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導體的奇異特性發現以後,科學家們紛紛對它進行研究,看誰能首先揭開它的秘密。
1933年底,在超導研究領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的荷蘭,又有兩位物理學家率先提出了一種理論,來解釋超導體的秘密。戈特和卡西米爾解釋說,在超導體中除了正常的電子外,還有一種超導電子。平時超導體中只有正常電子,所以它和正常導體一樣,是有電阻的;當溫度降至它的臨界溫度以下時,它就成了超導體,這時就出現了超導電子,溫度越低,超導電子也就越多。這種解釋,儘管還含糊不清,但畢竟是科學家探索超導秘密的最初的認識。
經過全世界許多物理學家近半個世紀的努力,1957年,美國物理學家巴丁、庫柏和斯里弗三人,創建了被稱為BCS的超導微觀理論(BCS是他們姓名的第一個字母)。它們認為超導電子其實是兩個電子對。當超導體進入超導狀態時,電子才能結成電子對,電子對又組成超導電流。BCS理論最終揭開了超導之謎,這三位科學家因而獲得了197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BCS理論揭開了超導之謎,科學家們總要想辦法把它用到生產中去,為人類造福。其實,早在昂尼斯發現超導體以後,他就已經想過既然超導體沒有電阻,通電流後不會發熱,如果用它製成電磁鐵,一定會產生很強的磁力。這樣在三年以後的1961年,終於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磁力很強的超導磁體。之所以不稱電磁鐵而叫超導磁體,是因為它不用鐵,而用別的材料製成線圈,又是在超導狀態之下。
超導磁體不僅可以產生強大的磁場,而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能耗小的三大優點。因此,科學家把超導體、半導體和激光列為20世紀三大技術革命。他們預言,超導體的應用將大大改變世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
閱讀更多 科技圈速遞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