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爲人知!40年前的今天,錢學森首次發表他成就最大的研究成果




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名字,因“兩彈一星”而彪炳史冊;直指學校教育與傑出人才關係的“錢學森之問”,持續激勵我國人才培養體制改革。鮮為人知的是,這位科學巨匠晚年用力最勤、牽念最深、成就最大的研究,是一個今天已為人熟知的概念:系統工程。



鮮為人知!40年前的今天,錢學森首次發表他成就最大的研究成果



40年前的9月27日,錢學森發表學術文章《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首次在實踐與理論層面對系統工程進行清晰梳理。自此而始,系統工程的應用突破航天領域,彰顯出對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的深遠價值。錢學森打通了科學與哲學之間的門徑,構建起系統科學中國學派。

“從來都把功勞往外推”的錢學森,卻稱系統工程為“中國人的發明、我們的命根子”,並多次呼籲:用系統思維提升社會治理能力,以系統工程方法為黨和國家領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決策諮詢與智力支撐。

時光流轉,精神不熄。40年後的今天,系統工程理念已如老人所願深入人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戰略安排中,在面對國際複雜局勢與風浪挑戰的理性認識和自信回應中,彰顯獨特光彩;中國的系統科學學科體系與學術體系建設,已枝葉繁茂,漸成風景。

零起步成就“兩彈一星”奇蹟

“兩彈一星”,在聶榮臻元帥秘書寫給錢學森的信裡,被稱為中國人“就是沒有襪子穿,打著赤腳走五十年也願意的事業”

1955年10月1日,赴美深造20年、已在航天領域卓有名望的錢學森突破美國封鎖舉家歸國;次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自此,中國航天事業在國力一窮二白、工業基礎嚴重薄弱、“沒有第二個人見過導彈”的情況下艱難起步。

有突破,也有失敗。刻骨銘心的經歷中,錢學森逐漸認識到系統工程的重要。

1962年3月21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東風二號”導彈首次發射,順利騰起僅69秒後,便墜毀在距發射臺680米處,炸出一個直徑30米的大坑。設計總指揮錢學森心中百味雜陳:這是中國告別仿製、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中國航天人的太多期待寄予其間。

失敗原因很快查明:沒有充分考慮導彈彈體在飛行中的彈性振動,導致飛行失控;火箭發動機推力提高了,強度卻沒跟上,因而飛行中局部起火。

各個局部都沒問題,加在一起卻出了問題。錢學森找到癥結:“如果一個一個局部構件彼此不協調,那麼,即使這些構件的設計和製造從局部看是很先進的,但這部機器的總體性能還是不合格的。”解決思路繼而形成,把整個研製視為一個複雜系統,既見局部,更見整體。


鮮為人知!40年前的今天,錢學森首次發表他成就最大的研究成果


1964年6月29日,第二枚東風2號導彈一飛沖天,發射成功。自此,連續7次不同型號成功試射,締造“兩彈結合”“八年四彈”“衛星上天”奇蹟鏈。錢學森主張的航天系統工程管理方法與技術,也不斷完善。設立總體設計部,統籌協調各個分系統,實現研究、規劃、設計、試製、生產、試驗一體化;強化技術、行政兩條指揮線,技術專注研製,行政負責調度;成立科學技術委員會,149名專家擔任高參,建言把關。

“在錢老看來,這才是‘中國航天發展提前20年’的秘訣所在。”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院長薛惠鋒介紹,高度系統性的頂層設計,令航天這項數十萬人、多條戰線共同參與的巨型工程如大規模作戰般井然有序,用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投入,贏得了最為豐厚的回報。

錢學森對航天系統工程的設計運用,與他此前在工程控制論方面的研究關係密切。

1954年,錢學森專著《工程控制論》在美國出版,書中已有系統思想。與系統工程直接相關的運籌學,也吸引著他的目光。1954年,學生鄭哲敏即將回國,錢學森囑他在國內“極力宣傳運籌學”。1955年,在向著祖國馳去的“克利夫蘭總統號”上,錢學森遇到了專研運籌學的許國志。回國後,錢學森組建中國科學院力學所並任所長,許國志輔助他建起了中國首個運籌學研究室。

種種努力如百川歸海,成就了中國航天的飛躍式發展。令錢學森欣慰的是,依靠系統工程和航天大系統的高效運轉,他實現了剛回國時對陳賡大將鐵一般的承諾:搞導彈,“外國人能幹的,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幹?難道中國人比外國人矮一截?”

有民族氣節撐起腰桿,用系統思維統觀全局,中國人歷來不怕一切壓力,從來不向困難低頭。


鮮為人知!40年前的今天,錢學森首次發表他成就最大的研究成果



推動系統科學服務社會主義建設

《組織管理的技術——系統工程》,這是“文革”後錢老發表的第一篇署名文章。文中歷數了教育系統工程、法治系統工程等14種具體領域的系統工程,指出“系統工程所帶動的科學發展是一條很廣泛的戰線”。

文章的發表,讓剛剛到來的“科學的春天”春潮更盛。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汝為曾憶及彼時場景,“連中午在食堂裡排隊買飯菜,大家都在討論系統工程這個當時全新的話題”。

“那時國外已有系統工程學說,但學界各執一詞、莫衷一是;而國內,這個概念還沒出現。錢老的文章使系統工程登上了學術舞臺,並且應用於中國建設發展實踐。”追隨錢學森數十年的原航天部710所研究員於景元回憶。

此時的錢學森已卸去國防科技一線領導重任。他耳邊總是迴響著周恩來總理早年調研航天時的話語:“學森同志,你們那套方法,能不能介紹到全國其他行業去,讓他們也學學?”

為了這個囑託,老人付出了晚年全部精力。1991年10月,他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上臺領受榮譽時,提及的仍是這件大事:“我們完全可以建立起一個科學體系,而且運用這個科學體系去解決我們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問題……我在今後的餘生中就想促進這件事情。”

在他的勉力推動下,20世紀80年代起,系統工程開始紮根中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成立;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學科與專業目錄,系統工程專業列入;高校紛紛成立系統工程研究所,開設系統工程課程,招收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

1986年1月,錢學森親自創辦“系統學討論班”的消息傳遍學界。很多人聞訊趕到當時的航天部710所參加討論。在《光明日報》當年9月刊發的報道里,可以一窺盛況——

“這是一個不大的會場。來參加討論的人是那麼踴躍,以致一些年輕人沒有座位不得不自帶馬紮。會場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他每會必到。參加討論會的還有我國著名數學家廖山濤、許國志,氣象學家葉篤正,經濟學家馬賓,物理學家方福康,以及一批思想活躍的中青年。”

每次一位學者主題發言,之後自由討論,最後錢學森總結點評。這樣的討論開始時每週一次,後每月1到2次,錢學森風雨無阻地參加了7年,直至行動不便無法外出。

強磁場一樣的討論班,使系統學的影響力輻射全國。一幅“三個層次一座橋樑”的系統科學結構圖,在錢學森腦海中明晰起來——三個層次,即直接用來改造世界的應用技術——系統工程;為應用技術提供理論方法的技術科學,如運籌學、控制論等;揭示客觀世界規律的基礎理論,即系統學。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系統科學的最高指導,系統科學以系統論為橋樑,通向辯證唯物主義。與此結構配套的方法論,被概括為“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實施主體為總體設計部。

“他認為,社會主義建設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必須使各個方面協調發展。為此,應在國家層級設置總體設計部,對方方面面的工作進行總體分析、總體論證、總體設計、總體規劃、總體協調……提出現實可行的方針政策和發展戰略。”錢學森之子、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館長錢永剛介紹。

終身信守馬克思主義的錢學森,揭示出系統思想的辯證本質,完成了以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為指導的系統科學體系構建,

“把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與現代系統工程的方法結合起來了”


鮮為人知!40年前的今天,錢學森首次發表他成就最大的研究成果



系統思維護航國家發展彰顯“中國智慧”

一手建立系統科學學術體系,一手推動系統工程實踐應用。

1983年,為推動農副產品價格、國家補貼與職工工資聯動改革,有關部門嘗試運用系統工程方法進行研究。錢學森牽頭組建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課題組,藉助數學和計算機手段建立了以市場平衡為中心的系統模型,一方面考察國民收入分配和零售市場變化情況,一方面推演237個產業部門的投入產出關係。“課題組在大型數字計算機上進行了105種政策模擬,不斷尋找最優方案,將平均模擬誤差和預測誤差控制在3%以內。最終,五種政策建議被精選上報中央,對當時的物價改革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薛惠鋒回憶。

此外,支撐中央進行年度國民經濟預測;開發宏觀經濟智能決策支持系統;提出用系統思維、整體觀念、產業鏈條發展沙產業、草產業,實現“沙漠增綠、農牧民增收、企業增效”良性循環……一系列創新與探索,譜就錢學森“金色晚年”主基調。

“‘天上的事,找錢學森’,我想說,地上的事,也得找錢學森。”中國系統工程學會草業系統工程專業委員會名譽主任李毓堂感慨。

2009年10月23日,久臥病榻的錢學森發出畢生最後一封信,勉勵即將三十而立的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系統科學研究所“為繼續推動我國系統科學的發展作貢獻”。8天之後,老人溘然辭世。

時事演進,理論的偉力被不斷印證。黨的十八大後,面對全面深化改革這項“複雜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從戰略高度統籌謀劃,要求全黨“善於運用系統科學、系統思維、系統方法研究解決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著力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被列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項重要經驗;“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被寫入黨章。

數千項具體改革措施陸續出臺,一系列“組合拳”整體出擊。既重全局又抓重點,既有力度又控節奏,既有總體目標又有任務分解,既破體制機制弊端,又立改革“四梁八柱”,匯聚起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

對內深化改革,對外擴大開放。“一帶一路”串聯起越來越大的朋友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指引各國攜手做大合作蛋糕。在新型全球治理體系這個開放複雜巨系統中,世界越來越離不開中國,中國日漸緊密地融入世界。

內有整體協調的系統思維,外有統籌抓總的體制機制。

2014年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小組全新組建,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2018年3月28日,深改組升格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向全黨全社會釋放了以更大力度、更實措施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強烈信號。

新時代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離不開“外腦”力量。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被納入國家治理制度設計,與深改委的頂層設計、總體指揮相輔相成,為中國決策體系提供智力支撐……

前程有日月,勳績在河源。今天,世界格局深刻變化,改革面臨激流險灘。而當我們有了系統科學的理論武裝,就有了更為理性清醒的判斷與認知,就有了穿透紛擾迷霧的膽氣與目光。

我們更清晰地看到自身。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延續至今,是包容、提升與自我修復的結果。中國共產黨正是在這種基因的滋養下,成為一個開放、自省、勇於自我革命的政黨,在人民支持下穩健前行,因擁有未來而不懼風浪。

我們更辯證地看清挑戰。中國正成長為一個有擔當、能擔當的新興大國。堅持走自己的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必然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這不僅是戰略的博弈,也是國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博弈。信心在手、道義在肩,我們從不畏懼一切考驗。

我們更立體地看到機遇。面對世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帶一路”的穩健鋪展指向共贏;面向國內,緊緊扣住“一切為了人民”這個邏輯起點和價值基點,全面深化改革步履堅定氣勢如虹。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新理論的指導下,在高效系統的有力組織下,站上新徵程的中國人依然有“兩彈一星”時期挺得筆直的腰桿;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中國,正穩步奪取中華民族新的勝利。

這是錢老的心願,也是必然到來的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