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生-專屬
1940年5月20號,英法聯軍建立的防線在德國機械化部隊的攻勢下很快煙消雲散,英軍選擇在敦刻爾克這個在法國東北部,靠近比利時的小城進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撤退行動。
這項代號為“發電機計劃”的大規模撤退行動使得英國保存了有生力量,為後來的反攻打下了基礎。此次撤離也標誌著英國勢力退出歐洲大陸,西歐除英國,瑞士,西班牙外基本被德國佔領。在這項撤退行動開始以前,剛剛上任的丘吉爾對撤退本不抱走任何幻想,他直言道能夠撤出五萬人已經很不錯了,如果能撤出十萬人,那就很了不起了。事實上當時的情況的確不容樂觀,納粹德國兩支裝甲部隊兵臨城下,盟軍危在旦夕。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希特勒在這個關頭卻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這道命令的發佈使得盟軍33.8萬人成功撤退,是估計的七倍還多。
為什麼會這樣?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個世紀,不少人還在猜測希特勒當時下達這個命令時候內心的想法,以及德國當時的情況,企圖找到一個理由,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其實在希特勒下達總停止令的前一天,也就是5月23日,德軍裝甲兵團司令克萊斯特就已經下令部隊停止前行的步伐。德軍參謀長哈爾德知道這個情況以後表示反對,24日晚他下令一線士兵向敦刻爾克進攻,但士兵們沒有執行。這背後隱藏著多少故事我們不知道,但有一個道理顯而易見
德軍內部關於是否挺近敦刻爾克也是矛盾重重,而克萊斯特的觀點得到了實權派的支持,否則以他的身份是不可能拒絕哈爾德的命令。從今天的結果來看,當然的休整無疑是個大大的錯誤。但在當時的指揮來看,其實休整並沒有錯,在沒有估計到英國部隊水上運輸能力的強勢,休整是利大於弊的。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推進時就磨損嚴重,突擊部隊中50%以上的車輛都需要修理和保養。
其次,敦刻爾克的地形也不適合裝甲部隊作戰,敦刻爾克是一片沙地,在沙地裡開車的感覺大家應該知道吧,如果強行把裝甲部隊調去敦刻爾克,後果將是德軍幾千輛坦克的報廢,而當時德國每個月坦克生產輛只有幾百輛,所以盲目進入敦刻爾克是對德國未來戰局發展考慮的不負責。
在盟軍的撤退過程中,還留有不少武器,其中反坦克和重型武器並沒有受到毀滅性打擊。據統計當時聯軍還有著五百門反坦克炮,七百五十門高射炮以及一千兩百門大炮,正所謂“兔子急了還咬人”,這些武器的存在使得德軍前線部隊需要考慮突進的後果,這一點大概也是希特勒所顧忌的。
不論是哪一種原因,德國裝甲停在了距離敦刻爾克二十英里的地方,也許希特勒當時以為自己還能再打下英國,但事實是這二十英里成為了他無法跨越的障礙,多年以後希特勒在地下室拔槍自殺的時候也許也會懊惱當初那個決定吧。
一樹梅花一放翁
1940年五月下旬,德軍裝甲部隊繞過馬奇諾防線突入法國北部,英法比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一塊狹長的海岸地區。
但令人吃驚的是,希特勒卻於5月24日下令德軍前鋒坦克部隊停止追擊,以致英法比聯軍抓住這一寶貴的時機逃出生天,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據分析,希特勒下令停止追擊有以下幾個考量:
首先,希特勒擔心其前鋒坦克部隊在長時間的迅速行動後,實力已經減弱,如果繼續長驅直入,很可能受到聯軍南北兩面的夾擊。
而且,德軍坦克要想通過弗蘭德斯沼澤地也相當困難,並對坦克集群造成進一步的消耗。如果冒險前進而遭受額外的損失,那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其次,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盟軍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不過,後來的事實證明,戈林高估了德國空軍的威力。
其三,希特勒也有可能是出於政治方面的考慮。他似乎相信,很快就可以擊敗並和法國簽訂和約。
至於英國,希特勒並不認為短時期內能拿下,與其將英國部隊全部殲滅而結下世仇,倒不如放他們一條生路,為今後的談判創造條件。
據說,在英法比聯軍撤走後,希特勒視察了一片狼藉的敦刻爾克海灘,其不無得意地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看他們捱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
之後,希特勒也曾多次說過,在敦刻爾克時,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可惜的是,“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不管是決策失誤還是有意為之,當希特勒於5月27日下令恢復進攻時,聯軍已經利用這三天時間組織了堅固的防線。
最終,聯軍成功地延遲了德軍的猛烈進攻,併為部隊撤離敦刻爾克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
坑爹史冊
說希特勒在1940年5月24日下令德軍裝甲部隊暫停進攻愚蠢的,都是後來基於結果得出的結論,屬於事後諸葛亮。希特勒這個命令至今都是謎,也永遠無法得到真相,因為希特勒早就自殺身亡。
但是這道命令不是希特勒一個人拍腦袋做出的,實際上當時德軍前線部隊的大部分高級將領,如A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特、克萊斯特裝甲集群指揮官克萊斯特、第四集團軍司令克魯格等人在這道命令下達之前就都鼓譟裝甲部隊停下來,尤其是龍德施泰特上躥下跳要求趕緊停下來。面對這麼多將領的要求,希特勒不可能完全不顧。再者英法聯軍在敦刻爾克已成甕中之鱉,希特勒和絕大部分德軍將領恐怕都認為消滅英法聯軍只是時間問題,暫停一下不會有什麼大問題。
對於英國空海軍實力以及英軍的組織撤退能力,希特勒可能也明顯低估了。被包圍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軍達數十萬,還有大量裝備,要想撤走,需要大量艦船,希特勒可能就沒有想到英國動員了一切能夠用的船隻,也沒想到英國是隻撤人不要任何重裝備。
英法軍的抵抗也出乎了德軍判斷。英軍在5月22日進行的一次反擊讓德軍大吃一驚,擔心側翼安全,這可能也是導致希特勒下令暫停進攻的一個重要原因。而且德軍的攻擊能力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那麼厲害。希特勒在5月24日下令暫停進攻,但在26日夜就下令恢復進攻,而這時英國才開始進行“發電機行動”。然而德軍用了9天時間才攻佔敦刻爾克,結果讓33萬英法軍撤走。按照英國的設想,能夠堅持2天,撤走3-4萬就不錯了。由此可見,英法軍在看到英國政府拼盡全力來解救他們的時候,抵抗意志明顯增強了,因為只有擋住德軍進攻,才能爭取到時間乘船撤離,否則光想跑只會完蛋。
戈林雖然好吹牛,但是德國空軍在敦刻爾克的表現也不是很差,前後共炸沉了200多艘英國艦船。僅在5月27日,德國空軍就用轟炸機和戰鬥機投擲了1.5萬枚炸彈和3萬枚燃燒彈,將敦刻爾克變成一片廢墟。
敦刻爾克撤退奇蹟,是諸多因素導致的,不是希特勒一道命令釀成的結果。作為當時的德國戰略決策者,希特勒下這道命令固然是存在失誤,但要說愚蠢就太過貶低了。(S)
聯合防務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命令即將到達敦刻爾克的德軍停止前進的行為,被很多人視為“愚蠢的命令”,這是屬於勝利者的姿態。
1939年9月,德國向波蘭發動閃電戰,波蘭幾乎徹底淪陷。隨後,英國和法國為保證自己在歐洲的利益免遭德國的侵犯,對德宣戰。但是英法的態度很曖昧,我們只宣戰不打戰,老德你看著辦。英法的小算盤是想通過宣戰迫使德國順著波蘭繼續向東,所以這哥倆想躲在馬奇諾防線裡面看戲,誰知道德國轉過頭揮師向西,英法簡直愣了,但是因為出於對花費十年心血打造的馬奇諾防線的自信,英法選擇繼續觀望和防守。
德國知道馬奇諾防線易守難攻,1940年5月,德軍繞過馬奇諾自右翼以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作為突破口,5月27日比利時即向德國投降。事實上,在發現德國的戰略意圖以後,英國已經開始籌劃撤軍的事了。當時英法聯軍處於德軍的包圍圈,被驅趕著向法國北部的敦刻爾克港轉移。但是,在5月24日,希特勒竟然下令負責追擊的裝甲部隊停止進攻。英法聯軍在看到德軍停止進軍後,雖然覺得匪夷所思,心想希特勒那廝是不是腦袋被門板夾了,但是在心裡卻感到很慶幸,德軍的停攻是他們戰略性轉移的最好時機。
希特勒讓裝甲部隊停軍的命令歷來便被視為“愚蠢的命令”,因為這個命令讓德國失去了殲滅英法聯軍的機會,讓英法聯軍為日後的反攻保存了實力。但是希特勒當時的決定真的愚蠢嗎?
愚蠢,確實愚蠢。
德軍與英法聯軍兩個集團在敦刻爾克行動時期的軍情:
英法聯軍的這場軍事撤退自1940年5月26日,持續到1940年6月4日。
1940年5月24日,希特勒命令軍隊停攻,26日英國即開始執行所謂的“發電機計劃”,即跑路計劃。
英法聯軍總兵力在40萬左右,德軍總兵力則在80萬左右。在德國碾壓性的軍事力量面前,英法聯軍選擇躲在馬奇諾防線算是情有可原,英國撤軍也可以理解,但是法國不僅沒有正面迎戰反而跟著英國撤軍倒是很有意思,且戰且退。
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從敦刻爾克跑路成功的有338226人,英軍21.5萬左右,法軍9萬左右,比利時軍3.3萬左右。在跑路過程中,陣亡人數2.8萬左右,被俘人數4萬左右,同時德軍還獲得了數不盡的被英法聯軍遺棄的武器和物資。從短期上看英法聯軍這場撤退,無論希特勒是否下令停攻,德國都是全勝;對英國而言亦是勝利,但是對於法國而言則是完敗。
希特勒停止進攻這個“愚蠢的命令”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一
希特勒的自信,德國的自信。
曾經有人猜測希特勒最終做出這個決定是為戰後與英國談判緩和局勢作出的政治妥協,但是希特勒絕不是會向敵人妥協的人,他在1940年5月24日所下發的軍事指令是要求殲滅在法國佛蘭德地區的英法聯軍,是殲滅!當時的英法聯軍已經四面楚歌,被德軍包了餃子,只能從海岸線突圍,但是德國認為英法短時間裡是不可能從海岸線突圍的,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德國自信能夠消滅聯軍。英法聯軍已經處於德軍甕中,希特勒很自信,即使德軍短暫地放緩攻勢,聯軍也跑不出他的手掌心。
同時,當時的德國空軍司令戈林也拍著胸脯向希特勒保證,即使陸軍停止進攻了,憑我們強盛的空軍也能完成殲滅聯軍的任務,勝利終將屬於我們!戈林的舉動有爭功的嫌疑,但是希特勒信了,因為他也這麼認為。事實上希特勒的自信很沒有道理,因為德國正是因為面臨經濟危機才掀起戰爭試圖重新分配世界利益,他的自信源於自己強大的內心和自己卓越的謀略。
二
德國想最大程度降低戰損,儘量避免膠著戰。
當時部分德軍將領認為德軍進軍太快了,應當給予軍隊適當的修整,同時解決軍需供給問題。事實上,德國當時以裝甲部隊作為進攻的主力軍,步軍在後面掃尾,裝甲部隊絕不至於疲勞到喪失作戰能力。在供給方面,德國完全可以用運輸機空投物資。因此,希特勒決定停止行軍的原因不會這麼簡單。
敦刻爾克處於佛蘭德地區,佛蘭德地區是平原地區,佛蘭德地區更是導致英法百年戰爭的主要因素。在平原地區作戰,完全是拼命,而且當時英法聯軍的損失並不嚴重,實力仍然很強,如果德軍直接與聯軍對上的話,德國想要戰勝英法聯軍所需付出的代價到底如何真不好說。同時,敦刻爾克是海港,會有很多河流或者沼澤地,這也會不利於裝甲部隊的作戰。此外,當時英國已經派出了空軍,德國不得不謹慎對待。如果裝甲部隊繼續前進,很可能會打成膠著戰,我們知道德國以閃電戰出名,膠著戰不是希特勒想看到的結果。經過深思熟慮,希特勒決定動用空軍,反正英法聯軍已經是甕中的鱉,鍋裡的水已經燒開了,希特勒只想趕緊燉鱉喝湯!
1940年5月26日,希特勒終於撤銷了“愚蠢的命令”,恢復進攻。希特勒簡直悔青腸子了,英法聯軍竟然只用了短短九天的時間便從自己的眼皮底下跑脫了!堪稱恥辱。
德軍將領古德里安在回憶錄《閃擊英雄》中寫到:“我怎麼也想不到批准了勇敢激進的曼施泰因計劃的希特勒,對我突破到底的主張從來沒有表示過反對的希特勒,大概是被自己之前的蠻勇嚇到了,居然下達了立刻停止前進的命令。”
我甚至覺得當時的古德里安在心裡曾經痛罵過希特勒是個蠢蛋。
一
英法聯軍成功跑路後,德軍在敦刻爾克的沙灘上,繳獲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英法聯軍既然能帶著這麼多東西跑路到敦刻爾克的沙灘,這意味著德國對於敦刻爾克地勢不利於機械化部隊行動的擔憂是多餘的,至少情況絕沒有德軍高層將領想象中的那麼糟糕,否則負責指揮作戰的古德里安也不會在收到希特勒的命令後垂足頓胸痛呼可惜。
如果德國陸軍繼續推進“包餃子”,沒有給英法聯軍喘息的機會,將他們收拾了,那麼便代表著西歐落入了德國的手中,然後會合意大利向東擴張,甚至聯合日本,結果將會很可怕。希特勒“愚蠢的命令”讓德國失去了這個得來不易的機會。
二
因為戰場不是在英國本土,因此當時英國遠征軍的戰意並沒有法國、荷蘭、比利時這些國家濃烈,甚至在發現德軍繞過馬奇諾防線取道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的時候,英國便已生退意。比利時和盧森堡他們又不是德國的對手,英國遠征軍的退意影響了法軍的情緒,因此法軍也在跟著英國遠征軍撤退。
德軍雖然因為急行軍而感到疲憊,但是戰爭的勝利仍然讓他們保持著昂揚的戰意。此時,德軍方面戰意熊熊,英法聯軍退意瀰漫,正是德軍進攻的好時機。在即將取得勝利的時刻命令停攻,無疑會嚴重地影響到軍心。
三
《漢書》:“恃國家之大,矜人民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
《老子》:“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中國這兩句古話正好對應敦刻爾克行動時期的德軍與英法聯軍的狀態,此時的德軍是“驕兵”,英法聯軍則是“哀兵”,用英國老兵的話說敦刻爾克撤退“既是潰敗,也是奇蹟。”
希特勒明知戈林在爭功,卻仍然同意了戈林的請戰,這是他的驕傲,驕傲於德軍的勝利,也是他的愚蠢。所謂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在能捏死敵人的時候不捏死他,日後孰知不會遭到反噬?英法聯軍在死亡的威脅面前,在跑路成功便能活命的機會面前,所表現出的勇敢和所爆發出的戰鬥力是德軍所想象不到的。臨陣換將已是兵家大忌,臨戰勝之際又換將又換軍隊更是大忌中的大忌,希特勒命令裝甲部隊停攻和改用空軍進攻的命令真是愚蠢。
四
希特勒的愚蠢,創造了被英國首相丘吉爾稱為“奇蹟”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吾與吾國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原因有很多,一下我做一些分析。
首要原因肯定是希特勒個人的目光短淺,他不相信英軍有能力撤走這三十多萬人。他認為:既然被包圍了,你悶也撤不走,那麼是甕中之鱉,遲早都會被殲滅。那麼何嘗不讓裝甲部隊停下來去用別的方式代價更小的消滅他們呢?其實這是大錯特錯。英國作為一個海洋國家,別說是三十萬,就是五十萬也能撤走。戰場形勢變化飛快,機會轉瞬即逝,一出手怎麼能在關鍵時刻停下?希特勒沒有受過專業的軍事教育。所以這些戰略啥的他都不懂。
其次的責任人就是戈林了。戈林是當時德軍的空軍總司令,性格比較愛慕虛榮,能力卻十分有限。為了不讓全殲英法聯軍的功勞全部讓給古德里安,他自己編要參與其中撈一點好處。歷史上說他極有可能根希特勒保證過他的空軍可以全殲英法三十多萬聯軍。他是德國的二號人物,希特勒對於他說的話肯定也是比較信服的。歷史你們也知道的,他的空軍沒起到什麼大作用。
然後德國內部的某個官員曾對希特勒說過,敦刻爾克地區地形不適合坦克作戰,這一點給了希特勒極大的恐嚇,於是他沒敢讓地面部隊繼續推進。
總結:
愚蠢的界定背後並沒有什麼合理的理由,有的只是當時納粹高層的愚蠢。英法這真的是撿到一條命。德國軍隊將領的素質往往是很高的,所以橫掃歐洲是是那群傑出將領的功勞。可是一旦有大崔當的高層參與的時候(指納粹黨內的核心人物),事情一般就會惡化。
是我們都能吃
希特勒為什麼要下令停止繼續追擊、而不是順勢要求消滅,從而導致敦刻爾克的40多萬英法聯軍安然撤回到英國本土?那麼是不是正如現在許多人大都認為的那樣,希特勒在此犯下了嚴重的錯誤?其實殊不知正是由於希特勒的這個決定,才徹底促使了歷史上的法國包括比利時等國的快速崩潰投降。
要知道擺在希特勒面前的,隨著勝利的強大迅速突破速度,在完全切斷了馬奇諾防線上的法軍主力位於大後方的補給線時,德國的迅速突破必須就要繼續兵鋒推進直達敦刻爾克,並且不管面對有多大規模的英法聯軍,即使不是40多萬,而是更大規模的英法聯軍都是隻會要求必須。
這就存在德國是為了要求戰術(戰爭)戰役?還是要求為了戰略戰役?因為這已是到了關鍵戰爭時刻!如果希特勒只是為了要求戰術戰役,那麼可以肯定德國裝甲集群勢必就是乘著勝利的強大氣勢為了要求消滅敦刻爾克的這40多萬英法聯軍而迅猛發起全面總攻。
同時也可以肯定敦刻爾克的40多萬英法聯軍在面對呼嘯而來的德國裝甲集群之際,無疑已經完全處於驚慌失措的巨大劣勢被動戰爭局面之下,那麼就地消滅敦刻爾克這40多萬英法聯軍對於德國裝甲集群來說,並不是蠻大的一個問題,同樣也不存在有什麼德國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大傷亡,或是自身可能沒有把握消滅,因為畢竟戰爭就是為了勝利而必然要求傷亡。
但要是德國為了要求戰術戰役自然就會圍繞在如何消滅掉敦刻爾克這40多萬英法聯軍上,如此德國就無法達到戰爭勝利,頂多就是個戰役勝利。然而戰役勝利就不是什麼戰爭勝利,戰役勝利對於德國就是屁!正由於英國的撤退意識,才導致比利時快速投降,要不然包括法國、比利時等國也不會那麼輕易就選擇投降。
這當然不是希特勒希望看到的,對於德國也是危險的,因為德國背後還有著一個更強大的蘇聯正在虎視眈眈。因此很明顯德國強大的裝甲集群只是針對敦刻爾克的這40多萬英法聯軍擺出了準備消滅的集結姿態,而不是為了消滅而要求消滅。顯然在這裡德國將戰爭意識的皮球踢給了英國,是繼續撤退還是繼續戰爭?這就是典型的戰略戰役意識!正如歷史上的英國選擇的是繼續大規模撤退。
選擇撤退本身意味著的就是英國已經放棄了歐洲大陸,那麼對於歐洲大陸而言就是再無任何來自英國方向給予的強大援軍支持。顯然這是個無比悲催的戰爭消息,對於法國還有比利時等國,連強大的英國都退出了繼續要求在歐洲大陸與德國展開的戰爭,可想而知德國對於英國的強大性具有的更現實否決性。
沒有了來自大英帝國習慣性給予歐洲大陸國家的強大戰爭鼎力支持,戰爭對於法國還有比利時等國可以說就是無法想象的,也是根本看不到任何希望的,那麼繼續要求這種戰爭的現實意義就會完全受到質疑。受到質疑,就代表著戰爭價值已無,這也是為什麼法國還有比利時等國隨後會不久陸續宣佈投降的根本原因所在。
所以德國在敦刻爾克採取的是戰略戰役要求的完全取得歐洲大陸戰爭勝利意識,而不是戰術(戰爭)戰役要求的這個戰場勝利。因為只有戰略戰役意識才是為了戰爭勝利,而不是戰術(戰爭)戰役為了就是要求戰役本身勝利。因此正是敦刻爾克英法聯軍的英國大撤退帶來的這種戰爭退出意識,直接造成德國隨即就像秋風掃落葉一般的使得歐洲諸國相繼只能選擇投降!要知道意識不是那麼勢利和直觀的,但是意識可以決定一切。
東都有湘
敦克爾克大撤退,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人在那場關係人類命運走向的戰爭結束後,回過頭來分析1940年5月攻守雙方領導人的決策,不禁對佔據優勢的希特勒在關鍵時刻下達停止進攻的作戰命令表示不可理解。
我們具有上帝視角,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我們能看到雙方實力的消漲。戰場上的信息瞬息萬變,實在不能苛責當局者。
德國在1940年5月10日發動西歐戰役,當時英法聯軍擁有300多萬人,與德軍實力相當,而且法軍的裝甲力量強過德軍,又有馬奇諾防線可以依靠,整個世界都等著看德軍的戰爭機器在馬奇諾防線前撞的粉碎。
然而戰爭的發展走向完全超出了世人的預料,德軍以疑兵之計,騙過法軍,讓其主力死守馬奇諾防線,而且縱深配置都按照中部戰場來預設。德軍以主力突擊阿登森林,從色當一帶突入法國,除了比利時的堡壘外,幾乎沒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到5月21日,德軍已經開進英吉利海峽,把40萬英法聯軍,還包括了一些比利時,荷蘭的軍隊,圍困在法國西北部的一個狹小的地區,沒有縱深,無法作戰的聯軍撤退的路線只有一個:敦克爾克。
英國政府在萬分危急時刻,發動大批船員,執行了發電機計劃他們一開始的目標是撤離3萬人。
實際上,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他們一共撤出了33萬8226人。
正在德軍各級指揮官一路高歌猛進,甚至此前對快速進攻持消極態度的德軍陸軍總司令部都開始躍躍欲試的時候,希特勒卻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勝利震驚了。他沒有想到戰爭會按照他的設想如此順利的開展,如同一個賭徒,雖然他設想了所有結局,但是當最完美的結局出現時,他變得謹慎起來。
他看著地圖上的德國軍隊快速推進的路線,他指出,法國戰役不僅僅關係到我軍作戰行動,同時在政治和國民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所以我軍的側翼必須萬無一失。在這一關鍵時刻,任何地方出現閃失都會給敵軍部隊和敵方領導人創造時機。
由於對法作戰是德國的復仇之戰,希特勒在賭局勝券在握的情況下,不允許出現任何紕漏。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呈疏散隊形進攻的部隊會受到實力依然強大的英法聯軍的外圍包抄和反突擊。而這一認知,是來自於1914年,德軍在馬恩河會戰後期,側翼受到協約國軍隊威脅而最終失敗的經驗。希特勒對於重蹈這一覆轍非常恐懼,因而把軍隊的側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國民心理的高度。
希特勒擔心的同時,此時的英法聯軍的表現怎樣呢?
此時的法軍,因為之前的作戰部署全部被打亂,所有的部隊都在調整之中,從最高指揮官到基層部隊,已經亂作一團,總司令剛剛換人,前線部隊匆忙從德軍的進攻矛頭前撤退,一路散兵遊勇。僅有一些富有進取心的將軍,帶領部隊做了一些聊勝於無的抵抗和反擊。
換而言之,法軍此時,已經短時間失去了國家軍隊的組織能力,這和蘇聯一開始受到德軍重擊的情形如出一轍,不過蘇聯的好處是有足夠的戰略緩衝,以空間換取了從容應對的時間。而德軍會給法軍這個機會嗎?
希特勒在總部和前線將領呼喚炮火的要求下,同意德軍在暫停兩天後的5月18日恢復進攻。
面對法軍的混亂,英軍不甘於就此失敗。英軍在5月21日向阿拉斯地區的德軍發動了進攻。德軍被突如其來的攻擊震驚,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英軍的進攻卻在不久後陷入了混亂,最終失敗。
這次,希特勒擔心的情況終於出現了。他認為英法聯軍依然有強大的實力可以組織進攻,他必須保持謹慎。5月24日,他又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他要求他的部隊保持戰鬥狀態,對一切突發情形保持高度機動。
這一猶豫,英法聯軍的戰船就不停歇的撤退了33.8萬人。
事後希特勒也會懊惱萬分,他原本以為這些甕中之鱉不可能逃出生天,所以晚幾天也無所謂。可是英國的海空力量讓希特勒失望了。英國空軍的英勇作戰,使得德國空軍封鎖港口的計劃落空。希特勒對德國空軍的過高估計,也造成了他下達停止進攻命令。
由於英國軍隊在被圍時候的英勇舉動,讓德國人投鼠忌器,同時由於英國空軍的頑強作戰,也讓德軍封鎖港口的計劃落空,才會讓英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可能。
這一遺憾,在4年後讓希特勒報恨而終。正是這批人,在4年的諾曼底,對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壘發動了攻擊,併成為覆滅納粹德國的一支主要力量。
由此可知,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放下手中的武器,有以死相搏的勇氣,才會讓敵人有坐下來談判的底氣。
不管實力有多懸殊,逢敵必亮劍!
而知而行
任何單純的某一方面的理由都不是希特勒最終下定決心的真正原因,各方面的考量最終讓希特勒做出了錯誤的決定。
1、地形的限制:敦刻爾克附近的法蘭德斯平原是一片沼澤地,希特勒基於其一戰的經驗認為裝甲部隊不適合在這裡作戰,作戰效力會大打折扣。而一旦他的裝甲部隊遭到損失,會極大的影響對於法國的下一次進攻行動。所以希特勒不願意在如此惡劣的地形上投入自己寶貴的裝甲部隊。
2、戈林對希特勒的誇大保證:戈林向希特勒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空中封鎖敦刻爾克英軍的退路,完成合圍任務。德軍裝甲兵指揮官古德里安收到的命令中曾寫到“敦刻爾克應交給空軍解決”,可見戈林的“干擾”確有其事。
3、希特勒的政治考量:希特勒曾在戰役期間視察倫德施泰德所在的集團軍群司令部作出如下的談話。希特勒對大英帝國大加讚賞,談到了英國存在的必要性和英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他的目的很顯然是想讓英國在其尊嚴可接受的基礎上,同英國謀求和平。讓英軍逃走是希特勒想要安撫英國人的“光榮”的一種手段和姿態。
所以在多方面的考慮下,希特勒做出了這個很有可能改變德國和希特勒本人的命運的決定。
小小狼王
這個問題以前回答過,不過看記錄沒有找見!按耐不住再回答一次!
敦刻爾克放走英法聯軍被認為是希特勒的最愚蠢的決定,這無疑為英國保留了相當一部分有生力量,為英國持續抵抗和隨後的反攻保留了難得的有生力量!
不過仔細分析當時的雙方態勢,就一點都不難理解德國為什麼停止繼續進攻!
德國進攻法國的時候其實準備並不充分,以至於德國本來的進攻計劃被推遲到第二年的春天,即使如此,德國在總兵力上也想對處於劣勢,開戰前的兵力對比僅僅是德國空軍戰略了微弱優勢,而且在坦克上德國當時的坦克水平還弱於法國的,當然大名鼎鼎的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只是二戰中後期才裝備的,那個時候的德國裝甲部隊的坦克在法國坦克面前絲毫沒有優勢可言,相反的法國依託馬奇諾防線和性能更加吐出的坦克,對德國的裝甲部隊和進攻有一定的威脅!
那個時候德國的坦克是一型和二型坦克,在防護和火炮方面都不如法國的坦克,但德法對坦克的使用差別很大,德國將所有的坦克組成裝甲集群,而法國僅僅只有極少量的坦克組成裝甲集群,大部分是提供給步兵,充當自動碉堡和國力支援的作用!
具體到敦刻爾克,希特勒為什麼下令停止進攻有一下原因:
第一,英法聯軍雖然處於包圍狀態,但戰鬥力尚存,而且處於以逸待勞的狀態,對於遠程機動包抄的德國軍隊任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這些精銳的德國軍隊是德國的核心力量,對於英法聯軍殊死抵抗也佔不了多大便宜!
若把這些精銳損失到這裡,德國征服法國的計劃就不可能短期完成,而因此耽擱的時間讓法國其它地區重新組織軍隊,設立防線的話,閃擊就失去了意義,那麼重新回到一戰的對峙消耗戰中,豈不違背德國當時的作戰思想!
第二,敦刻爾克雖然港口不大,但當時的德國海軍還不足以和英國海軍面對面較量,因此英國的海軍能夠為敦刻爾克提供海基炮火支持,德國強行進攻損失肯定不會小!
第三,德國裝甲集群快速突進,雖然對英法軍隊實現合圍,但德國的補給線是相當脆弱的,德國德國經過的地區有大量的法國軍隊僅僅是衝散了,抵抗仍然沒有停止,若陷入消耗戰,而後勤保障不暢通,無疑讓德國的裝甲集群被圍殲的危險!
第四,至於德國空軍沒有及時參與攻擊在敦刻爾克的英法聯軍,主要問題是戰爭開始不久,法國空軍才是德國空軍最具威脅和價值的目標,放任法國空軍不管而進攻敦刻爾克無疑是丟了西瓜撿芝麻的行為!
用戶3087668883
一、歷史背景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在希特勒的命令下,對波蘭發動了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9月3日,英法被迫對德宣戰,但其實是宣而不戰,並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英法兩國都希望把禍水東引,希望波蘭滅亡後希特勒會轉而進攻蘇聯,因此,在德法邊境上只有小規模的互射,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戰爭”。9月27日,日氣正盛的德軍佔領了波蘭的首都華沙,波蘭完全淪陷。
然而處於虎狼之側的法國卻認為馬奇諾防線固若金湯,完全可以保證國家安全,因而戰略上呆板保守,心態上高枕無憂。法國指揮機構將大批部隊配製在這條漫長的防線上,其直接後果是法國可供機動作戰的兵力很少,但法國人卻對這種佈局很滿意。他們認為,北有比利時境內叢林密佈的阿登山區,南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背後駐防著幾十萬英法聯軍,德國人根本無法打進來。
法國的消極應戰終於導致了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德國沒有攻打馬奇諾防線,而是悄悄繞過馬奇諾防線直插法國腹地,法軍猝不及防,整個防線迅速瓦解,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5月20日,德國裝甲部隊切斷了英法聯軍與其南部法軍的聯繫,在倉促中組成的英法聯軍的三個集團軍的四十個師被包圍在法國、比利時邊境的佛蘭德地區。隨後德軍抵達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壓縮在敦刻爾克周邊海濱地區不能動彈,除非出現奇蹟,否則,只要德軍再緊縮一下兵力,敦刻爾克包圍圈內的聯軍可能就會全軍覆沒。
然而,幸運女神真的在此時眷顧了一下曾經不堪一擊的英法聯軍……不可思議的奇蹟真的發生了。
在德軍即將包圍近在咫尺的聯軍,並取得這次戰役的最大勝利時,元首卻發來了一個奇怪的命令:裝甲部隊就地停止前進,撤回先頭部隊,只准許執行偵察和警戒任務的部隊繼續前進,進攻敦刻爾克盟軍的任務交由戈林的空軍完成。希特勒的這一決定即讓很多人驚奇,也讓更多人不解,難道是希特勒突然良心發現,網開一面,給這幾十萬盟軍讓出一條出路嗎?
二、 軍事上的考慮
希特勒為什麼會在這時突然下了“停止前進”的命令呢?大多數專家學者認為其主要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
首先,希特勒認為這次圍殲戰勝利在握,儘管迄今為止所取得的勝利很大,但這次戰役還遠遠沒有結束,法軍在埃納河和索姆河左岸已經建立了新的防禦陣地,下一個重要的目標還在等著德軍去攻克,希特勒希望他的裝甲部隊在主要進攻方向上保持銳不可當的進攻勢頭。
其次,敦刻爾克一帶泥沼遍地,溝渠縱橫,不利於坦克作戰。他本人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經驗證明裝甲部隊不能在沼澤地中使用,那是要遭受巨大損失的。而且德軍坦克經過長途作戰,力量已經大大減弱了,大多數需要修理。冒險前進可能要遭受額外的損失,同時將會削弱對法國其他地區的進攻。
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德軍的內部爭權。德國空軍總司令戈林眼看著英法聯軍主力被殲,急欲從陸軍手中搶奪頭功,便急電希特勒,建議把這一任務交給空軍,並向元首保證他的空軍可以從天空封鎖海邊的退路,以完成合圍的任務,但他無疑是把自己軍種的威力估計的過高了。而希特勒也想保存坦克部隊的實力,留待進攻索姆河以南的法軍時使用,同時想借此給自己的心腹一個提拔的機會,壓一壓陸軍的氣焰。
希特勒的這一命令被很多軍事歷史學家認為是希特勒獨斷專行干涉軍事指揮的一個愚蠢的命令,是1940年在西線戰役中所犯的唯一重大錯誤。
但有證據顯示,後來德國空軍在使用上也沒有發揮全部力量,一些德國空軍將領事後說,希特勒在這一方面如同制止地面部隊一樣加以限制。因此,在希特勒的軍事理由背後應該還有比之更重要的政治原因。
三、 政治上的考慮
在希特勒視察被打得斑斑駁駁到處是被扔下的書籍,照片,破鞋,槍支,自行車以及其他物品的敦刻爾克海灘時說:“讓敗軍回家,給老百姓看一看他們捱了多重的一頓打,這歷來是不錯的。”他也曾說過他是故意饒恕英國人的。他抱怨說:“丘吉爾並不理解我的積極精神,我有意不在英國和我們之間製造一條無法修補的鴻溝。”
(1)“偉大的計劃”
希特勒在《我的奮鬥》和《第二本書》裡早就擬好了他的“全球征服計劃”。第一步廢除《凡爾賽和約》,擴充軍備,建立包括一切日耳曼人聚居區在內的“大德意志帝國”。第二步爭取和英國和意大利結盟,同法國“算賬”,打敗它或把它降到小夥伴的地位。以及向東挺進,征服蘇聯,解決“生存空間”問題,建立歐洲大陸帝國。第三步幾代人努力,使德國變為“世界大國”和“艦隊大國”,到公海上與美國較量。他想把“計劃”付諸實施了。
希特勒始終把同英國結盟看作是實現他“計劃”的支柱。他分析大英帝國在遭受美蘇兩大國挑戰的情況下有可能支持德國反共反蘇的征服戰略,同意和德國劃分勢力範圍,即德國獨霸歐洲大陸而英國統治海外。
希特勒相信英國會答應德國的要求,他相信自己軍隊的實力,德國的閃擊戰的威力全世界都看到了。裝甲部隊的威懾力,強大的空軍和訓練有素,精妙的空降部隊也備受矚目,海軍雖不如英國,但潛艇始終是個未知的力量。希特勒認為他的實力自然是高於英國的,而自己又做了這麼好的臺階,英國人是會妥協的。
希特勒沒有向敦刻爾克進攻,也許在他看來他和丘吉爾有著一個共同的思想基礎,那就是反對布爾什維克主義。他放出消息,表示願意與英國誠意談判。聲稱他的“目的是能和英國認為可以接受而不損害自己尊嚴的基礎上媾和。”
但是,英國人曾上過希特勒的當,慕尼黑政策給大英帝國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丘吉爾比他的前任聰明一些,他再也不敢坐下來和希特勒大談和平了,而是抓緊時機撤出自己的有生力量,以便日後報仇。
(二)高貴的種族
希特勒想要使戰敗的混亂不堪的德國在太陽底下佔有比以前更加偉大的地位,而且要建立一個新式的國家,這個國家要以人種為基礎,要包括所有當時住在德國的日耳曼人。在希特勒的納粹種族理論裡面,英國人是盎格魯—撒克遜人,是僅次於日耳曼人的優秀人種,也是英國人需要的對象。
從希特勒個人來講,他對英國,是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的。希特勒曾在1940年5月24日上午訪問倫德斯特的總部(倫德斯特指揮的是a集團軍,是包圍敦刻爾克盟軍部隊的總指揮官)—並做了講話,當時任倫德斯特總部作戰處長的布魯門特里特對元首的講話作樂紀錄,其中有驚人的內容。希特勒提到了他對英國的看法。他對大英帝國大加讚揚,也說到了英國存在的必要和對世界的貢獻。他還將英帝國和天主教會相提並論,認為二者是世界穩定的因素,他說他對英國要求不多,只要英國承認德國在大陸的地位就可以了。甚至還表示在英國任何時候任何地區的遭遇困難,德國還會提供武力支援……多麼驚人的話!對於殖民地,他認為要是能歸還當然好,不過也無所謂,他指出殖民地只是一個威望的問題,因為它們在戰爭中是很難守住的。而且也很少有德國人——高貴的雅利安日耳曼人願意到熱帶去生活。
他放走英國人,是想給英國人留情面,為日後的和談留一條退路。
(三)現實的困難
當然,他也考慮到登陸英倫三島確實很困難。英吉利海峽素以風大浪高著稱,況且英國又有舉世無雙的皇家海軍,就是皇家空軍在當時的西歐乃至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英國又在歐洲大陸通往英倫三島的航道上佈滿了水雷,使登上英國本土作戰變的極為困難,雖然德國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但正如希特勒所說的:“英吉利海峽畢竟不是一條河!”遠距離進攻,武器裝備和人員都很難快速的度過英吉利海峽運到英倫三島。而希特勒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也就很難發揮出全部的實力。既然登陸困難,莫不如放英國人一馬,讓英國人在“體面”的情況下,同自己恢復和平。於是,他下達了停止前進的命令。
(四)避免兩線作戰
一戰時,德國就曾在兩線作戰,深知兩線作戰的困難。希特勒曾很強烈的批判德皇威廉二世,說:“如果不推行世界政策,不和英國為敵,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不會敗。”在希特勒看來,英國最好就呆在島上,別管歐洲大陸的事。
當希特勒決定向西歐發動攻勢時並未想要入侵英國。他相信,一旦法國被擊敗後英國就會接受和談。依照希特勒的意圖,法國敗降後下一個征服的目標應該是蘇聯,但是在他回頭向東進攻的時候必須保持西線的平靜,德國絕對不希望兩線作戰。看看西線,只剩下一個英國了,看起來危在旦夕。要是能用外交手段使其屈服可不更好!
英國當時已經不是世界第一強國了,無論軍事還是政治經濟都是。但它的威望還在,仍然有強烈的榮譽感,至今也如此。敦克爾刻的30多萬英軍,要是都被俘虜了,英國人會認為光榮受到汙染,就會拼命雪恥了,留下的話,至少也不會是英國更加憎恨德國。
(五)遠自大洋彼岸的威脅
希特勒要得,不僅是歐洲的霸權。他想要的是整個世界,想要成為世界的主宰。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始終是個頭疼的問題。美國是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又有強大的海軍,而且自身資源豐富,這個強勁的隱在的敵人,靠德國一己之力是不可能的,他沒有那麼大的實力渡過太平洋。德國驕傲的是陸軍和空軍。要是能將同是優秀人種的英國人爭取過來,能得到英國強大的海軍,大陸以資源和腹地支撐海洋,海洋以海權和機動性輔助大陸,然後再以這個巨大的合力去逐鹿天下……多麼美妙!這樣的前途,英國不會拒絕吧。
然而,他萬萬沒有料到,被他罵到只會抽雪茄的鄉巴佬丘吉爾,根本不買這個賬。大英帝國繼續堅持與納粹帝國戰鬥到底。
敦刻爾克撤退剛結束,丘吉爾首相就在下院發表演講:“我們必須極其小心,不要把這次撤退蒙上勝利的色彩,戰爭不是靠撤退來取勝的。……德國人拼命想擊沉海面上數千艘滿載戰士的船隻,但他們被擊退了,他們遭到了挫敗,我們撤出了遠征軍!……我們決不氣餒!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以不斷增長的信心和力量在海面上戰鬥!在空中戰鬥!不論代價多大,我們將保衛我們的國家!我們決不投降!”這些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話語,說明了不屈的英國將繼續戰鬥,這就意味著德國必須與一支強大的海軍和一支強大的空軍戰鬥。儘管敦刻爾克是同盟國失敗的頂峰,儘管德國的失敗在當時還是無稽之談,但毫無疑問,德國的最終失敗就是從敦刻爾克的海灘上開始的!
四、 結果
不管希特勒出於什麼因素考慮下達的那個命令,對於英法聯軍來說,奇蹟是發生了。它使三十多萬英法聯軍絕處逢生,逃往英國。4年以後,正是這支逃到英國的部隊又從諾曼底登陸,成為最後埋葬希特勒的重要力量。
放棄追擊敦刻爾克的潰敗聯軍,說不定是希特勒做過的最錯的一件事,如果,英國遠征軍主力無法撤回英國,那抗擊德國入侵的就只剩下童子軍了,以後的戰爭發展也就難以預料。對於英國而言,如此慘重的損失將是無法彌補的。不過歷史本來就是客觀的,不允許假設的存在。歷史往往是在很多偶然因素中曲折地走著自己要走的路。
結論
從上文看來,希特勒當時下令停止前進的動機不是單一的。首先是軍事上的原因:在法國北部的戰事明朗後,德軍要為下一步作戰行動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可以消滅敦刻爾克的聯軍,而且敦刻爾克一帶地勢遍地沼澤和低窪地,不利於裝甲部隊前進,沒有必要讓裝甲部隊遭受損失。
其次是更為重要的政治原因:希特勒希望以聽任英國遠征軍逃走的辦法來博得英國的好感,以便同英國取得協議。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始終沒有放棄與英國媾和之意,連丘吉爾也承認,法蘭西之戰結束後,德國曾經向英國試探媾和,希望在囊括了西歐大陸後,準備揮戈去攻打蘇聯,因此如能與英國媾和便可解除後顧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