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余载勤奉献 一路耕耘终不悔

三十余载勤奉献 一路耕耘终不悔

——记大东镇陈庄村党总支书记李同亚

《涟水日报》记者 徐 洁

三十余载勤奉献 一路耕耘终不悔


“吃透政策,主动作为,做好群众领路人。”干了30多年大东镇陈庄村党组织书记,李同亚一直坚守着这样的信念。在部队里,当班长,退伍后,他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帮百姓解决生活难题,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用李同亚自己的话来说,他这大半辈子,大事小事,总有操不完的心,但感觉过得很充实。

1984年12月,李同亚从上海南汇的部队正式退役,回到陈庄村的第一年,他就成为了村党支部书记,当时他只有22岁。22岁的他,在老村组干部面前就是一个毛头小子,能力难免受到些许质疑。这对于初出茅庐的李同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质疑,其实我自己心里也没底。”李同亚告诉记者。

1986年7月,市、县发出了关于第二次赶超江南的号召。这在当时既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更是富民兴淮的战略性措施,给李同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陈庄村是典型的农业村,种植传统的小麦、水稻,资源匮乏,集体经济纯属空白。”李同亚说,“赶超江南就是要城乡一起赶,其内容是综合性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工业和乡镇企业,把解决了温饱的大批农民从第一产业转到第二或第三产业上来,进入发展商品经济的轨道,向‘小康’进军。”李同亚告诉记者,当时,他主动要求南下考察,吸取南京、张家港、南通等地的办厂经验。回到村里后,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办起了外贸装饰毯工厂,这个厂也让陈庄村一跃成为了“全县十强村”之一。

谈起当初办厂的艰辛,李同亚感慨地说:“那时候确实找到了老板,但是人家第一次到村口看见我们的小土路,只说了一句‘你们要是把路修好了我就来’就掉头回去了。”李同亚当时觉得备受打击,也意识到修路的重要性,于是第二天就召开了村干部会议,决定筹钱修路。从动员村民到动员乡贤,李同亚亲力亲为,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就这样,一家家跑,从白天到晚上,李同亚全身心扑在了修路上。不久,他便在陈庄村铺起了800米长的石子路,那也是大东镇的第一条石子路。

从道路到厂房,李同亚为了让厂顺利办起来,遇到问题冷静解决,最终花一个多月的时间,厂就办了起来。“只有厂办起来了,集体经济才能有收入。当时外贸产品购销不愁,流程也不复杂,我们只需抓产量和质量。我们动员村里的妇女到生产一线上,村民们都很支持。短短几个月,厂里就有了100多名工人。后来,厂子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走上正轨,还吸引了镇内外一大批村干部前来参观。”也就是这件事后,李同亚慢慢获得了老村组干部的认可。甚至,有一些老村组干部逢人便夸:“没想到这小伙子还真有两把刷子!”

村里的经济慢慢发展起来后,李同亚又开始操心起村民们的生活。2015年,李同亚带领村干部们在村里建起了陈庄村幸福院。

李同亚告诉记者,陈庄村的很多年轻人已外出打工,只有老人留守在家。“有的家庭,两个老人相互还能照应一下。对于只有一个老人在家的家庭,老人就特别孤单。甚至,有的老年人连生活都无法自理。”他给记者说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到一位八十多岁的陈姓老党员家里探望。走到院子门口时,他一连喊了好几声,都没人答应。到了院里,他才发现,院子里杂草丛生,每个房间都乱糟糟的。老人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衣服上满是油渍和泥土。“那一刻,我感到特别辛酸。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让村里的老人过上舒心的生活。于是,我们就建了陈庄村幸福院、村民休闲广场。”

如今,幸福院一期已经住满了老人,二期规划的1000平方米的工程也正在建设中。“我的心愿就是把陈庄村打造成一个景色优美、宜人宜居的‘新农村’。”李同亚对此满怀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