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寨:老楊的進城夢

  “1萬元就能買到一套96平方米的樓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呀。這輩子能從窯洞搬進寬敞又亮堂的樓房,幼兒園、衛生所、超市樣樣都有,真是像做夢一樣,咱也終於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55歲的楊永生滿臉笑容地對記者說。9月11日,記者走進五寨縣宜居園小區楊永生的家中,看到嶄新的飯桌、冰箱和飲水機擺放在客廳裡,牆上掛著大兒子的結婚照和全家福,兩個臥室佈置得溫馨舒適,3歲的小孫女開著玩具汽車在客廳裡玩得不亦樂乎。楊永生搬出的幸福好生活是五寨縣易地扶貧搬遷戶真實生活的一個寫照。

  五寨縣地處晉西北高寒地區,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境內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山地約佔全縣總面積的五分之三,嚴重製約了農民脫貧致富。“十三五”以來,五寨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思想,按照省、市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立足深度貧困的實際,立足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位居全市之首、全省前列的工作目標,加強領導,主動作為,創新機制,紮實推進,圍繞精準識別對象、新區安置配套、舊村拆除復墾、生態修復治理、產業就業保障和社區治理跟進“六個環節”聯動實施、聯動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努力破解“人、錢、地、房、樹、村、穩、融”八個問題。目前,73%的搬遷戶已分到房領上鑰匙,正在裝修入住,98個整村搬遷村已經拆除61個,撤村銷號22個。到年底可以全面完成搬遷入住任務,真正實現百餘村莊大搬遷,萬餘農民進城鎮。

  楊永生居住的宜居園小區是五寨縣易地扶貧搬遷八個工程之一,位於迎賓西大街西河堰畔,共建30棟六層、4棟十七層住宅樓,配套幼兒園、小區道路、綠化、給排水、供配電、燃氣、環保等輔助工程。小區佔地127畝,安置11個鄉,50個村,1405戶,3752人。在採訪過程中,記者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搬遷只是手段,脫貧才是目標”。五寨縣委、縣政府圍繞貧困戶搬遷後生活怎麼辦的問題,經過多次研討,採取了“兩業+兩機”扶貧模式(“兩業”是指特色產業和工商就業,“兩機”是指有機旱作農業和農機產業扶貧),以發展產業、落實就業為重點,通過土地收益、生態建設、資產收益、創業就業、保障兜底“五個途徑”解決後續發展問題,重點解決“兩不愁”的問題,切實做到“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搬遷與脫貧同步,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有產業、可發展、能致富。

  楊永生的大兒子楊巖平在宜居園附近的馬鈴薯繁育基地工作,一個月收入2000多元,農忙時還不耽誤幫楊永生打理位於杏林子鄉柳樹嘴村的110畝地。“大兒子以前在煙臺打工,結婚有了孩子就回來了。以前在村裡幫著我種地,村裡年輕人少,總感覺他悶悶不樂。現在好了,住在縣城,打工方便,也有年輕人的娛樂生活,兒子臉上的笑容明顯比以前多了。”楊永生告訴記者他在農閒的時候也會在工地上打打零工,一年能收入個一萬多元,加上種地收入的六七萬,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然而,搬進樓房最讓楊永生欣慰的是,以後自家的孩子再不用因為讀書租房了。“二兒子從小學到高中,都是我們夫妻倆在縣城租房子陪讀的。那會兒只能租的起平房,條件非常簡陋,我就老想著什麼時候能在城裡有套房,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好在兒子很爭氣,現在在哈爾濱理工大學讀大四。明年小孫女就要上幼兒園了,小區裡就能上,再也不用租房上學了。”

  移民搬遷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搬遷群眾不僅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還能共同享受縣城公共資源,滿足就業、就醫、就學、子女結婚和出行方便的需要,享受到同城裡人一樣的現代生活,逐步改變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和精神風貌,從農村人變為城市人,使搬遷農民真正融入縣城,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幸福指數。面對全縣12000多搬遷人口將湧入縣城的現狀,五寨縣圍繞設施提升、縣城提質,大力實施民生領域建設項目,鞏固“創模”“創衛”“創園”成果,全面提高公共資源的承載能力,滿足縣城因搬遷人口擴張對基礎設施和公共資源的需求。同時,大力實施教育振興戰略,加強教育硬件建設,配套易地扶貧搬遷工程,完成陽光、百夢苑幼兒園建設;在東城區緊鄰易地搬遷人口集中的清漣村建成了第五小學;2018年在西城區易地搬遷人口集中區建設第六小學。搬遷群眾中的適齡兒童可以在縣城的6所小學、4所初中和城裡的孩子一樣就近擇校入學,享受義務教育。同時,新建扶貧惠民醫院、黨員服務中心等,目的是落實群眾搬到哪裡,管理與服務就跟進到哪裡的承諾,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有安全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百餘村莊大搬遷,萬餘農民進城鎮。如今的五寨縣,一個個移民搬遷安置小區如雨後春筍般相繼建成,一項項設施齊全、功能完備的配套項目紛紛落成,一張張喜笑顏開、歡樂幸福的笑臉出現在新修的廣場上,繪成了五寨縣移民搬遷的新畫卷。王 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