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內省的機會,提高人文修養

人活在世上,與別人相處以培養社交能力,與自己相處培養獨處能力。這是一枚錢幣的兩面。這兩個能力有天生因素,但它們的提高都靠後天培養,靠自己的人生經歷。

關於社交能力,本書不再專門討論,它的重要性已人人皆知。有關這方面的書籍已不少。本書討論的體育運動、社區服務、當眾言說等等,都是提高社交能力的重要途徑,若我們在這幾個方面很出色,我們的社交能力也就很棒了。然而,獨處能力往往被人們忽略。越來越多的人不能忍受獨處,又無法在社交中提高交往的深度。很多人回到家,不是沉迷於網絡就是做沙發土豆,對著電視發呆。更有些人變成酒膩子,靜不下來,一天到晚鬧酒,形成了所謂的“酒文化”。還有的人變成麻將膩子,一天到晚打麻將。很多人有空寧願一天到晚輪流坐莊請客吃飯,也不肯坐下來讀一本有價值的書。時間長了,內心深處很空洞,沒有人生理想,沒有自己的精神境界,社交內容自然也就很無聊,很低檔。

過去20年來,不少人文社會科學家都指出我們的內省能力差。為什麼?我認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們沒有意識到:獨處是給自己一個內省的機會。

不會獨處內省,不會通過獨處提升生命的自我實現,就難以有精神上的積蓄,就難以有高層次的社交內容。獨處是深化自我內涵、提高社交檔次的途徑。社交只有是雙向的才能長久。僅僅依靠社交來豐富自己的生活,就意味著你更多地是從社交裡獲取,而不是提供。

如果你沒有高質量的獨處來深化自己的精神世界,你憑什麼向別人提供優質的社交內容?

尤其是在今天商業化的時代裡,我們更忽略了獨處對自我和社交的作用,因而即使社交很多,也是低檔次的,沒有高雅情趣的東西,結果就混成了老油條。

該如何自省?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獨自靜心讀書,寫下心得體會,此外還有記日記、冥想、禱告,等等。比如,讀書的時候,拿一支筆,邊讀邊寫下自己內心的感受,既可在書的空頁(如果是你自己的書)上寫,也可寫在筆記本上,當然也可直接敲進你的電腦裡。你會發現這個習慣一旦養成,它會成為你很好的內省方法。它讓你把自己瞬間的思緒變成文字,強化你的記憶,變成寶庫。將來哪一天你打開它,會發現很有用。或者,你已完全忘記它,重讀它讓你再次思考,你會驚喜如初。

我在花旗銀行負責亞洲和拉美國家的消費信用風險和全球欺詐損失,整天與數據打交道。因此,寫作使我大腦和心理得到一種平衡。這種獨處對我是心理保健。像我這樣在美國銀行界的華人很多。然而,在工作之餘進行文學創作的人卻屈指可數。每當我和朋友出去活動時,朋友們總是向別人介紹我是作家。這是我被人認可的一個標籤。無論我多麼謙卑,這也是令我喜悅的認可。寫作,使我更好地瞭解了自己,是一種內省,同時發揮了自己的潛能,得到了自我實現。

獨處幫助人們放慢緊張的生活節奏,更好地瞭解自我。

為了真正體驗休閒的快樂,人必須學會如何享受獨處時光。自我實現的人喜歡獨處,處於自我發展的最佳水平,他們不會逃避獨處,相反,他們尋找獨處機會。這些人在獨處時擁有最佳狀態和最高效率。獨處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意味著他們獲得了大量發自內心的滿足,因而他們比其他人更喜歡獨處。這是很多成功者的經驗。

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發現,自我實現的人具有高水平的獨立性,然而他們同時也喜歡並更善於與人交往。這些有創造力的人在獨處時發掘自己天生的能力,這種能力給他們帶來快樂。因為他們已學會如何獨處,他們有能力獨處。自我實現的人不會拘泥於自己是社會群體中一員的身份。他們在信念和願望方面堅持獨立,而不人云亦云。

如果我們希望體驗自我實現,我們就必須能享受獨處帶來的樂趣。

自我實現意味著我們自己內心生活決定著外部生活的質量。為了自我實現而進行的自我發展和改變,會令我們感到不可思議、神秘和心靈的成長。尤其當我們開始進行有價值的獨處時,我們會發現休閒精神的一面。安靜的獨處空間會為我們提供思考和成長的機會,我們會發現家園就在我們心中。

許多人面對孤獨時,並沒有給自己一個獨處的機會,正因如此,他們從來不懂得欣賞孤獨。巴赫在他的著作《幻覺》中講到,生活在人群中一段時間後,人需要獨處來努力進行自我調整。

所以,當我們發現自己獨處時,不要首先就想著逃避或感到恐懼,不要認為只有自己一個人,實際上我們和一個重要的夥伴——自我在一起。這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機會去做能獨立完成的事情。

今天的時代,人們以車代步,有很多享樂和選擇,卻處在媒介、時尚、潮流、廣告的包圍、強大暗示和既定的規則之中。即使在美國,很多年輕人並不真正瞭解自己到底有多少個人的自由民主,並不真正瞭解金錢和權力乃至社會風氣對個人有形無形的主宰。他們極力追求個人的快樂,但很可憐:在這樣一個崇尚個人主義的時代裡,很多人卻沒有真正屬於自己一個人的生活。

所謂個人主義原則及其文化精神,就是在尊重保護個人生存和自由民主的權利的基礎上,提倡個人的獨特和重要性。今天,很多人動不動就說“這又怎麼樣”和“我不在乎”,總想表明自己是多麼獨特,並不在乎別人如何。可是深入交往時,我們會發現這些人其實不但很在乎別人的看法,而且他們所做所想的全是追求時尚,包括買什麼樣的房子、穿什麼名牌的衣物和去哪裡遊玩,彼此都很相像,毫無個人特色。

很多人沒法自己一個人去欣賞生活。如果我們告訴別人,獨自去吃了一頓美味佳餚或去看了一場風趣的電影,對方很可能會驚奇,會認為我們身邊沒有親朋好友或心裡鬱悶。現代人對自己沒有耐心,忍受不了一點寂寞,其娛樂消遣都是集體或需要藉助他人的,一起去吃飯、派對聚會、唱卡拉OK、煲電話粥。這些無可非議,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交。問題是:人作為個體不借助他人能不能使自己快樂?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人是很可悲的。最主要的是,很多人因為耐不了孤獨,而幹了令人可笑,甚至毀滅自己的事。例如,因一夜情而感染上了艾滋病毒。

一個人的生活能不能快樂,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個人修養的高低。不管我們幹什麼職業,如果我們想使獨處充滿樂趣,有3個基本修養是非常重要的:體育運動能力、文學、音樂。沒有好的身體素質,我們很難欣賞自己的生活。一個人身體不健美,會影響心理和生活樂趣,情緒和自信都會降低。所以,不管多忙,一定要加強鍛鍊身體,哪怕每天深呼吸5分鐘都是好的。體育運動促進健康、塑造身體形象和個性,本書將在第五章專門討論,在此不贅述。

文學修養是一個人生活的基礎。哪怕寫一封電子郵件、情書和求職信,都能看出一個人的文學修養。良好的文學修養是人生的一把鑰匙,幫助人從文字內容及其結構上理解問題的所在。更重要的是,讀文學書籍是人文修養的一種操練,因為好的文學著作告訴人們的絕不僅僅是故事或某個道理,而是內在的人文關係和社會背景,作者總是把其看到或想到的真善美和假惡醜,公開或隱蔽地說出來。況且,很多散文隨筆,作者直接談的是其人生經驗。讀書,不要僅僅追求故事情節而忽視作者如何表達,否則對文學修養幫助不大,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讀了無數的文學作品,寫起東西來仍然乾巴巴的原因。

我上小學時有個很好的語文老師,他經常要求學生用作文複述課文或故事,用此方法訓練文字表達能力,效果很好。還有一個辦法就是讀文學評論,因為好的文學評論文章或著作包含了政治、宗教、社會學、心理學、歷史、文化人類學和經濟等多方面的理論觀點,這會讓人讀出很多樂趣來,同時又提高了修養。這對開拓視野很有幫助。

欣賞音樂,如今容易得就像張口吃飯,買些唱片就可以做到,音響也很便宜。一個人生活,也許不用顧及他人,可把音響調大到如在音樂廳裡。現代年輕人,喜歡古典音樂的很少,這很遺憾。現代社會節奏加速,人們追求快感刺激,卻沒想到古典音樂是培養耐心和安靜的良藥。不妨試一試,晚上打開音響,把所有的燈都關掉,在黑暗裡躺在地板上,聽古典音樂,如貝多芬的《月光》,你會發現自己猶如在夢境裡一樣,感覺很美,大腦和神經都會很放鬆。

音樂,作為抽象的聲音,是藝術中的數學。人一旦懂得音樂,很可能幫助人在其他藝術裡得到更多樂趣,因為舞蹈、歌劇、電影等許多藝術都要藉助音樂的力量。道理很簡單,抽象的東西運用廣泛,就像數學是其他理工學科的基礎。

顯然,以文學和音樂為基礎的人文修養會帶動整個人格魅力的提升和心理面貌的優化。就獨處而言,這無疑會使一個人的生活豐富多彩,休閒時不會空虛無聊。最重要的是,人文素質會促使一個人在眼花繚亂的時事紛飛之中,有自己的獨立思索、高雅情趣和精神追求,選擇適宜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

為了今後可能要面對的孤獨狀況而做好充分準備,高中生要學會獨處,在獨處中發展個性,有自我安全感。等到畢業去上大學,離開父母去過一個人的生活時,就會很自信、很從容,遇到困難時不至於太驚慌失措,孤獨時也知道如何調節自己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