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爲瓦解無意識的「小我」提供了可能

意識為瓦解無意識的“小我”提供了可能

每一個人的認知很大程度上是自我心理的一種反射,是建立在你的“見念”的基礎上的,也就是你的世界觀人生觀,晉惠帝時期,百姓食不果腹,幾近餓死,大臣把消息報告晉惠帝,晉惠帝卻說:“百姓無粟米充飢,何不食肉糜?”老百姓沒飯吃了,為什麼不吃肉呢?平民的世界對於惠帝來說是意識抵達不到的地方,所以他的思維邏輯也就侷限於何不食肉糜,這好比是夏天的蟲子不知道冬天的冰雪為何物?夏蟲不可語冰,冬天相對於蟲子也是意識所不能到達的境界。

我們經歷過的事情都會以情緒的形式存儲於我們的潛意識,形成你對時間的看法,同時事件也會引發這些存儲於潛意識層面的情緒,在你感受到內心煎熬之前,你首先感覺到的是一股不可遏制的情緒,你的情緒也是你內心心境的反應,每當你不被重視,未被接納,你會感到恐懼時候!

這些潛意識積壓恐懼大多源自於童年,如果你的父母,在你需要他們的時候,沒有傾聽或者照顧你,你覺得非常孤單,在孩子的層面孤單是非常可怕的,這會讓他們感覺生存受到了威脅。你潛意識的情緒就會投射進入當下時刻,你覺得孤單受傷跟生氣,所有的這些感受在一瞬間被激活,並無覺知的從你的內在升起,此刻你的行為像是膽小怯弱的受傷而生氣的孩子,整個世界都在與你為敵,你拒絕進入當下的世界,那就是你的“小我”。

活在小我的世界是痛苦的,深處抑鬱焦慮等心境障礙中的人們,往往“小我”更加根深蒂固,他們被囚禁在頭腦的世界裡,敏感而痛苦,你會固執的認為那就是你的全部人生,意識不到外邊世界的美好,他們會按照思維規劃好的軌跡運行而不敢越雷池半步,粗魯地否定外部世界,對別人描述的外部世界嗤之以鼻,變得評判而刻板,像是晉惠帝像是不可語冰的夏蟲,只活在“小我”的世界裡,小我的世界是情緒的世界是思維的世界。

所以《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提到,情緒是為我們深入潛意識留下了一道門縫,意識是瓦解無意識的“小我”提供了可能,當我們不斷壓抑或者試圖抓住自己的情緒,那麼你的“小我”就會越是根深蒂固,壓抑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去感受痛苦,痛苦就像是潛伏在你潛意識的癌細胞,等待時機蓄勢待發,同樣的如果你執著於你的正面感受,譬如快樂,它也會給你造成困擾,加深對“小我”的認同。

《了凡心療愈》意識療法提到感受你的感受,就是從頭腦拉回意識的方法,但是感受一般在此刻升起與當下發生的事情密切相關,一旦這一刻過了,感受就消失了,它不會逗留,如果你在遊樂場坐過山車,它俯衝下降你所感受到的刺激是即刻的,它只是屬於那一刻本身,當你欣賞海上日落,心中升起的喜悅之情,只屬於那一刻本身,當你凝視你摯愛之人的雙眸時,你滿懷愛意只屬於那一刻本身,但是思維參與進來,你試圖留住那一刻,這跟壓抑你的情緒是一樣的,它會讓你惆悵跟痛苦,所以李商隱有詩云: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當情緒來臨的那一刻,你以負責任的方式去表達你的感受的時候,你就開始脫離與他人的糾纏,你只需要將你的要求說出來即可。這是將你的意識從頭腦世界拉出來的方法,這就是合一,這會讓你變得覺知,這是讓你的意識延展的方法,讓你在頭腦世界與當下世界來回切換的方法,這會讓你超越你的評判,當你這樣去做了,這是最高層次的開悟狀態,當你全然沉浸在當下的一刻,體驗合一與永恆,體驗存在的奧秘,這種超脫了時間的存在讓你獲得極深的喜悅!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進入這種狀態,你得學會讓頭腦在“時間的世界”與“當下無時間的世界”來回切換,我只有掌握這種“時間的世界”與“當下無時間的世界”之間自由往來的藝術,它才會讓我的生活質量更高,它不會奪走我在事件世界裡的生命,但這也並不意味我不再思考了,它意味著我的思考會更加敏銳清醒,我獲得的力量會讓我從不同維度看清楚事情的未顯化的方面,那些你從來未曾意識到的世界。

曾經,所有人都不知道地球是圓的,風是能發電的,機器能夠替代手工,人類是能飛上天的。如今,這些我們都知道了。但宇宙浩渺,依舊還有許許多多,我們未知甚至未能發現的領域。這也是我們讀書、學習、旅行、探索的根本意義—打破固有認知,去追求更多生命內延和外伸。不要做晉惠帝不要做夏蟲。還有那些與我們三觀衝突的觀點跟方法,不要急著反駁、拒之門外,很有可能,那是我們自己的固執的“小我”在作祟。

如果我們能看見,那就去看見。

如果我們能聽見,那就去聽見。

如果我們能思考,那就去思考。

那些我們從未涉足的遠方,可能藏著驚世奇觀。

那些我們從未接觸的領域,可能是下一個改變自己的契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