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僞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abstract

面對“惡”,你就能分辨它屬於哪種“惡”,而不只是說這些人太“壞”了!這就像你在海邊看到海鳥在晚霞中飛翔,你能夠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鳥,好多好多鳥……”

keywords

拉斯維加斯槍擊;曼哈頓皮卡撞人;《三字經》;傅佩榮;性善論;性惡論;弗洛伊德;力比多;王陽明

大家好,我是可可。我們知道上個月美國發生了兩起恐怖襲擊,說這兩個事件並不是為了討論美國應不應該禁槍?而是要討論人性中的善、惡問題。

我們為什麼說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以及從“認知結構模型WHW”來看,“惡”可以分為幾種類型?

如此,面對“惡”,你就能分辨它屬於哪種“惡”,而不只是說這些人太“壞”了!這就像你在海邊看海鳥在晚霞中飛翔,你能夠說:“落霞與孤鶩 [wù] 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哇,好多鳥,好多好多鳥……”

01

,

首先要糾正一個誤導了很多人的問題,這就是《三字經》的開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性相近,習相遠”在《論語·陽貨》中可以找到出處,但“人之初,性本善”又是如何而來的呢?

傅佩榮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是宋明理學家的代表人物朱熹加上去的。於是這裡會出現兩個問題:其一、如果“性本善”,那應該是“性相同”,為何只是“性相近”呢?其二、如果“性本善”,教化的意義又在哪裡?

所以,儒家的“性善論”是指“人性向善”之意。孟子在孔子人性論的基礎上提出“四端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

又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我們來看,“水之就下”是水的“性”(性質)還是水的“向”(趨向)?顯然答案就很清楚了。

02

,

再看荀子的“性惡論”,他說:“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荀子·性惡篇》,故“無偽則性不能自美。”《荀子·禮論》。

意思是人的本性是惡,那些善良的行為都是偽裝的。人的本性從一生下來就有貪圖私利之心,因循著這種本性,爭奪就會產生,謙讓之心就會消亡……所以,如果不加以人為干涉,人性是不可能自己變善的。這裡的人為干涉就是指教化。

由此可見,“惡”是因為身體被外在的名利聲色所牽引而生髮,所以,“性惡論”也不是“性本惡”,而是“人性向惡”

身體的慾望在弗洛伊德那裡被歸結為“性(欲)力”(即:力比多libido)。在他看來,力比多是一切引發快感、滿足自己需要的活動(包括創新)的動力源泉,所以精神分析學也被稱為精神動力學。

03

,

到這裡,我們知道,“性善論”和“性惡論”其實就是“善”與“惡”在人性中兩種先驗存在的“一體兩面”而已。人性中本身就同時包含著善和惡的種子,惡的如:貪、嗔、痴、疑、慢;善的如:仁、義、禮、智、信。

它們各自成為一個自洽的體系,所以“性善”和“性惡”只是一個偽命題,這就像“唯心”和“唯物”是一個偽命題一樣

這樣,我們也就能理解王陽明所言“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的意思了。所以我們才說,在“身”的層面,善、惡只是被意氣所牽引。

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魔鬼,其實也是在說,人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天使。

04

,

剛開始的時候,二者處於蟄伏狀態,但最後究竟哪個種子獲得了滋養而慢慢成長起來併成為支配的力量,這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過程,牽涉到諸多因素。

如果簡化來看,就像每個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不是癌細胞),與之相匹配的就是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較弱。

而導致善、惡行為的觸發因素就叫“應激源”——關於這個概念,請閱讀我們《你在升級認知還是慣性重複?弗洛伊德與手機掉入洱海的女子》這篇文章——那麼,善、惡又是如何被意氣所牽引的呢?

05

,

我們小時候看的《貓和老鼠》,就經常會跳出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開始掐架,天使說要做好人,魔鬼說要幹壞事。

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雷楚年,當年在汶川大地震中,這個彭州初中生,在地震發生時勇救7名同學,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少年”,他也因此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手,卻在2014年因詐騙46萬元,獲刑12年。

另一個例子是某地幾個人在鬧伴娘時行為過於激烈,最終收到起訴書,事件被定性為“強制猥褻婦女罪”而判刑。原因是在鬧房的過程中,伴娘被幾個男子強行壓在床上,進行猥褻行為。還有近年興起的“叫獸”之名等等。

這些事件何以存在?其實正說明了人性的複雜性,一個兇殘的殺人犯可能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兒子,一個曾經的英雄可能下一秒就會變成一個罪犯……所以,賈平凹在《廢都》裡描寫的人“表面上堂而皇之,背地裡男盜女娼”。

06

,

如果只停留在“身”的層面,“善”與“惡”只是一個隨機事件。所以,必須開發心智的力量,向“心”的層面升維,否則人真與禽獸無異了

關於“惡”的分類,我們下期接著聊。

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人性善和人性惡的爭論是一個偽命題,從美國恐襲事件中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