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價值推文:認知結構模型,理解這個,人生將漸入佳境(續)

高價值推文:認知結構模型,理解這個,人生將漸入佳境(續)

高價值推文:認知結構模型,理解這個,人生將漸入佳境(續)

abstract

我們已經闡述過對於認知升級非常重要的“認知結構模型(WHW)”的縱向結構,那麼,其橫向結構又有怎樣的玄妙呢?

keywords

認知結構模型(WHW);六根;王陽明;《道德經》;《莊子》;《心經》;虛無主義;德蕾莎修女;埃隆·馬斯克

大家好,我是可可。上次說到“認知結構模型(WHW)”是從縱向來看的。

這個模型看起來簡單,實際內容極為豐富,理解這個模型,就意味著人生的所有問題都可以通過這個模型進行思考,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工具。這期,我們從模型結構“身”“心”“靈”的橫向維度來看,又有怎樣的玄妙呢?

01

,

第一、“身”的層面

“身”的低維層次,是人的本能狀態,用佛家的語言來說,就是為“六根”所牽引——六根(梵文Sadindriya):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能夠攝取相應的“六境”,即: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執著於“六境”,即: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

其實老子也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是指:青、紅、黃、白、黑;五音是指:宮、商、角、徵、羽,這是古代的五種音;五味是指:酸、甜、苦、辣、鹹。整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感官慾望超過限度,就會適得其反、求樂反苦。上一期我們說到中庸,可以拿來做度量的工具。

所以,因對順的境界起貪愛,想要得到,為“貪心”;對逆的境界抗拒,如想要而得不到、不想失去而失去,故生出“嗔心”;為幻象所惑,則為無明,為“痴心”。貪、嗔、痴並稱“三毒”。

活在“身”的層面就是為身體的本能慾望所驅使,導致真性矇蔽、起惑造業,所以,色、聲、香、味、觸、法也稱為“六塵”,“塵”即為遮蔽之意。

本能有善惡,為意氣所驅使,故為“散亂”。這就是王陽明所說,“有善有惡意之動”的意思。

02

,

第二、“心”的層面

“心”是指理解和情感的能力,即心智。對應到方法論,稱為“第一性原理”,用how來表示。心智以“自我”為中心和依據,展開知、情、意三個部分(即:知識、情感和意志),“自我”乃是人(這裡是個體的人)得之於道者,即得自於“靈”,在“心”的層面顯現。

知、情、意又來自於人才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它們之間的關係我們在《素質教育與康德》的文章中有詳細的闡述。

知、情、意三個部分是一個人精神的三個方面,通過這三個方面才能形成對世界的全面認知,比如從科學上、從藝術上、從哲學上、從宗教上。“心”以“身”為基礎,又上接於“靈”,所以是生命的樞紐,充滿了無限的潛能。

那麼,從“身”到“心”,如何實現縱向升維?

就是通過對“方法”的歸納總結,升維到“方法論”。比如牛頓的經典力學從物理學升維為“決定論”,成為整個工業時代的思維基座;比如量子力學從物理學升維為“概率論”,成為互聯網時代的思維基座。

我們曾經說雷軍正是通過互聯網的現象歸納總結,提煉出互聯網的方法論(也就是互聯網思維),完成了“身”到“心”的升維,建構了龐大的“小米帝國”。

如何又是橫向升維?

這就是從個人到群體的過程,即“人→眾”,從個人經驗出發,感知到他人與群體的思想與情感(此即康德所說的“審美共通感”),迴歸到個人,再由此發出,推己及人,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反省自身……從“人”到“眾”之後,心量就變大了,這就叫“格局”。

在這個層面,就可以說“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王陽明語)。但這裡要注意,只有在“心”的層面才存在善、惡,因為有“心智“才有“選擇”

的問題;“身”層面的善、惡是被動的,而不是主動選擇的結果;到“靈”的層面,善、惡被取消了,也沒有選擇的問題,因為“靈”是超越界、是整體。

所以,橫向升維只存在於“心”的層面。

03

,

第三、“靈”的層面

“靈”是指超越界,所謂超越界就是指世界最後的根據、萬物的源頭。

人通過“心”通達“靈”有兩條路徑:一是宗教,如伊斯蘭教的“安拉”、基督教的“上帝”;二是哲學,在西方如“神”(“神”這個概念既有宗教性又有哲學性)“Being”“太一”“絕對精神”等,在中國有“天”和“道”,但沒有宗教性的形而上學。

從橫向維度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靈”的層面,中心為哲學,外圈為宗教——因為宗教的內核是哲學,如果沒有哲學作為內核存在,宗教就純粹是迷信了,也絕不可能成長為“大宗教”——對此,馮友蘭就說過,“哲學是宗教的核心,每種大宗教都是一種哲學加上一定的上層建築,包括迷信、教條、儀式和組織所構成。”

“靈”的存在對應到意義,稱為“第一動力因”,用why來表示。這個層面對於生命有兩個重要價值。

04

,

其一、人通過上通於“靈”,消解存在上的虛無主義,賦予生命以意義。

也就是人死後去向哪裡的問題?不管是哲學還是宗教,都要指明一個地方,讓靈魂得以安頓,進而讓此岸的生命顯出意義。哲學靠心智,宗教靠信仰。

東方的哲學把生死看作氣息的聚散,人的死亡是迴歸於道,道是整體,是“一”,參透了,自然能處之泰然,便可達到“心外無物”,與道同遊的境界了。如《心經》所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莊子·大宗師》裡的描寫更形象,“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意思是死與生,是命中註定的,就像黑夜與白晝一直在交替,是自然現象……天地用形體讓我寄託,用生活讓我勞苦,用老年讓我安逸,用死亡讓我休息。所以,那妥善安排我的生命的,也將妥善安排我的死亡。

宗教則一定要說到天堂、地獄什麼的。

05

,

其二、人通過上通於“靈”,獲得超越界的某種啟示,如天命。

比如德蕾莎修女受到上帝的“召喚”,馬上就搬到貧民窟,開始了她奉獻而偉大的一生;埃隆·馬斯克很年輕的時候考慮的就是人類的未來。他說:“在大學讀物理學專業時,我思考什麼最能影響人類的未來,一個是互聯網,第二是可持續能源,再一個是外星移民。”他當時的女友後來回憶說,“這聽起來像瘋子在胡言亂語。”

我們通常只注意到埃隆·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這只是指導他行為的方法論(“心”的層次),如果不能從“靈”的高維來理解他,就忽略了基於使命的“第一動力因”。這是很嚴重的失誤,因為這將無法理解他的“瘋狂”行為!

06

,

我們說過,從高維到低維是能量流動的方向,而且越高維,越抽象,越低維,越具體。

比如先要想清楚我為什麼要做某件事?這是使命,也就是“第一動力因”;然後才說怎麼做這件事?這是方法論,也就是“第一性原理”;最後才是具體做的方法,以及呈現的結果。無論德蕾莎修女、埃隆·馬斯克,或者喬布斯,為什麼他們如此熱愛他們自己的事業?通過“認知結構模型(WHW)”就可以找到他們的能量來源了。

這期只是“認知結構模型(WHW)”橫向維度的簡單說明,以後會講一些具體的事例以加深理解。

高價值推文:認知結構模型,理解這個,人生將漸入佳境(續)

高價值推文:認知結構模型,理解這個,人生將漸入佳境(續)

高價值推文:認知結構模型,理解這個,人生將漸入佳境(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