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上映十周年,諾蘭和它永久地改變了好萊塢

2018年7月19日是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上映十週年的日子,The Atlantic刊發了一篇飽含情懷的稿子:諾蘭和這部電影永久的改變了好萊塢。

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上映十週年,諾蘭和它永久地改變了好萊塢

10年前的夏天,「黑暗騎士」上映。那個時候超級英雄電影才剛剛嶄露頭角,「X戰警」和「蜘蛛俠」的成功讓好萊塢開始逐漸相信漫改電影正在膨脹的市場,然而緊接著「綠巨人」和「超人歸來」高調降臨卻讓人一言難盡,「超膽俠」、「神奇四俠」、「惡靈騎士」和「貓女」等一系列影片則更是遭受無數批判。

因此,2008年的夏天,一切的熱度其實都在斯皮爾伯格的第四部印第安納瓊斯系列「水晶骷髏王國」上。直到「黑暗騎士」橫空出世。

實際上當年的兩部英雄電影——「鋼鐵俠」和「黑暗騎士」——為後續的超級英雄電影版圖提供了不同的路線。「鋼鐵俠」作為漫威電影宇宙的開端引領了後續20部鉅製的輝煌世界,然而即便如此,它們也必須感謝「黑暗騎士」在當年帶來的成功。

諾蘭執導蝙蝠俠系列完全是臨危受命,此前一系列失敗作品已經讓華納兄弟幾乎不抱希望。而諾蘭2005年拍攝的「俠影之謎」則讓蝙蝠俠系列起死回生,最後終於迎來「黑暗騎士」無法複製的輝煌。

「黑暗騎士」向整個好萊塢證明了一件事情:超級英雄電影既可以帶來當下的票房收益,又可以扛起電影公司後續戰略的核心。它一方面在全球斬獲10億票房,一方面差點贏回奧斯卡的最佳影片獎——當時「黑暗騎士」沒能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引起廣泛抗議,最終促使組委會將最佳影片提名的名額從5部影片擴大到10部影片。

這種票房和口碑雙豐收的成就,給了超級英雄電影前所未有的戰略地位,它們不再是僅僅只有漫迷們在意的影片,而應該是所有電影公司都應該重點審視的項目。

蝙蝠俠其實一直或多或少影響著所有的超級英雄電影,蒂姆伯頓開創的黑暗哥特和復古氛圍曾經影響了一系列超級英雄影片。而諾蘭在拍攝「黑暗騎士」時則變得更加自我,元素化的角色設計,令人著迷的哥譚市,以及更小、更實用的特效和後期應用方式,這一切在如今看來已經無法複製。哪怕是諾蘭自己,也無法再續集中再次重現這種感覺。

儘管諾蘭此後不再拍攝超級英雄電影,但是從諾蘭開始,執掌超級英雄電影開始成為年輕導演們追求的目標。無數電影人開始渴望參與超級英雄影片,以證明他們自己在商業大片上的才華。從十年前的今天開始,超級英雄影片不再象徵著爆米花,它象徵著好萊塢工業的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