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禮:分業監管不能覆蓋高槓桿的融資活動,且造成資金流向和資金信息的缺失

戳上面藍字關注「華夏互聯網金融

周延礼:分业监管不能覆盖高杠杆的融资活动,且造成资金流向和资金信息的缺失
周延礼:分业监管不能覆盖高杠杆的融资活动,且造成资金流向和资金信息的缺失

9月28日,由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石景山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中國銀行保險業國際高峰論壇”上,原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發表演講時表示,目前金融市場無論是股市、債市,還是匯市的異常波動,都反映出金融監管體制的不適應性。“推進金融監管體制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了當前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議題,不然的話,金融監管的不適應性的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

周延禮說,改革開放40年以來,經濟體制改革全面的深化改革,帶來了我國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的路徑的變遷。“金融變革每一個階段都印記著改革的動能和開放的特徵,國家的經濟領域的不斷的改革開放,促進了金融監管體制和管理方式的變革,進而金融監管體制改革也促進了整個金融體系的發展變化,改革後的金融監管體制和不斷完善的金融的運作體制,也適應了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成為歷次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政策框架的主線。”

周延禮說,當前,我國金融監管實踐中不斷髮現創作的分業經營的金融格局,分業監管體制在我國的金融綜合經營環節中已經暴露出了諸多不適應性,主要表現在:監管思維、監管理念、監管制度、監管體制、監管競爭、監管空白、監管重疊等問題。

“推進金融監管體制能夠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已經成為了當前金融改革的一個重要的議題,不然的話,金融監管的不適應性的風險也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

周延禮說,40多年來我國金融市場出現的一些波動,可以看到這些軌跡,目前金融市場無論是股市、債市也好,還是匯市的異常波動都反映出金融監管體制的不適應性,在金融監管的空白、疊加或者是缺失的情況下,都會給不法的金融運作的套利行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也助推了一些金融資源的體內循環,金融高槓杆率,金融成本的高企,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隱患不斷加大,從而顯示出金融儘管體制改革的迫切性。

2018年我國經濟正處於一個經濟增長的新舊動能轉換的時期,特別是在培育新的增長的動能,優化經濟結構,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繁重。“需要進行較大的金融監管體制的監管予以配合,並且相適應。與此同時,要大幅度地重塑金融體系,規避可能引發的預想不到的各類風險,因此循序漸進地推動我國金融體制特別是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是較佳的選擇。”

周延禮說,目前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監管體制的框架逐步形成,金融業務的結構也逐步成形、穩定,面對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的廣泛應用,跨領域的業務創新發展,產生了金融市場的融合局面。“需要金融監管向全覆蓋一體化的演進,進一步強化中央銀行負責金融穩定的職責,已經成為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因為我們貨幣政策在維持幣值的穩定,控制物價保證就業的增長,維護國際收支的平衡,但金融穩定也是央行一個貨幣政策的目標之一。”

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創新,各類金融機構開始探索,結構之間的經營壁壘、拆除、銀行保險、證券、金融業務也開始形成跨市場、有關聯的、跨行業聯動的運行,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業務跨市場,二是產品的內生全面全行業的關聯,三是金融機構經營的全行業的聯繫。

“金融機構逐步形成全牌照甚至是交叉持牌的這樣一種經營的局面,現在形成了許多金融控股、全牌照的一些集團公司,以及一些實體企業,實際上控制著多重的金融牌照,形成了金融控股集團的框架。對於金融監管的挑戰應該說越來越嚴峻。”周延禮說,特別是在互聯網時期,金融監管面臨的挑戰更加地嚴峻,主要是表現在監管套利的現象,不同的監管標準和規則都存在。二是監管競爭的博弈,監管競爭之間為了促進行業的發展,和為了行業監管職責掣肘的恩情,還有監管空白和信息不對稱等問題。

在周延禮看來,這些問題的存在對跨市場的關聯,跨行業聯動進入市場的環境,分業監管,造成了信息統計上、事實上的分割,無法進行穿透追蹤資金的來源和最終的流向,無法對系統性風險進行識別和決策。而監管體制以機構監管為主要抓手,分業的監管規則未能覆蓋到高槓杆的融資活動,同時,分業也造成了資金的流向和資金的性質信息的缺失,資金的效應沒有得到良好的發揮。“由此可見,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深化,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的範圍將逐步地淡化,忽視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之間潛在的系統性的關聯,又進行傳統機構和監管會遇到多重監管和監管真空並存的一個局面。監管體制協同推進,勢必成為金融市場健康持續發展的必然需求。”

周延禮說,從國際上看發達的經濟體思考本國的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監管體制的問題比較多,把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利益擺在重要的位置,注重金融監管體制改革,特別是監管目標的設定,是實施監管協同運行在方式上能形成協同。在主要模式上形成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同時的推進,並且能夠有長效化還可以參照的國際化的有效做法。

國際監管從機構政策的取向來看,監管的思路積極推崇微觀審慎監管的理念,強調金融機構的風險評估、制度化、標準化、常態化,監管的標準上特別強調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保險是叫償付能力等國際金融監管標準的要求。從事維護市場穩定、注重金融機構之間連帶的責任風險,防止其他金融機構不善特別是經營不善或者是償付能力不足,對金融機構之間的相互影響,抵擋其他金融機構面臨的破產倒閉甚至產生的連帶責任。

周延禮介紹,國際金融監管機構他們也特別強調,協同監管的機制,這也成為協同監管機制成為國際監管的潮流,在美國,他們也設立了金融穩定的研究委員會,在財政部當中也設立了金融研究的辦公室,保險也專門設立了保險辦公室,並且代表美國參加國際監管機構的設置,英國也是一樣。國際金融監管特別強調加強溝通和交流,協調國際監管,形成國際金融市場的制度建設,穩定性評估,形成一個一致性的制度規範。

周延禮說,我國的金融監管改革也循序漸進,符合中國國情,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金融改革的方向,穩健、宏觀、審慎調控的框架改革的思路,統籌協調金融監管的方式,堅持以監管導向,以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特別是強調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為重點,以規則性、協調性為抓手,實現金融監管一致性的目標。工作重點上,主要落實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的各項工作部署,集中統一地做好監管工作,為此,專門成立了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重組銀監會和保監會,設立了中國銀行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形成了一行兩會的格局。

周延禮認為,下一步工作目標,特別是最近黨中央特別重視金融系統深化改革問題,把防範風險,如何補短板,加強監管、集中統一協調配合,形成監管合力來維護金融穩定作為一個主要的目標。9月20日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審議通過了《關於完善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的指導意見》,“我覺得這個文件的發佈的意義在於要彌補金融監管的短板,引導系統性金融機構能夠穩健運行,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政策導向是要加強系統性金融機構的確定,然後進行經營風險的評估,制定風險識別的標準,精準監管,準確有效地處理各種風險,要做到制度化的安排。”

華夏時報旗下互金頻道,已入駐平臺

周延礼:分业监管不能覆盖高杠杆的融资活动,且造成资金流向和资金信息的缺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