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隨著近年來“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電影的熱播,四門派、老九門……等源自小說設定的盜墓文化也隨之被天下網友們津津樂道。但是小說畢竟是小說,是源於生活其高於生活的,也就是說,古人所謂的“尋龍點穴”並不像文藝作品渲染的那麼玄乎,而是有著樸素的環境科學道理存在著。

摸金校尉神馬的,只是曹孟德大人的一個調侃性的封官加爵的遊戲,而古代的盜墓者查找墓穴並定位時空方向,依據的卻是真實的陰宅風水術。

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風水術,在《史記》裡面稱為“堪輿”。堪的本義是凸地,引申為勘查、勘測之意;輿的本義是車廂,引申為地。這個詞也就是“勘察地理”的意思。

在曹操之前的漢代,就已經非常流行“堪輿術”了。《史記》,《漢書》、《淮南子》等古籍,都提到過這類事情,只是語焉不詳,漢代的堪輿家到底玩兒什麼樣的把戲,我們今天也無從得知。從歷代的文獻目錄資料上看,每朝每代都有以“堪與”命名的書,可惜這些書大部分都失傳了。

但是,歷代術士用通俗名稱代替的勘輿術,比如風水、形法、青囊、青烏、相宅、相地、圖宅、地理、陰陽、山水等等技法,卻隨著歷史的發展慢慢走進普羅大眾的視野,為世人所熟知並追捧。而這些名詞當中,風水二字用的最多。

嚴格而言,堪與學說的“風水”,和我們民間說的“風水術”,其實是有根本區別的。“風水”的主體是自然界,是基於中華古典哲學思想的一種東方環境科學,而“風水術”的主體是人,是術士依據“風水”的學問,為顧客進行的一種營業性活動。

那麼問題就來了,什麼是風水?

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被歷代風水師奉為祖師爺的晉代郭璞,在其著作《葬經》中的說法被譽為權威性的解釋:“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按我們今人的眼光看來,郭璞說的“生氣”,應該就是一種對生命體有益的氣場,如果住宅(陽宅)內部的氣場被調節為對人體有益的話,那麼好處不言而喻。至於墓地(陰宅),郭璞認為“祖先的骨骸為根,兒孫的生體為枝葉”,生氣可以“從根傳遞到枝葉”,所以好的墓地會蔭及子孫。

這是最基本的思路,如果要“尋龍定穴”的話,那麼講究就多了,要從“太祖山、少祖山、父母山”看起,直到本身的“胎息山”,而且“龍”有嫡庶之分,眾脈之中,只有一支為嫡,修陽宅蓋房子,嫡脈必須居中,這可馬虎不得。這是指氣脈,還有“明堂、水口”神馬的,細則多著呢。

但是不管怎麼說,“一氣化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精神,風水學中以氣脈為“龍”,以“順乘生氣”為風水的主導思想,所以“龍脈”的學問,就是風水學的核心學問。

歸納古代風水學的氣脈之說,那麼“龍”共有“七勢十二態”,講的都是氣脈分佈的狀態和運動趨勢。看風水,首要的前提就是“尋龍”,有了龍,才有形勢、明堂、朝案和穴位。

其實,基本上所有盜墓小說裡關於“尋龍定穴”的說法引用都是不對的。

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在風水學看來,穴,就是陰陽宅(住宅或者墓地)的基址。“穴”之前有“堂局”,穴分“陰陽、五色”,陰來陽受、凹凸分明。而“堂局”中“堂”指小明堂,是“眾水、砂聚會之所”,其實就是相當於衙署大堂前面的場地;而“局”指的是穴前的遠大場景,“堂”使氣不散,而“局”使氣全收。

局堂之中有沒有“水”都沒關係,只要草木繁盛就是貴地。通常“一局之內不止一龍,一龍之身不止一穴”,只是每穴只有一“堂”罷了。當然這是指小明堂,還有中明堂、大明堂,明堂還有“三奇四應”等講究,至於砂帳羅城、朝案諸山、四獸五行、九星八十一態等等細節,這裡就不贅述了。

為什麼說盜墓小說裡面“尋龍點穴”的說法不對呢?那可不是拿著一個羅盤轉幾圈,念幾句口訣就搞定的。要點穴先尋龍,要辨識穴體、穴星,審清穴形、穴情,步龍辨氣、查分真假,辯土得穴。

點穴的要訣如下:一要藏風聚氣,二要挨生閃死,三要明堂借水,四要交合分明,五要前後呼應,六要左右相濟,七要避兇躲煞,八要內外相乘,九要深淺得宜,十要不脫脈情,十一要別其枯潤,十二要土色分明。

風水術的這些說法有沒有科學道理,超過了我們今天討論的範疇,我們還是來看看古代風水術的祖師爺以及兩大流派。畢竟,北派並沒有什麼摸金校尉,南派也沒有三叔……

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說到風水術的祖師爺,前文提到的晉代郭璞是絕對的堪與學鼻祖。他的《葬經》是把風水術從傳統的“相地術”之中分離出來,理論和實踐論述得都很詳實,堪稱風水術的奠基之作。

民間關於郭璞的傳說很多,最有意思的是他給自己母親選的墓地。據《晉書·郭璞列傳》載,郭璞他娘過世時候,他在暨陽選了一塊地葬母,離水只有幾百步遠。別人說,這不行吧,離水太近,不是容易被淹嗎?郭璞搖頭說,你不懂,以後這裡就是貴地了。

結果不久以後,墓地周圍的沙土因為自然現象上覆,不僅水退了,方圓幾十裡成為了桑田。郭璞因此名聲大振。

郭璞博學高才,註釋過《山海經》、《爾雅》、《楚辭》等先哲作品,也寫過很多充滿神仙氣息的詩歌,可惜了這麼個人才,就是過於好色。他的好友、曾任過宣州太守的恆彝每次來拜訪,他都在和女子嬉戲調情。郭璞對他說,哥們兒,你來找我直接進屋就行,不用迴避,我們可以一起玩兒,但是切記,絕對不能去廁所找我,不然我倆都會大難臨頭!

可惜,恆彝沒把他的話放在心上,一次喝多了到郭璞家,轉了一圈沒看到他,就到廁所去找。郭璞正光著屁股,披頭散髮,嘴裡叼了把短刀,在地上轉圈撒酒,也不知道幹啥呢,一見到恆彝大驚失色,刀也從嘴裡掉出來了,嘆息道,完了!咱倆都要嗝屁了!

不久以後,王敦謀反,因為郭璞不給他占卜,就殺了郭璞。之後,恆彝也死於蘇峻之難。據說郭璞死後成仙了,因為有好事官員發掘他的墓,結果棺槨裡是空的。

當然,傳說故事嘛,我們聽個熱鬧就行了,不必深究。在郭璞之前,風水術被稱為相地術,精通這一手的高人有很多,《羋月傳》裡的秦國右相樗裡子也是一位相地大師。從郭璞開始,風水術才逐漸開始正式成為一項“職業”。

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古往今來有名氣的風水大師,可以說沒有上百,也有幾十。而真正讓風水術形成職業派別的,首推唐代的風水術大宗師楊筠松。

楊筠松這個人物很有意思,他是唐代的名人,但是《唐書》里居然沒有他的“傳”!不過,宋代陳振孫的《書錄解題》裡面詳細介紹過他,而且風水學歷史名著裡面的《黑囊經》、《疑龍經》、《撼龍經》、《立錐賦》、《三十六龍》等書籍,據說都是出自楊筠松的手筆。但是據丁芮樸的《風水祛惑》一文考證,只有《疑龍經》和《撼龍經》是楊筠松所撰,其餘都是“託名”。但是不管怎麼說,楊筠松風水學大宗師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唐宋之後,風水術大概可以分為兩派,卻不是南派和北派,而是形派和理派。

形派主要活動在江西一代,講究的是氣脈的形勢、形法,山川的巒體特徵等等,特別注重龍穴砂水和定向,其技法俗稱“地理五訣”,而且以楊筠松為首創立的,楊筠松生前就長期在江西一帶傳送這類風水術,即所謂“形派”。形派沒有多少忌諱,容易讓人們理解和接受,所以流傳較廣。

理派原本以福建為活動區域,後來傳至浙江和四川等地,講究理氣、方位、卦義、宗廟等等,以五行、八卦、十二支為綱,有很多“煞”忌,理論特別複雜,羅盤這件東東被理派玩到了極致,什麼“陽山陽向、陰山陰向”,“不相乖錯”、“以定生克”什麼的,很少有人能完全搞懂,所以流傳範圍有限。

理派本是宋代的王伋、陳摶等人創立的,但是為了擴大影響,也推形派的楊筠松為宗師,比如《青囊奧語》這部理派的代表作,就託名楊筠松、曾文遄撰。

後來,兩派互相間兼收幷蓄,形派也開始講究方位,理派也開始講究形勢,風水師實際操作時更是把兩派的理論雜糅混搭,極力營造一種不明覺厲的氛圍……到最後,兩派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雖然各自依然自贊毀他,都標榜自己為正宗,但是從理論和技法來看,兩派已經很難從學術內容上劃分了。

盜墓小說裡面的“尋龍點穴”用的不對,行家講訴真相

如果一定要按盜墓類網絡小說的設定來看,這兩派其實都是南派,因為他們的活動地區都在南方。

至於風水學的北派,目前學術界還在研討和深入探索當中。新西蘭學者尹弘基撰文說,他對中國黃土高原的考察結果證明,風水術應該是從黃土高原上發展起來的。而唐代的敦煌也有很多風水先生,對於敦煌各類古建築的建設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東北在唐宋時期雖是蠻荒之地,但從明朝開始,風水術也開始生根發芽,慢慢發展成具備地域特色的理法知識。

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環境學的產生和發展。而風水術作為古代環境學的主流思想,必然有著北派,甚至是東派和西派……世界如此之大,我們需要懷疑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