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處讓我自主堅強

大學生畢業後在開始工作前,有經濟條件的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讓孩子獨自去遠方或國外旅行幾個月。讓他(她)做出預算,每天只能花多少錢,住便宜的青年旅館。這樣,他(她)會碰到很多困難或問題,需要他(她)在陌生環境裡獨自解決。這對培養孩子的獨處能力很有用。我在國外旅行時,經常碰到這樣獨自旅行的大學生。他們當中很多人都是自己打工或工作存夠錢後辭職去獨自旅行很長一段時間,甚至一年。

有些讀者擔心那樣會影響自己的就業機會,其實不然。你在面試時,告訴對方你為了挑戰自己,提高自己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而特意選擇了去旅行一段時間再工作,我相信有頭腦的老闆都會喜歡這樣的人。我曾有一位朋友,辭職獨自去周遊世界一年,回來後再找工作面試時,人們非常敬佩她的勇氣和挑戰精神,結果她得到了一份在耶魯大學當副院長的職位,比她辭職前在非營利機構的職位要高得多。

本書談到的軟能力,並不是我本人做得怎麼好,相反,大多也是我的毛病,很有代表性,很普遍。之所以寫出來,是希望其他人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不過,這一章所談的獨處能力,卻是我從小到大的長處。獨處讓我堅強。我在這裡簡單地分享我的經歷,或許對讀者有所啟發。父親在我兩歲那年被關進了監獄,發配到青海勞改。母親一人養育6個孩子,我最小。家裡非常貧困,大姐只好報考無須交學費還有飯錢的師範大學,二姐放棄大學夢進了護士學校。母親忙著養家餬口,根本沒空管我們讀書,只盯著我們是否按時幹完她從廠裡帶回來的加工手套的活,以便除了她的工資外還可以掙到一點錢來補貼家用。我從小在學習上非常自覺,學得很輕鬆,從來不用家人操心。除了一個姐姐年齡比我大3歲,哥哥姐姐們的年齡都比我大很多,根本不可能玩到一塊兒,再加上我小時候極缺營養,非常瘦,臉上老是拖著鼻涕,並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弟弟。在家裡我幾乎都是獨處,自己看書、加工手套,獨自玩。我喜歡讀課外書就是小時候獨處時養成的習慣。讀者可能會擔心,獨處能力好,是否會不想社交了。以我童年經歷來看,不可能。我正因為在家經常獨處,一旦出去和小夥伴玩,我會玩得很瘋,常常廢寢忘食,需要母親或哥哥姐姐扯著大嗓門兒叫我回去。人是社交動物,除非特別內向、沒有自信或是不好意思,孩子都喜歡和同齡朋友玩。只要獨處和社交能夠平衡就行。

無論是獨處還是社交,必須有某種自信,雖然這種自信當時我們可能並沒意識到。我小時候雖然體質太差,體育運動不行,但學習成績從小學到高中一直名列前茅,跳過級,初中當過文藝宣傳隊隊長,還是班裡出牆報和黑板報的主力,高中當數學課代表,作文經常被老師當做範文來讀,有一篇作文還被選進書裡出版。老師的表揚和同學對我的羨慕,給了我一種自信。

我16歲去農村插隊,一人獨居一室,自己做飯洗衣,照料自己,在壯族鄉村裡度過了極其艱苦的3年。回城後,考上南開大學,遠離家鄉。大學畢業後,一人在外地工作。考回南開讀研究生,畢業後又是一人在北京生活。這對提高我的獨處能力很有幫助。到美國的頭兩年,既有文化休克,又是單身漢,我沒覺得什麼苦。因為這種洋插隊的苦,比起我童年和在農村插隊時吃的苦,實在算不了什麼。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博士時,我在紐約州精神病院每週工作20小時,又是全職學生,壓力大得頭髮直掉,我都獨處得很好,也交了很多朋友。

到美國之前,我發表過社會心理學的文章,編過教材,但從未寫過文學作品。留學後,因為語言和文化差異,失去了原來老同學、老朋友和親人的社會網絡,人變得相對獨立,有更多的時間獨處,這讓我更關注自己內心和精神上的獨立。好像在世上活了好多年經歷了很多人生曲折後,出家入佛,進入了一個新天地,但不是一個從小在寺廟裡讀經長大的和尚,而是一位品味了世界後的迴歸者,故事不再僅僅是故事,而是亮光和生生不息的源泉。1992年夏天,我還是博士生,獨自一人跑到西歐遊玩,自由自在。沒人交談時,我就和自己聊天:寫在日記本上,還寫了14首詩。正是那次旅行之後,我從此走上了業餘寫作的道路,因為其中一首詩發表成了我的文學處女作,受到鼓舞而一發不可收拾。正是獨處和精神上的獨立,為我展開想象的翅膀。我除了寫詩,也寫散文隨筆,甚至寫了長篇小說。我到美國最大的收穫不是學位,也不是進入金融界做事,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心之所屬:寫作。如果沒有獨處,我不可能發表300多篇文學作品。因為寫作,我的生命變得豐富多彩。這十幾年來,獨處的很多時間,都成了我寫作的美好時光。經常有讀者問我,你怎麼會有空寫作。說穿了,來自我獨處的時候。只要是一個人,即使在火車裡、在飛機上,我都可以寫。這就是我以寫作來“打發”獨處的經驗。我之所以給“打發”兩字打上引號,是因為我不是被動無奈的,而是主動的,非常喜悅的。如果我們獨處得好,又能善用零碎時間,我們能做的事一定會比別人多。大學生不妨早一點開始體會這一點,競爭力也會早一點開始提高。

哪裡是心之所屬的地方,哪裡就是人的好去處。我們的家,在我們的心上。咱們中國人說四海為家,就是這個道理。不管在哪裡,只要一個人心有所屬,當他獨處時,他內心也不會空虛無聊,就會有美麗的火花在寂靜裡放射出奇異的光芒。我已習慣了給生命獨處的機會。一個人去聽音樂,看電影,讀一些好書。我在曼哈頓上班,離現代藝術博物館很近,有時下班獨自一人去看畫展或影展。在家我會靜下來寫作,真正享受獨處。我妻子非常支持我這樣做。這並不妨礙我們一家出去血拼,去旅遊度假,也並不妨礙我和她兩人外出浪漫一番,去欣賞藝術。只是有了孩子,我們不得不放棄很多我們夫妻倆喜愛做的事。我想說的是,成家後,人仍需要讓生命獨處來挖掘自己的潛能。我絕大部分的寫作和博士資格考試,都是在婚後和在美國正式工作之後。成家立業,讓人有了安定感,獨處時更從容,知道不想獨處或需要調節時,有自己的家做避風港。

有了小時候的這些經歷,再加上成年後的自身體會以及心理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把獨處能力作為一個重點來培養他, 讓他學會自己玩,自己動腦筋。

年輕家長必須明白:除了和父母共玩,孩子需要一些獨玩的時間。孩子需要一些時間自主自由地設計自己的遊玩,規劃自己的遊玩,享受自己的遊玩。孩子獨玩,如同成人的獨處時光。在這過程中,可輕鬆愉快地安排自己遊玩的步調,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想法。獨玩時,小孩不需時時在意別人的眼光,而能體會自己的想法與感受。就如同成人喜歡一個人靜靜地讀報、讀書,不受到干擾,因為這是可以沉思的時刻。當孩子獨玩時,他盡情且專注與玩物交談、互動,與自己在一起。

當嬰兒身心舒服時,他常能自己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玩弄著自己的手腳,嘗試運動著自己的身體,這就是嬰兒獨玩的時刻。雖然大人無法確知嬰兒在想些什麼,但不難發現,孩子愉悅地享受著與自己玩。當嬰兒學會爬,學會走,他的玩樂開始擴展到自身外的空間與物品,使盡所擁有的移動能力,摸弄他觸及到的物品,專注探索著外物,直到他玩夠了,他自主地移向下一個目標,繼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認識且熟悉自身以外的世界,發出愉快的叫聲。可惜,父母在孩子長大懂事後,卻忘記了孩子嬰兒期這種獨處的本事,什麼都要管,反而扼殺了他獨處能力的提升。一個人自主創新能力差,很可能與小時候父母什麼都要管有關。

獨玩是培養孩子自主及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

如同獨處對成人的意義,在獨玩時,孩子感受自己,重整自我。獨玩時,他充分實現自己的想法,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嘗試各種辦法解決問題,自己動手實踐,這對培養其自主創新及自信心很重要。這是孩子自我的真實展現,包含著他的情感與反應。相反,在與他人(尤其與成人)互動時,孩子的思緒與行為表現往往摻雜著他人的意見,較難完整隨著自己的情感與思緒發揮。孩子的獨玩,是其內心專注的時刻,如同成人專心做一件事。這種獨處時的專注,是他未來成功的保證。

現在,中國孩子的生活被各式各樣的學習活動填滿,造成父母與孩子身心皆疲累。殊不知,這還會使得孩子失去獨處時沉思內省的能力。過多外力的干涉,過度教導,會剝奪孩子自主判斷的機會。雖然在父母管制下,孩子在人生道路可能提早起跑,然而,人生是一段長跑的歷程,需要孩子在每一段路程中,冷靜、清楚地判斷自己的步伐,施展自主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很多是由孩子的獨處開始的。

孩子獨處時間的長短需視其個性而定。對於缺乏獨處能力的兒童,可以由10分鐘開始,待孩子能習慣10分鐘獨處後,再逐步延長時間。約定的獨處時間內,若孩子對父母有互動要求,即使是簡單要求“我想跟你說句話”,父母需要很堅定地提醒孩子:“這是獨處時間,當規定時間一到,你再告訴我。”有些孩子可能會耍賴,只要仍在獨處時間內,父母都應堅定地提醒他,並堅持不予理會。這對孩子學會獨處很重要。

孩子獨處獨玩時,父母干涉介入應減到最低限度。除非有發生危險的可能(例如爬到窗臺、把玩利刃等),否則父母宜靜靜地在一旁做自己的事。當孩子獨玩時,父母不需要刻意讚美或提醒孩子。父母不著痕跡地在一旁欣賞或專注做自己的事,就是對兒童獨玩最好的稱許及示範。此外,在獨玩之後,父母可與孩子一起分享各自在此段時間進行的事或活動,例如,告訴孩子“剛剛我讀了這篇文章,我好喜歡”,或“你看,我把客廳打掃乾淨了,我好高興!”也可以問問孩子:“你剛剛在玩什麼?”聆聽孩子的獨處經驗。

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在一旁細心觀察孩子獨玩的狀況,當發現兒童不時張望父母時,父母則主動走過去,給他一個擁抱,不需言語,然後很自然地靜靜離開。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則需要讓他開始學習獨處及尊重父母的獨處。父母可與孩子對這段時間做一些約定與討論。讓孩子知道,在這段時間內,我們各自做自己的事,彼此都不能打擾,有困難也要儘量自己先想辦法解決。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會做家務的小孩到了職場和成家後也勤快,少抱怨。孩子13歲後必須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能做飯洗衣,父母不在時能管好家。到了13歲後,家長可有意外出,把孩子留在家中測試孩子的獨處能力。孩子長大後,脫離了父母的照顧,再加上讀書、工作種種因素,獨處會愈來愈多。如果缺乏獨處能力,即便成年了,很多人精神還是不能獨立。強化個人生活的基本能力即社交能力和獨處能力,對我們新生代太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