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2002年《英雄》上映,它將“荊軻刺秦王”的故事,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無名”從殺到不殺,導演將自己的思考賦予電影。

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英雄》因為薄弱的故事被觀眾吐槽,但卻在電影全球化和商業化愈漸襲來的中國,這部電影,讓很多電影人逐漸覺醒,開始嘗試大製作的電影。

2018年張藝謀帶來了《影》,相比《英雄》,他的主旨從狹義與天下之間“殺與不殺”到天下萬物之間的制衡。

16年的時間,通過張藝謀的作品,我們看到更多是他對於中國文化認知理解的變遷。

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在電影畫面上,由之前《英雄》豐富豔美的色彩轉向《影》中的水墨主題,從背景、人物、畫面,基調無處不彰顯了水墨這種媒介,它疏離了傳統中國畫以書法語言作為筆墨語言的價值體系,更凸顯了造型、圖式、圖像,極具象徵意義,自然而單純。

《影》中水墨的運用,已經不僅僅是中國元素的提取,它更多是張藝謀對於中國文化更純粹的理解,水墨丹青的服飾、寫滿書法的屏風,綿綿不絕的雨天,他以這樣的形式結構,來承載自己的觀念,將此刻文化及傳統的理解楔入電影情境,用自己的視角觀察中國且表現給世界獨到的方式。

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人心不像水墨,非黑即白。《影》的主題上,直擊中國文化的內核——制衡。

制衡小到國家君王、大到陰陽平衡、對立、牽制。在表現方式上,各個方面的制衡徐徐展開。

於人物關係而言,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制衡,沛國與敵國的制衡,君王與都督的制衡、忠與奸的制衡、子虞與楊蒼的制衡、小艾與子虞的制衡。

於陰陽而言的制衡,子虞訓練影子腳下所踩的八卦圖,小艾悟出攻破至陽楊蒼的大刀,傘與刀攻守之間的變幻,包括子虞的瘦弱陰暗,楊蒼的穩健自信。

於虛實之間的制衡,是真身和影子相互的博弈,有真身才有影子、沒有真身依然有影子、到底有沒有影子?

一個從八歲就被秘密囚禁的影子,他經歷了當影子,在貴族的權謀遊戲中苦苦求生,在虛實之間的徘徊,由真實走向虛假。

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沛國大都督子虞,被戰將楊蒼擊敗,負傷之後啟用從小培養的替身影子,籌謀,暗中掣肘。

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影子從起初對於權力的忠誠,到自我意識逐漸甦醒,猶如水墨的暈染,在等待中蟄伏,於順從中逆反。

水墨虛實之間,真身影子之間,如境州連綿不絕的雨,搖搖欲墜的是人性。

通過《影》,我們看到16年張藝謀對中國文化認知的變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