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衡中看衡中

文章轉自網絡

關於衡水中學的爭論,可謂由來已久。但在我看來,卻根本不存在什麼爭論。

首先,衡水中學是一所不正常的學校,是“反教育”的“高考訓練營”和泯滅人性的“考試機器加工廠”,完全是不爭的事實。倘若僅僅因為它有助於取得輝煌的高考成績,學生在學校裡激情澎湃、無怨無悔,就認為有值得肯定和可取之處,那麼對使人如痴如醉的傳銷行徑也應該予以肯定,對當年令無數人蠢血沸騰的德日法西斯就更應當頂禮膜拜了!

跳出衡中看衡中


其次,所謂的爭論只不過是口水之爭,現實中根本不存在爭論。依然故我的衡水中學,不僅風頭更勁,而且影響力越來越大。除了學生和家長想方設法要擠進衡水中學之外,全國各地的參觀朝聖者更是絡繹不絕,許多學校或明或暗地競相效仿,紛紛把學生往死裡管,只不過沒有冠以“衡中模式”,做不到衡水中學那般極致而已。

換而言之,衡中不過是應試教育的典型代表,是基礎教育畸形發展的縮影,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已。如果只對水上的一小截評頭論足,於大局根本無補。水面之下的問題不解決,即使費盡千般心思改變一個衡水中學,也還會不斷冒出下一個衡水中學。因此,我們必須跳出來,站在整個基礎教育的高度審視,只要大環境改變了,衡水中學式的變態學校自然就會消亡。

跳出衡中看衡中


實事求是地說,從素質教育到大力減負,從推行課改到深化課改,這些年來沒少折騰,但卻收效甚微。不客氣地講,應試之風不僅沒有得到遏制,反而愈演愈烈,大有席捲一切之勢。在“沒有分數今天過不去,只看分數明天過不好”的理想與現實的糾結之中,原本一些人文底蘊深厚、寬鬆育人的老牌學校也紛紛淪喪(筆者所在的學校即如是,在此暫不贅述)。毫不誇張地說,放眼望去,真正堅守素質教育的學校真的已經寥寥無幾,很多自我標榜“人性化”的學校,其實只是在五十步笑百步而已。而且更令人憂心的是,這種應試風潮正呈現從中學向小學蔓延的強勁趨勢(作為一個小學生的家長,一年級臨近期末考試階段每天一份語文和數學測試卷的瘋狂令我瞠目結舌)。何以如此呢?借用經濟學的術語,正是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應試之風的盛行,盡人皆知其根源在於功利思想遮蔽、誤導乃至扭曲了人們的心靈,使人們迷失了教育的本真。於是乎,家長想讓孩子出人頭地,學校追求升學率,教育行政官員關注著政績……三位一體,合力追分。然而,詭異的是所有人講起來都有一肚子苦水,都是迫不得已才追求分數。家長說只有一個孩子輸不起,學校講社會和政府施加的壓力太太,官員則說要對民眾負責……相互推諉,誰也不主動承擔責任,不由得令人想起伏爾泰的一句話: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責任。


以筆者之見,破解教育功利化頑疾固然有待於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和推進,更離不開人們的擔當精神。教育改革不僅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而且具體實施效果更有賴於各方的擔當與配合。實事求是地說,只要人們切實擔當起自己的分內之責,每個人都儘可能地做出一點點應有的改變與堅持,教育風氣的轉變並非難事。作為父母,幫助孩子恰當定位自身才是幸福人生的最堅固基石,又何苦盲目隨大流一味壓逼孩子唯分數是從呢?作為教師,固然不可能置升學的現實於不顧,但這並不意味著就不能仰望星空,不能去追尋教育的本真,最起碼總可以做到“戴著鐐銬跳舞”吧!作為政府,固然要為人民服務,但引領民眾和把握輿論導向亦同樣責無旁貸。

跳出衡中看衡中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不為,則易者亦難矣”。清人彭端淑《為學》中所舉窮和尚與富和尚之事例值得我們借鑑。西邊的蜀地距離南海不知道有幾千裡遠,為何有錢的和尚不能到,沒有錢的和尚卻可以到達呢?關鍵就在於有沒有擔當精神和切實行動。同樣,要想改變教育的功利與浮躁,使眾多類似衡中的變態畸形學校迴歸正常,除了捨我其誰的擔當,別無他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