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十几年的时间,和田玉俨然成了收藏主流,和田玉的价格也越来越疯狂,不少玩家和商家都大呼“玩不起”!

有趣的是,很多人并不这样觉得。反而,他们认为,和田玉的现状最多也只是恢复了“常态”而已,离“疯”,还很远。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至少,与历史相比,它不是最“疯狂”的。

我们的祖先对于和田玉到达了一种“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用之沟通天地,沟通自然,用于最神圣的祭祀祭天以及各大仪典.....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更有甚者,秦国曾用15座城池换和氏璧的事情——一块玉可以等于十五座城池,这才叫真正的“疯狂”!至少,当代人是没有这种状态的。

同样,我们看清代是怎样使用玉材的:当时一些大玉都是将其从新疆的昆仑山上采集下来,然后一路历尽艰辛运回京城,再加上名匠雕琢...就为了一块玉,其所耗人力、物力与金银为今天所不可想象,“疯狂”的程度令人咋舌。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来看今天,我们之所以对和田玉市场有“疯狂”的感觉,或者还是我们的起点太低?“疯狂”,是与几十年前对于玉器文化、玉器价值的漠视相形对照所产生的。

这种说法很有意思,而我们所要探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玉在当代忽然有着这样强劲的发展势头?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本质上讲,当代玉器收藏之所以会呈现疯狂态势,正是文化回归的原因,这是一个根本。

和田玉有近8000年的可考历史,对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说法,很多学者是有异议的,他们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应该是8000年,也就是说与和田玉器的历史相当。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玉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这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源头,生生不息。

所以,它的疯狂,何止是现在?!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讲的是情操

“金玉满堂”讲的是财富

“颜如玉”讲的是审美

......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和田玉是充满东方文化特征的宝物,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东方文化越来越强势,中国人对于玉器那种先天的亲近与向往,在时机成熟时就表达了出来。当今的这种“疯狂”,所表现出来更多的是人们对于中华文明与古老文化的向往,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与思考。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 大地的舍利 ”

人们耳熟能详的“盛世藏玉,乱世藏金”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和田玉从未因为战乱而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和田玉自身的价值最终仍要体现出来。

自2000年以来,和田玉价格每年递增的速度超过了任何艺术品,也超过了很多升值的物品,这一点不夸张。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去过和田的人都会有一种感受,当你眼前浮现着茫茫的旧河道,被翻过一遍又一遍的沙砾,千疮百孔的玉龙喀什河,就会觉得手中的玉(籽料、籽玉)再怎么贵也不为过,因为它们是无法再生的“大地的舍利”。

但另一方面讲,目前在文化热潮涌动的同时也暴露出了问题,这就是由于玉的商品属性膨胀带来了种种短期行为与急近功利的投机。对于资源,我们看到了竭泽而渔,“疯狂”以这样的方式表现出来就令人痛心了。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和田玉收藏,藏什么?

 

和田玉文化最终要落到具体的玉的原料与作品上,也是通过收藏行为来体现的。在我们确定了玉的商品属性与艺术品属性之后,收藏行为也就围绕这个定位展开。

可以说,玉的收藏,一定与钱有关,但不是简单的买卖,要收藏到好的东西并不是仅仅靠钱就能解决的,而且对于收藏来说,过程比花钱重要得多。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举个例子有人花6000多万元买了100多块“籽料”,而这些所谓的“籽料”,三分之一是染色的,剩下还有大量的“磨料”,真实价值肯定与6000万元相去甚远。我们审视这样的例子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最常看到的是这样的事情?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从行为动机而论,当大把的钱被拿出来用于买玉,购买者所看中的并非文化价值,也没有审美和艺术观念,他所最为看中的是玉的升值空间,因为有利可图而进行投资,可是,我们说过,玉的属性是商品,同时也是艺术品,那对于玉,没有文化基础的投资是什么?实践当中,投资往往演变为投机。既然是投机,那么“偷鸡不成蚀把米”就是一种正常结果了。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花了钱,“蚀了米”会有痛的感觉,但是这种感觉又不同于真正收藏过程中的体验。收藏是快乐与痛苦交错的过程,也会发生打眼,不可避免地交学费,但这个过程是一个提升自己文化、品位与鉴赏能力的过程。

疯狂的和田玉市场!

通过这个过程,一个普通的收藏者成长为一流的鉴定高手,某一领域的专家,充分享受收藏带来的种种快乐——知道了,懂了,这才是人生的享受。反之,没有文化的购买,实质就是一个花钱的过程,其快乐变成了占有的快乐,也因此背离了收藏应有的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