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該站出來反對校園暴力的

不應該是受害者

在美國,30%的孩子牽涉欺凌事件。

在韓國,每三人就有一人有過遭受校園暴力的經歷。

在日本,近九成學生遭遇校園欺凌。

中國也未能倖免。

教育部3個月接到68起上報的欺凌事件,注意這只是上報。

觸目驚心的數字顯示,校園暴力已經成為了世界上嚴重的社會問題。

然而中國卻有很大一部分人並不把這當做一回事。

中國有些大人,總會帶著一種優越感看待孩子。在他們眼中,校園暴力不過是小孩子間的玩鬧。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電影《告白》劇照

想要轉變這些人的看法,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通過影視。

在國外,揭露校園暴力的優秀影視作品層出不窮,美國的《大象》、日本《告白》都為中國影迷所熟知。但在國內,卻看不到樣的題材。

而這一切在這個開學季被打破了。

中國也終於出現了一部反映校園暴力的電影!

什麼,電影是郭敬明小說改編的!

郭敬明???

《悲傷逆流成河》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悲傷逆流成河》改編自郭敬明同名小說,講述了女主易遙因為遭受校園暴力而對生活心灰意冷甚至選擇自殺的悲傷故事。

為什麼當“國內首部校園霸凌電影”出現的時候,並沒有多少人歡欣鼓舞?因為,這是郭敬明啊。

如果你關注過郭敬明改編作品,就知道他的口碑有多糟糕了。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郭敬明部分作品豆瓣評分

不過,這一次的《悲傷逆流成河》並不是郭敬明執導。

儘管電影中還是摻雜著郭氏的矯揉造作和mv式打光,但是,這一次的《悲傷逆流成河》也有了些“不郭敬明”的東西。

郭敬明被嘲諷的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拜金,這也直接反應在了他的作品之中。《小時代》系列奢華又虛無的世界被不少人吐槽。

但這次《悲傷逆流成河》不同,它不再紙醉金迷,鏡頭下繁華城市的陰暗面被曝光。

不僅如此,這次電影居然揭示了很多社會問題。

除了影片主打的校園暴力之外,它還涉及了社會階級、家庭教育、單親家庭等等問題。

在影片中,女主易遙的單親母親由鄔君梅飾演。為了生存,她不得不從事灰色職業。在壓抑的生活環境下,她對易遙非打即罵,嘴中不乾不淨。

易遙也因為媽媽對自己的惡劣態度而自卑壓抑,她認為媽媽把她視為累贅。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然而,易遙某一天發現,媽媽在偷偷給她攢學費。紙幣5塊、10塊、50、100的舊幣被壓得平平整整放在一個厚厚信封中。

在易遙還在心情複雜的時候,她的媽媽走了進來。

媽媽知道了易遙意外染上了那難以啟齒的病,她什麼也沒說,只是輕輕拉起易遙的手,說媽媽帶你去看病。

在衚衕裡,在那些看慣了媽媽打罵易遙的人詫異的眼光中,神色堅定的媽媽拉著易遙的手去醫院。

那一刻,有多少人和我一樣眼眶溼潤。

那是卑微的土壤裡開出的一朵花。

此外,還要感謝影片讓我們認識了兩個小演員。

影女主易遙的扮演者任敏和顧森西的扮演者辛運來在片中發揮出色。

易遙的演技讓很多矯情的橋段變得合理,顧森西的扮演者為這個角色和電影都增色不少。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可見中國從不缺乏好的演員,只是缺少發現的眼睛。

希望這兩個電影新面孔都有美好的未來。

對比之前的郭敬明改編作品,《悲傷逆流成河》這次有了肉眼可見的進步。但是它打著“國內首部校園霸凌電影”的名頭進行宣傳,對校園暴力的揭示,卻有些不痛不癢。

它,太“溫柔”了。

導演落落自己也表示過為了某些原因,自己有意淡化了校園暴力。

什麼叫做殘酷的校園暴力,韓國2017年的《蚯蚓》讓人看過一遍就不想看第二遍。

《蚯蚓》中的女主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孩。當她面臨校園暴力進行反抗後,迎來的卻是更加慘烈的欺辱。最終,她選擇了自殺,因為她看不到活著的出路。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電影《蚯蚓》劇照

《悲傷逆流成河》的女主最後也是選擇的自殺,卻完全沒有那種絕望感。

它的校園暴力是用幾個剪切鏡頭表現的。其程度和偶像劇《流星花園》中杉菜收到道明寺的紅紙條後的待遇差不多,甚至杉菜可能更慘一些。

《悲傷逆流成河中》女主的遭遇總結起來有:被潑冷水、飯中被到別人的剩菜剩飯、被潑少量的紅墨水、頭髮被粘口香糖、在體育課上被球砸。

電影對校園暴力的展現太過於粗糙,缺乏殘酷的鏡頭。

這就導致它無法像其他揭露校園暴力的作品那樣深刻而發人深省。

此外,《悲傷逆流成河》中顧森湘和顧森西姐弟兩個人的存在直接淡化了校園暴力的主題。

這兩個人可以看出郭敬明一如既往的審美。但這樣的人都太過美好,放在這種現實的殘酷的背景之下,很容易就會沖淡衝突。

有了這兩個美好的人,易遙的遭遇更沒有那麼慘了。

顧森西喜歡易遙,他教會了易遙學會反抗。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在所有時候,顧森西都站在了易遙這一邊。但要知道,一般的校園暴力的受害者都是孤單的。就算他們有同伴,也通常都是和他們一樣在經受著校園暴力的弱勢者。

在同學中,因為帥氣的長相,優越的家庭條件,開朗的性格,顧森西絕對是風雲人物。

在老師眼裡,他可能是個差生,但他有個優秀的姐姐,老師往往對他網開一面。甚至他擾亂了學校開大會的紀律,也沒有得到什麼像樣的處罰。

在現實中,這樣人的朋友,甚至是女朋友,絕對不會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在易遙受到顧森西鼓勵後,狠狠地給了唐小米一下後,我們覺得大快人心。

但在大快人心之後,誰還能體會校園暴力真實地帶給受害者的傷害?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但相比顧森西,顧森湘對影片要表達的校園暴力的傷害更為巨大。

她甚至直接導致了整個故事的最大沖突從校園暴力偏移,導致了故事主題的偏移。

在故事中,真正摧毀易遙,讓易遙萌生自殺念頭的校園暴力,重點卻不在校園暴力,而是源自於誤會。這是一種學生們對易遙的道德審判。

如果說第一次的校園暴力還是現實中會發生的關於情感糾葛,關於與眾不同的小把柄而產生的孤立和傷害。第二次更加嚴重的校園暴力反而更像是主角蒙冤受屈的刑偵故事開頭。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只是易遙不是偵探,所以她選擇了自殺。

她的放棄,不是源於同學的傷害而對生活絕望。她的放棄,是蒙受不白之冤的憋屈,是以死明志。

這和《告白》完全相反,《告白》中被欺負的修哉確實是殺人兇手,但同學對他的欺負卻並不是為死者而鳴不平,而是因為發現了他的弱點可以進行欺辱,這才叫霸凌。

《悲傷逆流成河》中的同學,他們更像是被愚弄的“正義使者”。

易遙在決定自殺前那段慷慨激昂的獨白,那麼直指人心的一段話,因此也失去了力量,變得蒼白。這一段哪怕讓奧斯卡影后來表演也是浮誇的。

但這些不足就能讓《悲傷逆流成河》被全盤否定嗎?當然不。

它對校園暴力的表現不夠,但不能說它就是失敗的。

不管影片表現如何,“打著郭敬明標籤的作品成為中國第一部表現校園暴力的電影”這個話題就足夠噱頭。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因為有噱頭,大家就會關注。

因此,影片就會引來社會對校園暴力的關注。

就憑這一點,《悲傷逆流成河》就沒那麼一無是處。

影片在最後披露的各種求助電話,和曾經遭受過校園暴力的人們的採訪,是全片反校園暴力最有用的部分。

希望這也能帶給正在遭受校園暴力的人們溫暖和幫助。

就如被採訪者中所說的讓校園暴力中的受害者奮起反抗是最蒼白的。就像讓抑鬱症患者開心起來一樣天真。

真正在校園暴力中應該改變的是事不關己的旁觀者,是認為只是玩笑的無所謂者。

而最應該站出來的是社會。

現在,國家,也開始行動了。

今年4月份,國務院發佈通知,決定在2018年開展中小學生欺凌防治落實年行動。

郭敬明靠反校園霸凌逆襲?不存在的

希望我們的後代,都能快樂地長大。

希望並不那麼成功的《悲傷逆流成河》除了掀起新一輪的嘲諷郭敬明之外,能讓更多人開始關注校園暴力。

- FIN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