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爲「西安後花園」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總則】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該地區為中國北亞熱帶動植物典型代表區,有羚牛、朱䴉、大熊貓、雲豹、大鯢等珍稀動物。是陝西省及西北地區最主要的茶葉、蠶繭、油桐、生漆主產區。因境內土壤含硒元素豐富,又被譽為“中國硒谷” 。隨著西康高速、西康鐵路(雙線)全線貫通,安康全面融入西安2小時經濟圈。

安康是中國十大宜居小城、國家森林城市、中國十大節慶城市 、全國發展改革試點城市 、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中國精彩城市、中國新聞傳播十強市、陝西最美綠色園林城市、陝西省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安康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區,承擔著“一江清水供北京”的光榮使命和政治責任。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地理位置】安康市地處祖國內陸腹地,陝西省東南部,居川、陝、鄂、渝交接部,位於東經108°00′58″~110°12′,北緯31°42′24″~33°50′34″之間,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縣接壤,東南與湖北省的竹溪縣、竹山縣毗鄰,南接重慶市的巫溪縣,西南與重慶市的城口縣、四川省的萬源市相接,西與漢中市的鎮巴縣、西鄉縣、洋縣相連,西北與漢中市的佛坪縣、西安市的周至縣為鄰,北與西安市的戶縣、長安區接壤,東北與商洛市的柞水縣、鎮安縣毗連。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歷史前言】安康市在石器時代已有人類活動。

夏代,安康屬於梁州;商、周時期,為庸國的封地,稱為“上庸”;春秋戰國時期為秦、楚、巴反覆爭奪之地。秦時,在此置漢中郡西城縣,郡治西城。漢沿襲秦制,除西城縣外,在此設長陽、長利、洵陽、鍚縣4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將漢中郡治遷至南鄭縣;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魏攻佔漢中,分郡之東(即今安康地區)為西城郡。曹魏、西晉時期設魏興郡,隸屬荊州,轄7縣。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得名“安康”,改安陽縣為安康縣。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州、郡、縣改易升降錯雜。隋復設西城郡,屬梁州,轄6縣;唐設金州漢陰郡,屬山南西道,下屬縣與隋基本相同。

宋設金州安康郡,轄6縣;元降金州為散州,屬興元路,下轄洵陽、平利、石泉3個巡檢司和漢陰縣;

明代前期設金州,下設漢陰、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6縣,萬曆十一年(1583年),洪水淹沒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改金州為興安州,原改屬各縣復歸統轄。

清初仍設興安州,順治四年(1647年),州府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設興安府,下設安康、平利、洵陽、白河、紫陽、石泉6縣。

中華民國(1911~1949)初年,行政建置於地方實行省、道、縣三級。從1912年起,全國廢除府、州、廳的名稱,一律稱縣,縣隸屬於省。1913年復設漢陰縣,新設嵐皋縣、寧陝縣。1917年,因每省轄縣過多,又在省下分設若干道,此時安康地區各縣屬陝西省漢中道。1922年,分平利縣南部置鎮坪縣(治鍾寶)。1933年廢道,以省轄縣,10縣隸屬於陝西省。1935年為行政方便,陝西省又在原興安府範圍內設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署。專署駐安康縣城東大街,下轄10縣:安康、洵陽、白河、平利、漢陰、石泉、紫陽、嵐皋、鎮坪、寧陝縣。至此,安康地區的格局形成。

1934~1935年,旬陽縣東北之聖架河、竹筒一帶,曾是徐海東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開創的鄂豫陝革命遊擊根據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旬陽東區,建立中共上關縣委、縣政府(治旬陽蜀河鎮),以縣境大棕溪、泥溝、羊山、洛河為一線為界,東部為解放區,西部仍為國民黨洵陽縣政府管轄。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蜀河、雙河一帶是國共兩黨武裝力量激烈爭奪的地區。1949年5月,洵陽縣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鄖西縣成立,7月13日,解放軍由湖北西進,再次解放旬陽東區,8月10日,中共領導的洵陽縣民主政府由鄖西縣移治蜀河。11月26日,人民解放軍第19軍57師解放洵陽縣城,縣民主政府隨之遷入縣城,旬陽全境獲得解放。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1946年8月27日,江漢軍區同王樹聲率領的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一縱隊在湖北省房縣上龕會師後,成立鄂西軍區和區黨委,以平利、鎮坪縣和湖北省竹溪、竹山及房縣一部分為第一軍分區、中共第一地委,下設中共白竹平中心縣委和縣民主政府,轄平利、鎮坪、白河、竹溪。

1949年5月,中共陝南區黨委在湖北鄖西縣城關鎮宣佈組建鎮坪縣人民政府,配備幹部17人,組成工作隊,5月17日誓師西進,7月抵平利縣秋坪區八角店,開展新解放區工作。

1949年5月12日,經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分區(今地區)專員公署在湖北省鄖西縣組建成立。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安康地區各縣也在1949年和1950年初陸續獲得解放。專署駐安康縣城關鎮東大街。

建國以後,安康分區專員公署隸屬陝西省,並在安康城關鎮設安康市,市隸屬專署領導。1954年4月撤銷安康市,改為城關區,迴歸安康縣。1958年12月,撤銷嵐皋縣併入安康縣;撤銷漢陰、寧陝縣建置,併入石泉縣;1961年所並各縣恢復建制,各歸舊址。同期,鎮坪併入平利縣,亦於1961年恢復原建置。同期,儘管地區內部行政區劃有變,但總的轄區和麵積未變。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安康地區各縣相繼成立縣革命委員會,安康專署成立安康地區革命委員會。1969年專署仍恢復安康地區行政公署,各縣亦在此時恢復縣人民政府。1983年7月31日,安康地區沿漢江各縣均遭特大洪水襲擊,安康縣老城區遭滅頂之災。洪災過後,國務院和省政府撥款重建安康,行署亦在安康新城黃土梁下建起新的辦公樓院,1988年行署由安康老城遷入現址。1988年9月14日,安康縣更名為安康市。至此,安康地區轄1市9縣。

2000年12月,撤地設市,設安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駐地安康市漢濱區。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人口】截至2017年末,安康市常住人口266.1萬人,較2016年增加0.5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5.89萬人,佔47.3%;鄉村人口140.21萬人,佔52.7%。全年人口出生率10.10‰,死亡率7.18‰,自然增長率2.92‰。截至2017年末,安康市全市戶籍人口305.02萬人,比2016年末增加0.59萬人。其中:男性163.00萬人,女性142.02萬人。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交通】鐵路:安康火車站位於安康市城區江北,是鐵道部劃定的路網區域性一等客運樞紐站,也是西安鐵路分局重要的編組站,是陝南地區最大的客運火車站。襄渝、陽安、西康3條電氣化鐵路過境安康。

公路:包茂高速公路(包頭—茂名)、十天高速公路(十堰—天水)過境。國道316、國道210過境。

航空:安康機場始建於1938年,1949年擴建一次,1960年重修並組建民航安康站,1964年正式開通安康—西安航線。1986年因適航機型淘汰停航。1993年機場擴建為現有規模,1995年機場復航。西康鐵路通車後,2001年7月因航空客源不足,機場被迫再度停航。2004年底,安康機場完成公司化改制,由陝西省機場管理集團公司出資70%,安康市人民政府出資30%,共同組建了安康機場有限責任公司,並於2006年4月29日再次復航。新的安康機場在安康市五里鎮,距市中心西北15.5公里。機場於2013年1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立項,7月通過國家發改委評審。性質為國內支線機場,可降落空客和波音系列客機。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旅遊文化】漢水,又稱漢江,是漢文化的直接發祥地。地處漢水中游的安康,居巴蜀文化、荊楚文化、秦隴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接壤處,特殊的地域賦予了安康極具個性的奇麗文化的同時,又使這塊文化更富多元性和包容性。漢水(安康)文化從發矇階段就和華夏文明同步發展。“摶土作人”的人類始祖女媧,四五千年前就為今安康市平利縣留下了有關赫赫功績的傳說。千秋傳頌的帝舜,在安康更是有著直接的遺蹟傳說。深厚的漢水文化孕育出了諸多文化巨人,如錫光、懷讓、王戎、沈尹默、瘳謙伍等。

安康素有“秦巴萬寶山”、“中藥材搖籃”和“天然生物基金庫”的美譽。周邊與四川、重慶、湖北毗鄰,漢江橫貫其中,三峽,東承湖北道教聖地武當山及神龍架自然保護區,西鄰漢中三國遺址,是連結國家規劃的“西安——三峽——張家界”綠色生態旅遊長廊中的重要驛站,又是陝西綠色生態旅遊的品牌。安康是秦巴山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北亞熱帶季風地區的一部分,也是陝西省水、熱資源最豐富的地區。這裡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歷史遺蹟遍佈全境,有古遺蹟、古窟寺、摩崖石刻及近代文物遺址650餘處,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寺、上許家臺南宋古墓、廟、觀、堂集中於安康市區,折射著安康燦爛的文化底蘊。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安康地處秦巴腹地,漢水之濱,被譽為“西安後花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