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前些天,一位愛讀書的朋友轉來了一份中美大學生的閱讀書單,說是曾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並感嘆道: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的巨大差異,似乎意味著中國人正在對這個世界失掉了好奇心。這句話使我大吃一驚。

打開一看,卻是以前讀過的。這份書單大約發表於兩年前,這兩年似乎一直都在網絡上流傳。查看了一下留言,也不見有人大力反駁,說明這書單所反映的,基本上還是事實。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份書單吧。限於篇幅,這裡我們僅引用其中的部分內容。

美國十所高校圖書閱讀綜合排名:

1.《理想國》柏拉圖

2.《利維坦》霍布斯

3.《君主論》尼可羅.馬基亞維利

4.《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5.《風格的要素》威廉.斯特倫克

6.《倫理學》亞里士多德

7.《科學革命的結構》托馬斯.庫恩

8.《論美國的民主》亞歷克西斯.托克維爾

9.《共產黨宣言》馬克思

10.《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霍布斯的《利維坦》

普林斯頓大學

1.《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2.《全球化及其不滿》斯蒂格利茨

3.《美國國會行動的邏輯》道格拉斯•阿諾德

4.《財政學》哈維•S.羅森

5.《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約瑟夫•熊彼特

6.《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修昔底德

7.《大外交》亨利•基辛格

8.《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馬克斯•韋伯

9.《停戰》理查德•霍布洛克

10.《衝突中的種族集團》唐納德•霍羅威茨

哥倫比亞大學

1.《文明的衝突》塞繆爾•亨廷頓

2.《理想國》柏拉圖

3.《論自由》約翰•密爾

4.《社會契約論》讓-雅克•盧梭

5.《利維坦》托馬斯•霍布斯

6.《政治學》亞里士多德

7.《道德形而上學》伊曼努爾•康德

8.《國富論》亞當•斯密

9.《微積分:早期超越》詹姆斯•史都華

10.《文明及其不滿》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浙江大學

1.《平凡的世界》

2.《我執》

3.《萬曆十五年》

4.《狼圖騰》

5.《常識》

6.《牛奶可樂經濟學》

7.《心理學與生活》

8.《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9.《天龍八部》

10.《國富論》

武漢大學

1.《明朝那些事兒》

2.《平凡的世界》

3.《神鵰俠侶》

4.《讀庫》

5.《盜墓筆記》

6.《藏地密碼》

7.《知日》

8.《新週刊年度佳作》

9.《絕代雙驕》

10.《深夜食堂》

復旦大學年度最想閱讀圖書:

1.《心理學與生活》

2.《解憂雜貨店》

3.《追風箏的人》

4.《平凡的世界》

5.《如何閱讀一本書》

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洛克的《政府論》

嚴格地說,在這份閱讀書單中,兩國的統計方法和口徑都不盡相同。而且,同樣是在中國,不同大學之間的統計方法和口徑也有所不同。比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復旦大學是較細的分類書目,如理科圖書、文科圖書等,而其他大學則是綜合排名書目。此外,復旦大學還給出了年度最想閱讀書目。但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中看出中美兩國大學生大致的閱讀傾向。

一、中國大學生的閱讀以娛樂消遣的小說類居多,美國大學生的閱讀以需要深入思考研讀的社科人文學術類居多;

二、中國大學生的閱讀以流行暢銷讀物居多,美國大學生的閱讀以歷久不衰的經典原著居多;

三、中國大學生的閱讀與自身的職業發展密切相關,美國大學生的閱讀與自身可能從事的職業沒有直接聯繫,甚至完全無關。

那位愛讀書的朋友關於“中國人對這個世界失掉了好奇心”的說法,我當然不能同意。小說也好,暢銷書也好,職業導向的商務書籍也好,都是世界的一部分,而對於許多人來說,這些在他們所認知的世界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一部分。中國每年出版的圖書種類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每逢週末,在一些大書店擠滿了前來選書購書的讀者,有些年輕人甚至一整天坐在過道上讀書,直到書店關門。人們靠一己的經驗和思索所得畢竟有限,因此通過閱讀來了解他人的經驗和思索,也就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從而豐富自己的體驗,拓寬或深化自己的思索。中國的書店有堆積如山的圖書,又有許許多多愛書人,其中還包括了喜歡網絡閱讀的讀者,要說他們對這個世界失掉了好奇心是不公正的。

但是,中國出版的海量圖書普遍地質量平平,就我較熟悉的社會科學領域而言,有原創力的已是少見,而在世界上具有影響力的,也就是能夠影響當今世界最主要學者看待世界的方式方法的,請恕我孤陋寡聞,也請恕我直言,那幾乎是沒有的。這有點類似於中國的GDP,總量大到可以排名世界第二,但一算人均值,就要排到世界第七、八十位了。學術著作是以其自身的質量論英雄的,與數量無關。這一點姑且不論,更重要的是,這份書單實際上告示了中國大學生乃至中國人的知識結構上的一個重大缺陷,而這一缺陷又告示著中國人(但願不是全部)對系統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失掉了好奇心,也告示著中國人(但願不是全部!)失掉了將來為人類系統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可能性。

這個缺陷,就是14世紀文藝復興以來人類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如霍布斯的《利維坦》、洛克的《政府論》、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密爾的《自由論》和斯密的《國富論》,這些曾經深刻地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的重要著作,幾乎都沒有出現在中國大學生的閱讀書單中。然而,與中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美國常春藤名校大學生的書單中,這些書卻佔了半數以上,如果考慮到古希臘的學術思想是文藝復興的源頭,把古希臘的經典著作(如亞里士多德的《政治論》、柏拉圖的《理想國》)也算上,這部分著作在書單中比重就更大,幾乎要佔到八九成了。這是兩國大學生閱讀書單的最大差異。

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斯密的《國富論》第三版

出現在美國大學生閱讀書單上的這些書,是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書籍。它們改變了人類文明的歷史進程,其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首先,這些偉大著作裡包含的石破天驚、劃時代的智慧和思想,照亮了人類從中世紀走向近現代文明的道路,是近現代文明生態系統的核心價值觀和核心制度的靈魂。對於近現代文明生態系統運行的精神及其規則,想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閱讀並深入理解這些經典著作是一條捷徑。

其次,閱讀這些偉大著作,是向它們的作者、偉大的思想家學習思考方法的捷徑。因為這些巨人都已過世,閱讀原著可以說是學習他們思考方法唯一的正確途徑了。原著的內容,在教科書上也會有介紹,大學裡的教師也會做講解,這些對理解原著或許都有幫助,但永遠無法取代對原著的閱讀。只有閱讀原著,我們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學到巨人的思考方法。在這個意義上,如果有條件直接讀外文原版著作,那是最好不過了。當然,這些著作有些論述已經過時,也有些論述後來被發現有錯誤,但這些都不影響我們向巨人學習思考方法。即使他們的論述有誤,我們從他們的錯誤中學到的東西也遠遠超過平庸之作中的四平八穩、無關痛癢的正確論述。

其三,閱讀這些偉大的著作可以提高我們思想的品味。經過這些偉大著作蹂躪、淬鍊過的大腦,會形成一種對思想的敏感和品味。正如一位經驗豐富的品酒師淺嘗一口便知酒的好壞甚至年份一樣,深入研讀過經典鉅著的學人只要聽你就某個相關領域的話題講十來分鐘,或者拿起一本你寫的著作翻閱幾十頁,便知道你所處的位置和高度。當然,深入閱讀過經典的學人,也會輕而易舉地識破那些由權力強制包裝出來的思想是何等的淺薄、荒謬和無稽!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除非深入研讀這些重要的經典著作並吸收其精髓,將它化入自己的血肉,中國人在社會、人文科學方面為人類做出重要貢獻的可能性幾乎為零。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它經歷了一個由簡入繁、由淺到深的過程。只有在深刻地理解了前人,特別是巨人的工作的基礎之上,我們才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美國頂級名校大學生年復一年地閱讀這些經典之作,在他們中間又年復一年產生著世界大師級的學者,其理由也在於此。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中國的學人,作為一個群體而言,一直以來都沒有機會真正地消化、吸收乃至享受人類近現代文明在社會、人文科學方面取得的成果。

回顧一下歷史是有益的。哈佛大學,建於明崇禎九年;牛津大學,建於南宋幹道三年;劍橋大學,建於元太祖四年。馬基雅弗利的《君主論》成書於明正德八年,霍布斯的《利維坦》成書於清順治八年,洛克的《政府論》成書於清康熙二十八年,斯密的《國富論》成書於清乾隆四十一年,密爾的《自由論》成書於清咸豐九年。這裡我們看到了歷史的差距。而處於中世紀的大明、大清王朝堅信“中國文明冠絕於世界”,對天朝之外的人類視為化外之蠻夷,對他們在近代學術思想上取得的任何成就都不屑一顧,放任了差距成乘數級的不斷擴大。直到十九世紀下半葉,大清王朝才開始較大規模地翻譯介紹近代的學術思想(1861年開辦京師同文館)。民國時期雖然也有過較自由寬鬆的學術繁榮時期,但是在兵荒馬亂中未能持久,而學界相當部分的注意力,在尚未能充分消化吸收近代文明成就之際,卻又被當時風行的一些激進思想所吸引。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之後至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除馬克思主義相關的經典著作之外,中國對於近現代以來人類在所取得的社會人文科學的偉大成就,基本上採取了批判的態度。這是一種很反常的態度,就如一名尚未很好地學習、掌握微積分的學生,就讓他去批判牛頓創立的微積分的侷限性一樣。可想而知,這位學生除了會說幾句批判語言之外,對微積分原理的理解和運用將一塌糊塗,而他成為一名超越牛頓的大數學家的機會也註定為零!1978年之後,上述的近代以來重要的經典著作基本上都已被譯成中文,但教師和學生在開展學術活動時,包括閱讀這些書籍,都被要求以主流的意識形態為指導。其結果,是嚴重的水土不服,大學生們走不進這些偉大著作的靈魂中去,享受不到跟隨大師思考的樂趣,逐漸地,也就對這些著作失去了興趣。這種情況體現在中國大學生閱讀書單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但是,使得中國的大學生和學人遠離這些偉大思想家的,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近代以來這些偉大思想家的鉅著可以說各有特色、各放異彩,但大體上有個基本特點,那就是以事實為依據,基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理性、客觀、深刻地剖析了人類行為和社會,這就是所謂的“近代精神”。當學人領會、掌握了“近代精神”之後,以“近代精神”的眼光來反觀自身所處的社會,當這個社會不以“近代精神”為基礎時,作為社會一份子的學人,不可避免地與社會之間產生了一種緊張關係。此點與上述的以主流意識形態為指導的要求也有關聯。當學人無法通過合理的方式改善或改變這種緊張關係時,或者改善或改變這種緊張關係需要付出極其高昂的代價時,放棄批判性的“近代精神”而逃逸到安全舒適的主流意識中去,便是理性的選擇了。既然最終不得不放棄,又何苦深入學習“近代精神”,將它化入自己的血肉中去而深受其害?這種理性的選擇體現在閱讀書單上,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如前所述,遠離近現代經典學術鉅著告示著今天的中國人對系統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失掉了好奇心,這也告示著中國人失掉了為人類系統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可能性。倘若中國人不能為人類系統地、深刻地理解這個世界做出貢獻,那麼,中華民族這個族群對於世界來說是個可有可無的存在,即使某一天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也不會有太多人為之惋惜。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多年來其人均GDP已經不及新加坡,但它今天仍是雄傲世界的一個大國,正是因為這個國家誕生的學術思想巨人不下十指之數。如物理學的牛頓、政治學的洛克、經濟學的亞當-斯密以及哲學的休謨等人,改變了人類認識世界的方式,拓寬了人類的視野,加深了人類對世界的認知程度,推進了人類歷史的進程,增進了人類的福祉。今天世界上的人們,無論是否為英國人,仍都感到自己在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得益於這些知識巨人的貢獻,覺得自己欠他們很多。

也許有人說,以中國人口之眾,天才必多,假以時日,總會有思想巨人出現。這種想法一百多年前就有了,也似乎有點道理,但遺憾的是,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一百多年過去了,直到今天,我們仍沒有等來在世界上具有廣泛且深遠影響力的學術英雄。這裡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學術巨人可以以一當萬,也就是說,一個學術巨人的影響力可以超過一萬個以上的普通學人。但是,學術上歷來水漲船高,成就一個學術英雄的背後有著無數的準英雄(含支持者、競爭者和批評者)、小英雄,還有許多自己雖不是英雄卻是英雄的理解者和支持者。所謂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是也。中國大學生閱讀書目中經典鉅著的缺失,意味著這個群體的稀薄和零落。這麼看來,解除前述的種種約束,使這個群體壯大起來,是中國誕生學術巨人以及繁榮學術的一個基本條件了。

但是,對這個群體的壯大構成約束的各種制度和意識形態的力量,內生於現有的文明生態系統,解除這些約束,意味著至少是對這些制度和意識形態的部分否定,而這在現狀下幾乎是不可能的。思來想去,唯一的出路,就是這個群體能夠走出現有的體制,包括大學和研究機構,並由民間的經濟力量來支持這個群體的存在。中國民營經濟體量的壯大,使得民間獨立的學術研究成為可能。正如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家族曾經為歐洲的文藝復興立下了不朽功績一樣,我認為,在社會人文科學領域,中國學術思想未來真正的希望,並不在於體制內的大學或研究機構,而在於民間力量所支持的、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的學人。其希望之大小,除了學人自身的條件和努力之外,取決於中國民間力量的眼光及支持力度的大小。

勸學篇——從中美大學生閱讀書單談起

柯西莫▪美第奇

儘管有著種種的約束和重重的障礙在,我們仍然相信這個古老民族的智慧和數百年苦難經驗的價值,仍然希望有一批志慮純正、以追求真理為己任的中國學人有機會走出來,也希望在他們中間能出現若干個真正頂天立地的學術英雄來:孤持、堅定、自信、自由眼光、獨一無二。當然,更希望中國的民眾能給他們以理解和支持,給他們以糧草、鮮花和掌聲。一個人,如果沒有思想和文化,無論如何腰纏萬貫,也不過是行屍走肉;同樣地,一個民族,如果不能產生先進的思想和文化,無論其GDP如何了得,對於世界而言,這個民族存不存在,其意義都不是很大的。那思想和文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那是要經過生猛的學習後再創造出來的。而其中的第一步,便是向歷史上的偉大著作致敬並學習。是以為勸學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