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01

你自己,就是最好的樣子

我們想要在黃金年代裡做我們自己,卻發現最難的就是做自己。

——盧思浩《你要去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

在這樣一個大家都戴著面具在生活的社會上,往往說每一句話,做每一件事,都會想反覆斟酌。就好比發一條帶有自拍的朋友圈,都要挑了又選,在意的並非自己眼中是否好看,而是別人會對這張照片產生怎樣的評價。

試著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要成為誰?”

小時候,父母說以後要有出息才行,便出現了一大片想要成為科學家的孩子。

成年後,婚姻教會我們要成為合格的丈夫/妻子,稱職的父親/母親,有人樂在其中卻也有人不堪重負。

等到老了,又想跟小輩們多親近親近,便努力去成為他們喜歡的長輩的樣子。

這一生,就像一張固定好的計劃表一樣。我們馬不停蹄的變換著自己的身份,完成了一段時期的使命又頭也不回的走向下一個時間節點。

一路走來,你是否有停下來想過,“人活著是為了什麼?”

是為了活成他人喜歡,想要的樣子;還是接受現實給你的人設,就此理所應當的走完一生?

我想,都不是的。

人活著,是為了做自己,然後做好自己。

02

做自己,先接納自己

一個人的完美,恰恰在於他敢於呈現他的不完美。

——劉同《誰的青春不迷茫》

人的一生,是先學會如何自處,再學會與他人相處。

但真正能做到這點的人,很少。

人性是自私的,遇到問題第一時間將矛頭轉向其他人的很多,但反省自己的人很少。

因為大多數人,都不願意直面自己身上的缺陷。

真正能做自己的人,一定會學會如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做好自己,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曾經在拍戲中遭遇意外燒傷的Selina,經歷了作為女子最痛苦的一件事——毀容。

剛開始時,連她身邊的人都不知道Selina是否能夠重新再站起來,走出這段陰影。

經過漫長的恢復期,Selina最終“浴火重生”回到了娛樂圈。雖然在她身上還是能看到那場意外留下的傷痕,面部也有了些許的改變,儘管有許多網友對她的相貌惡語相向,但這依舊影響不了她自信的站在舞臺上。

她曾說:“這是我人生中最像噩夢的旅程,但不論過程如何,變成了什麼樣子。現在,我Selina回來了。”

如果你的樣子,連自己都無法接受,又怎麼能指望他人對你有所寬容。

一個人不管站在多高的地方,不論多優秀,都會有缺陷。

要做到的,不輕易因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自卑,更不輕易因為犯錯而自我逃避。

悅納自己,是一種修行。

03

做自己,是不被標籤

能知道自己想要的不容易,沒必要為了那些所謂的標籤改變自己。

——盧思浩《願有人陪你顛沛流離》

我們避免不了他人往自己身上貼標籤的行為,可真正能定義你的只有自己。

但人就是一種比較容易被環境影響的生物,有些人常常在這些紛亂的標籤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真正能夠做自己的人,是看似被插上了無數標籤,但依舊能活出真實的本我。

蔡康永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人生態度——任何標籤都比不過做自己。

大家對他最深的印象是《康熙來了》,蔡康永以“高情商,會說話”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大家就開始把他定義成一個綜藝明星。

實際上,蔡康永在多個領域,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績。迄今為止他已版了20多部作品,同時,他還是出色的設計師、配音演員、以及導演。

他敢說,也敢做。在面對公眾的質疑聲時,依舊堅定著自己的立場和信念。

有人說他炒作,有人說他裝腔作勢。但無論出於什麼樣的目的,他敢於開口說真話的勇氣,應該得到認可。

他看起來毫不費力,但沒有人知道是怎樣的毅力讓他摒棄標籤,拒絕定義,一直堅持做自己。

我們無法照顧到每一個人的情緒與看法,只有做好自己,才不算遺憾。

04

做自己,不人云亦云

如果你不介意平庸,只想安逸度日,那麼,混跡在人群中,時時保持人云亦云,最終大家都不記得你,你也會慢慢忘記自己的存在了。

——尼采

這個時代,許多人都擺脫不了人云亦云的劣根性。

沒有人願意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但很少人敢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為了不被他人當作是“異類”,許多人一直都抱著“從眾心理”在生活。

在傳播學裡,有一種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

德國學者紐曼發現,大多數人在用自己的態度做出選擇時會有一種趨同心態,當個人的意見與其所屬群體或周圍環境的觀念發生背離時,個人會產生孤獨和恐懼感。

於是,便會放棄自己的看法,逐漸變得沉默,最後轉變支持方向,與優勢群體、優勢意見一致。

“大多數人”並不代表著正確的選項,只是看起來有“安全感”罷了,就像抱團取暖的說法一樣。

做好自己,別人已經有人做了

但事實上這放棄的不單單是一個選擇,而是放棄了做自己的一次機會。

一個成功的人總會引起周圍的人想要複製他成功的途徑,實際上並不可取。

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活法,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從古至今,凡成功者都不是“人云亦云”的大多數,而是“與眾不同”的少數人。

敢於做自己,才能成為自己的光。

05

做自己,更是成全自己

伍綺詩在《無聲告白》裡說:“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見做自己,也是一種人生信條。

生活在現代社會,有太多的事都受到桎梏,我們忌憚身邊的流言,畏懼他人對自己負面的評價。

為了融入不同的圈子,大多數人選擇改變自己而迎合他人。

當每個人都嘗試著用這樣的方式去得到對方的認同時,結果不一定能盡如人意。

況且,這樣活著,真的不累嗎?

活出自己原本的樣子,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對自己的成全。

做自己,是學會接受自己的情緒。

做自己,是學會審視自己的不足。

做自己,是學會堅定自己的內心。

《小婦人》裡有句話,“每個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你可以用心書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印跡。”

他人的目光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重要,他人的看法也不能對你的人生帶來過多的影響。

真正掌握主動權的,只有你自己。

不用總是羨慕他人的生活,因為可能你的生活也正被他人所羨慕。

不用總是想活成別人的樣子,因為你也有可能是他人眼中的“別人”。

別人已經有人做了,還是做好你自己吧。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做好你自己,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