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烈士: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回聲與鮮活記憶

缅怀烈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回声与鲜活记忆

位於鳳陽縣烈士陵園的饒能斌烈士之墓,於2012年4月遷入。圖片由鳳陽縣民政局提供

新華社北京9月30日電 30日上午,北京天安門廣場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人民英雄紀念碑巍然聳立。黨和國家領導人同首都各界代表一起,出席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

奏唱國歌、全體默哀、敬獻花籃……秋風中的這場“國家祭奠”莊嚴、隆重。

今天是中國的第五個烈士紀念日,也是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後的第一個烈士紀念日。2014年,中國最高立法機構通過決定,將每年的9月30日設為烈士紀念日。據不完全統計,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英勇犧牲。

中共十九大擘畫了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宏偉藍圖。輿論認為,以國家的崇高禮儀祭奠英烈,將促進民眾緬懷烈士功績、學習烈士精神,進而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強大精神力量。

激勵後人

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境地。為了民族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進行鬥爭,留下一段段英雄傳奇。

初秋時節,桂花香瀰漫在安徽鳳陽縣街頭。饒卉忍不住想象,107年前的那個秋天,太爺爺饒能斌縱馬馳騁時,是否也懷著對革命勝利的期許,嗅到過一縷花香。

缅怀烈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回声与鲜活记忆

饒卉一邊向記者展示大伯饒師湯的烈士證,一邊介紹烈士事蹟。新華社記者馬姝瑞攝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辛亥革命打響。饒能斌時任清軍騎兵營總都委,但對清王朝的腐朽深惡痛絕。他第一時間率兵投入革命軍。

手捧一疊太爺爺的墓誌銘老照片,饒卉說:“太爺爺把所統的原清廷親軍馬隊改稱‘淮軍革命軍騎兵營’,自己任營長,與清軍直接對戰。”

1911年10月下旬,他率軍攔截駐臨淮西關的一股潰敗清軍,雙方展開激烈槍戰。他的大腿被清軍鉛製槍彈擊中,雖然被衛兵救下,但還是因中鉛毒而逝世。

每年清明,饒卉會和親人一起,為先祖祭掃。“我們不僅希望他被後人銘記,更希望勉勵自己和更多的人。”饒卉說。

目前,饒卉擔任中國工商銀行鳳陽支行副行長,負責的業務與當地小微企業發展密切相關。她經常找上門去聯繫小微企業,幫助他們協調融資。她努力工作,用先祖的奮鬥精神激勵自己。

共產黨人的骨氣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深刻改變了近代以後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自成立之日起,中共就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團結帶領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無數共產黨人用熱血鑄就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

缅怀烈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回声与鲜活记忆

井岡山幹部群眾緬懷革命先烈公祭活動現場。圖片由井岡山市提供

30日,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莊嚴肅穆。烈士紀念堂前,機關幹部、部隊官兵、少先隊員等各界代表整齊列隊,脫帽肅立。他們向革命先烈行三鞠躬禮,並手持鮮花繞行紀念堂一週,瞻仰無名烈士紀念碑並獻花。

人群中,74歲的王生茂引人矚目。他步履雖緩,但目光堅毅。“我是來紀念我的爺爺王佐烈士和他的戰友,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他說。

史料記載,王佐早年與袁文才在井岡山一帶組織隊伍,除暴安良。1927年,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後,他們向共產黨靠攏,先後加入黨組織,並率領部隊接受改編。在其後的黃洋界保衛戰等戰鬥中,他們屢立戰功。1930年2月,兩人在永新縣遇害。

分析人士指出,從過往的歷程看,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是正確的,必須長期堅持、永不動搖。

退休前,王生茂在井岡山博物館工作,向天南地北的人們講述先輩事蹟。如今,他和親屬們也被多次邀請,給前來培訓的黨政幹部、青年學生,講述井岡山的鬥爭歷史。

“這樣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烈士的崇高,進而激勵他們為國家發展做出新的貢獻。”王生茂說。

他頗感欣慰的是,家人沒有躺在烈士的功勞簿上。他的6個子女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穩定的工作,一家人團結和睦。

“以後我還要做好對兒孫的教育,確保紅色基因傳承下去。”他說。

時代楷模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有無數時代楷模,為新中國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有的不惜犧牲生命。

缅怀烈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回声与鲜活记忆

2018年3月24日,新成昆鐵路青年建設者駕駛全電腦三臂鑿巖臺車進行開挖作業。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位於西南山區的成昆鐵路,是這一時期建成的一項重大工程。這條鐵路北起成都、南至昆明,全長約1100公里,沿途奇峰聳立,深澗密佈,溝壑縱橫。

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鐵道兵、鐵路職工、支鐵群眾共計30餘萬人,歷經多年拼搏,修成了這條“鋼鐵動脈”。施工期間犧牲的建設者有2000多人。

時任某部副連長的張弟裕烈士即是其中一位。1966年12月,在雲南省祿豐縣境內修築鐵路時,28歲的張弟裕遇上嚴重的隧道塌方事故。為了搶救戰友,他陷入深坑。緩緩下沉時,他叫前來救他的戰友撤離險區。“不要管我,要保存力量,繼續搶通成昆線。”

重溫烈士事蹟,是為了全新的出發。25歲的中鐵隧道局集團有限公司員工李恆,與項目部其他年輕同事一起,在一座海拔超過2000米的深山,建設新成昆鐵路線上最長的隧道——小相嶺隧道。

在這裡築路,條件仍舊艱苦。去最近的縣城,汽車要在塌陷的路面上“左搖右擺”兩個小時,停電、斷網是家常便飯。

李恆說,在宣傳牌上看到張弟裕等烈士的事蹟,被他們深厚的家國情懷所打動,“這讓我更有勇氣在艱苦的環境中工作”。

新成昆鐵路預計2022年全線貫通。有分析指出,這條鐵路對大涼山集中連片貧困區域的扶貧開發具有重大作用,也將成為西南地區連接東南亞出海口的關鍵通道。

缅怀烈士: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回声与鲜活记忆

成昆鐵路沿線地勢險峻,橋隧相連。新華社資料照片

從中共十九大到中共二十大,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具有特殊意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更多時代楷模。

一個多月前,颱風“溫比亞”過境大連市。受其影響,停靠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六〇研究所的國家某重點試驗平臺出現重大險情。

緊要關頭,第七六〇研究所黨委委員、副所長黃群帶領11名同志組成搶險隊,對試驗平臺進行加固作業。作業過程中,黃群、宋月才、姜開斌同志被巨浪捲走,英勇犧牲。

黃群烈士的妻子亢群說,那個時候他衝上去,想搶救的不僅是國家財產,那就像他的孩子一樣,融入了他多年的夢想。

烈士紀念日到來時,黃群之子黃海智手捧父親生前留下的家書,對著父親的筆跡,一字一句地誦讀,將深切的緬懷化為繼續奮鬥的動力。

記者:周文其、許曉青、馬姝瑞、童芳、沈洋、郭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