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對於正在熱映的影片《我不是藥神》,一向挑剔的觀眾們不吝溢美之詞,一時間《我不是藥神》成為現象級的影片,引起廣泛熱議。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阿興我昨天晚上看的電影,很好看。我覺得影片之所以這麼火,有兩個因素:一個是真實,一個是悲情。這部影片是根據真實的案例改編,它不是虛構的,脫離生話的;同時它又將主人公塑造成一個悲劇式人物。為了大眾利益不惜以身試法,最終身陷牢籠。真實讓人共鳴,悲劇讓人感動,它帶給觀眾的既是悲喜交加,同時又有沉重的思考。

這部電影取材自三年前一起真實案件——陸勇案。陸勇是江蘇無錫的一名企業家,同時他也是一位慢粒白血病患者。為了減緩病情,陸勇需要堅持不斷地服用一種叫"格列衛"的瑞士進口藥,但這種藥價格昂貴,一盒23500元,開支巨大。一次偶然的機會,陸勇發現了一種印度生產的仿製藥,療效一樣,然而價格卻相當便宜,一盒只要4000元。後來,他因為代購仿製藥,涉嫌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銷售假藥罪被抓。2015年1月27日,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向法院請求撤回起訴。陸勇最終獲釋。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大家對我國醫療的深思。用格列衛可以將慢粒白血病變成一種慢性病。但這種治療方案有一個致命問題——藥貴。“兩年吃掉一棟房子。”絕大部分中國老百姓是吃不起抗癌神藥的,所以只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絕望死去。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那為什麼印度的藥就便宜, 印度是仿製的,沒有投入研究費用,像這種藥品前期投入研究費用都是很大的,而生產費用只佔很小的一部分。這一塊印度其實是侵權的,耍流氓。中國更注重大國形象,覺得不能有這種耍流氓的行為。當然還有好多其他方面的原因,這裡面的事複雜了,我們就不詳細講解了。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我們要說的是本來就是天價的藥了,到了中國會漲成“天價中的天價”。以諾華格列衛為例:一盒諾華格列衛,在香港賣18000元,在日本賣16000元,在美國賣13600元,在韓國賣9700元,但在中國卻賣23500元。是諾華公司專門“欺負”中國嗎?非也,諾華公司給每個國家的價格幾乎都一樣。那為什麼格列衛在中國賣這麼高?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第一:高在了關稅和增值稅。很多國家對進口原研藥都不收關稅,藥品增值稅方面,我國為17%,是歐洲平均水平的2倍左右,而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則免收增值稅。第二:高在了“醫院加價”。2017年7月1日,中國開始推行藥物零加成政策,取消了醫院幾十年來實行的15%藥物加價制度。這一點要表揚一下,這是我國醫療事業的明顯進步。但這個政策影響的主要是國產藥物,而非進口藥。許多進口藥都已進入醫院自費藥房,而自費藥房不受政策約束,依然可以保持15%的加價。第三:高在了“流轉費用”。什麼是“流轉費用”?就是一種新藥要想進醫院,並讓醫生為病人多開這種藥,製藥公司就得給各方面利益和回扣,這個利益和回扣就是“流轉費用”。影響最大的葛蘭素史克事件是2013年7月爆出的一個藥品行業的行賄受賄事件。大部分藥企運營在藥價中所佔的比重高達30%甚至更多。經過這幾個關口的加價,天價藥自然就變成“天價中的天價藥”了。 業內人士說醫藥代表拿到的提成是藥品價格的10%,醫生收的回扣是藥品價格的30%~40%。 吃回扣是常態,非常普遍。 有非法的,也有合法化的 .藥品回扣成為常態的前提是藥價虛高,否則根本不可能有吃回扣的空間。醫院的藥品,價格虛高者比比皆是,無論是外資藥還是內資藥,只是虛高的程度有別而已。 評標專家大多來自各省的大醫院。他們會依照一定的政績要求壓低一些藥品的價格,但不少藥品的價格依然虛高。醫療服務價格又是政府確定的,具體是由各省的發改委物價局所定。行政定價是永遠定不準的。政府對醫療服務和藥品購銷實施的價格管制,導致了以藥養醫、藥價虛高、回扣氾濫。我們如果不根除體制因素,而是在醫生和醫藥代表中找一些替罪羊,永遠不可能解決問題。

中國醫療事業還有很長一段路,全體中國人要一起努力,改變現狀,不存在“天價中的天價”藥品。杜絕葛蘭素史克事件。國家再多管制管制,出臺好的醫療保險政策。讓每一個人都看的上病,看的起病。
《我不是藥神》觀後感,中國醫療事業的路還很長

小夥伴們對中國醫療事業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