩吃飯時說話也會挨訓。村裡的長者看到後輩有出格之處,無論是不是自家的孩子,都會毫不客氣的批評兩句,被批者或羞愧訕笑,或無語而逃。相互稱呼嚴格按照輩分,哪怕是年紀比對方大一些。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下鄉進村。看到太多的高樓別墅、亭臺樓閣,還有大馬路、大廣場、大草坪,時時處處顯示出與城市文明的接軌、對城市文明的追隨。然而,在民俗與傳統的失落中,在對土地田園的冷漠中,鄉村的血肉在萎縮,精氣神在流失,那個原本承載許多美好回憶的家園也漸漸的丟失了。在安靜的村莊裡,我分明聽到了生機衰敗的聲音,人才流失,青壯年外出,田地荒蕪,雜草叢生,看不到風吹稻浪,聞不到瓜果飄香,連蟲子的叫聲都有氣無力;在空蕩的村落裡,我分明看到了親情的缺位,“父母在,不遠遊;子女幼,伴身旁”的古訓,在生存的壓力下支離破碎,孤寡老人、留守兒童坐在門口守望,孤獨、落寞的眼神透出對未來的迷茫;在偌大的村子裡,我分明感受到了道德退卻的腳步。空閒時分,大人們忙著打牌賭錢,小孩們端著手機遊戲其中。鄰里之間逐漸疏遠,圍坐夜話的場景日漸稀少。山林起火、堤壩潰塌,再也不見群起而上的場景......

回得去的故鄉,回不去的鄉愁

鄉村是養育國民、傳承文化、涵養力量的本源,是國之根基,家之所在,是社會生態的重要一環城市和鄉村如鳥之兩翼,我們不僅需要城市的繁華、活力與創造,引領帶動國家和民族發展向前,也需要鄉村的富足、承載和涵蓄,讓我們的文明、精神和家園有源頭、有歸處。歷史的潮流無可抵擋,一邊是匆匆從農村撤退、全力融入城市的年輕一代,一邊是國家振興鄉村的戰略實施,處於十字路口的鄉村,何去何從?呼喚人心回家,呼喚人才回程,呼喚文化迴歸,呼喚政策回位,鄉村應該會有美好的明天吧!

來源 | 上饒市委組織部

作者 | 上饒市委組織部組織科科長 侯利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