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視角下的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發展定位

青海省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轉型升級階段,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對青海經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職業學校是藏區培養滿足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人才需求的主要陣地,因此,青海省藏區職業學校的科學定位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青海省藏區職業學校發展定位為主要研究問題,在充分分析青海省藏區文化傳承和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四點針對青海省藏區職業學校在文化傳承視角下的發展定位原則。

一、文化傳承與青海藏區地方經濟發展

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部,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有著“三江源”的美譽,青海省東北部的湟水谷地是其主要農業區,西北部的柴達木盆地多為湖泊、沼澤和鹽湖,南部是以崑崙山為主體的高原地區。青海是千山只祖,萬水之源,孕育了絢麗多彩的江河文化、民族文化,從省情出發,可持續發展一方面要重視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另一方面就應該重視人文環境的建設問題。

2017年年末青海省常住人口598.3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85.49萬人,佔47.71%。全省藏區總人口達210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36%。青海省擁有全中國10個藏族自治州中的6個,是除西藏自治區之外最大的藏族聚居區。青海藏區面臨區域整體貧困與民族地區發展滯後並存、經濟建設落後與生態環境脆弱並存、人口素質偏低與公共服務滯後並存“三重矛盾”的制約。據統計,截至2017年底,青海藏區貧困人口已從2013年底的28.2萬人減少到2017年底16.3萬人;貧困發生率也從2013年的21.6%下降到2017年12.5%,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

文化產業的發展在青海藏區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青海省“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在“十三五”建設過程中要構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我省藏區擁有豐富的黃河文化發源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發揚藏區的農耕文化、草原文化和崑崙文化的原生態性、共生性和民族性在藏區文化傳承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意義。藏區的傳統工藝,在傳承的過程中需要加入現代的設計理念,同時提高傳統工藝匠人的從業水平和傳承水平,對於繼承和發揚藏區傳統工藝具有重要意義。而傳統工藝的發展對於促進城鄉就業,藏區減貧脫貧又具有促進作用。優秀的民間藝術藏戲,也要在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被充分的保護和發展。讓藏戲的代表性傳承人走進職業院校的教學工作,充分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教育的融合。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成果應在藏區經濟發展過程中進一步得到鞏固和提升,規劃建設國家級格薩爾(果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大力發掘格薩爾文化資源,提高格薩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同時,青海省在努力向國家爭取玉樹康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項目。

青海省的“十三五”文化發展規劃中有大量的項目和工作部署都在支持青海藏區根據自身的特色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在此過程中,青海省計劃佈局形成藏區的“一核五區”的文化發展格局。“一核”:立足省會西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全力打造地域和城市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形象和文化品位,強化引領帶動輻射作用。“五區”:依託豐富多元的河湟文化資源,重點將西寧、海東打造成為集文化旅遊、創意設計、節慶會展、演藝娛樂等為一體的河湟文化產業集聚區;以黃南國家級熱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和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等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重點推動熱貢藝術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打造熱貢文化產業集聚區;以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依託國家級格薩爾(果洛)、玉樹康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推動文化、生態、旅遊協調發展,集中打造三江源生態文化體驗區。以獨特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人文資源為依託,將海南、海北打造成為環青海湖生態文化旅遊先行區。以格爾木崑崙玉文化產業園、海西德都蒙古文化產業園、德令哈絲路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為重點,發揮青藏公路、鐵路在要素集聚和流通中的作用,促進海西特色文化產業點狀集聚,打造崑崙文化產業集聚區。

因此,在我省藏區文化旅遊方面:將分層次培育各類涉及旅遊文化的企業,推動文化旅遊的大力發展。像黃南藏戲、玉樹卓舞這樣極具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的文化旅遊產品,吸引眾多遊客,發展青海省藏區文化旅遊市場。同時,將文化旅遊與生態農業、體育產業、科技信息等產業融合發展,使青海文化旅遊業由單純觀光旅遊向新型文化旅遊業態轉變。深入挖掘優秀文化資源,改造提升傳統文化產業。意味著在青海藏區,將有大量創意設計類人才需求。在加強文化發展的過程中,實現文化發展與脫貧攻堅的銜接,實現文化扶貧,帶動藏區群眾脫貧致富。

為了實現上述設想,青海藏區需要引進和培養一大批具有不同學歷層次的相應人才隊伍。在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要保證佈局結構合理,青海藏區在培養和引進高層次文化人才的同時,要健全文化人才的培養體系。而在整個人才培養體系中,職業教育體系將發揮實質性的重要作用。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發展定位的準確與否直接決定了藏區職業教育能否培養出符合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優秀人才的問題。

近年來,青海不斷加大民族教育扶持力度,民族教育規模在不斷擴大。不斷的政策傾斜、優先發展民族教育的原則,加大了對青海省民族地區教育的扶持力度,實現了資金投入傾斜、編制傾斜、資助額度傾斜,使得民族地區學校在校園建設、教學設備配置、教師編制數量、“兩免一補”額度等方面都優於普通地區,為民族教育儘早擺脫落後面貌、實現現代化奠定了基礎。青海藏區職業學校在發展的過程中既要符合國家對職業學校發展過程中的“進行產教融合向縱深發展”的要求,同時要本著傳承河湟文化的原則,通過加大藏區職業教育投入、制定職業教育發展規劃,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改革辦學模式,努力推動職業教育在變革中謀求發展、不斷前行。因此,未來青海藏區的職業教育有著重要的發展趨勢——“產教融合”,即未來要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增強藏區職業教育對藏區文化傳承、文化產業升級的貢獻,才能滿足藏區經濟發展和人才的雙重需求。

青海藏區的職業學校要充分分析未來藏區文化產業在發展過程中的人才需求層次、類別和數量,以便準確預估人力資源市場供給,使青海藏區的職業學校在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文化傳承視角下的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發展定位原則

職業學校的定位是指每一所職業學校在充分分析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各種外界環境因素的基礎上,認真審視自身的優勢和劣勢,明確自身發展戰略地位和發展方向所做出的戰略選擇。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發展的準確定位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但總體上必須遵循以下四項原則。

(一)類型和層次原則

職業學校是承擔學歷性職業教育任務的機構,在我國分為初等職業學校、中等職業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無論哪一類型的職業學校,人才的培養均是根本目的。青海藏區的職業學校想要明確其發展定位,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人才的培養規格,即培養什麼類型的人才和什麼層次的人才。青海藏區的職業學校受當地經濟、科技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的諸多制約,在其辦學類型和層次上,要適時地根據當地經濟實力、社會需求、當地文化遺產特色、師資力量、學校的軟件及硬件條件而定。學校定位準確將大幅提高當地學生就業率的問題,經濟實力強,教育資源集中的地方應當發展中等或高等職業教育,區域經濟欠發達的藏區可以適當發展初等職業教育。只有將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的定位進行全盤思考,合理進行類型與層次劃分,重新進行定位思考,才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當地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不同的條件和文化特色,形成不同的學歷層次和辦學特色,同時實現辦學空間的交錯配合,共同發展。

(二)文化傳承原則

教育本身就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我們只是文化傳承過程中的其中一代人,之所以進行文化傳承,是要在我們這一代人享受文化遺產帶來的生活質量改善和提高的過程中,從優秀的文化遺產中汲取智慧,留住歷史文化信息,再把它傳遞給後人。藏區職業學校要把文化傳承作為學校發展定位的原則之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帶動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動力和財富,讓當地的文化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進行融合,成為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力量,優化藏區職業學校佈局。同時,藉由職業學校的教育功能,將更多的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惠及大眾。進行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是藏區職業學校的義務和責任。

(三)滿足社會需求原則

長期以來,青海藏區職業教育人才供需也存在“兩張皮”的矛盾。隨著地方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在不斷進行調整、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對於不同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在此過程中,藏區職業學校要不斷改進辦學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深化“引企入教”改革。藏區職業學校要支持和引導企業參與職業學校的教學改革中,參與學校專業規劃、教材開發、教學設計、課程設置、實習實訓,促進企業需求融入人才培養環節,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職業學校新設專業原則上應有相關行業企業參與。鼓勵企業依託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和企業工作室、實驗室、創新基地、實踐基地。

從十年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來看,職業學校只有遵循開放的辦學理念,產教結合、校企合作,才能發揮職業教育的真正作用。藏區職業學校要重視本校向社會輸出的畢業生的質量和結構,滿足當地社會人才需求。

(四)效益原則

學校的辦學效益有兩方面的涵義,一方面是經濟學中的量化含義,是指學校投入與產出比。簡單講,一個職業學校在同等資源消耗下培養更多的人才或培養等量的人才而消耗更少,那麼說明其投入少、產出高,從而效益也就高,經濟學含義上的這個效益是職業學校辦學效益的基礎原則;另一方面的含義是指職業學校的產出必須符合未來或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即培養出的人才規格及質量,以及其它成果要具有社會的適應性。

三、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發展定位

在充分分析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目前所面臨的經濟、文化傳承和發展現狀之後,依據以上定位原則,我們可以較為科學和清晰地對青海藏區職業學校的發展定位做出理性判斷。

首先,青海藏區職業學校應當在理性且充分地分析未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各種外界環境因素的基礎上,認真地審視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在確定職業學校的結構和佈局上,以當地經濟發展和人才需求的雙重要求為基礎,將初等職業學院、中等職業學校合理分佈在不同地方。而後,在考慮文化傳承的前提條件下,針對當地文化遺產特色明確學校自身的發展戰略和發展方向。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上,可以充分考慮文化傳承的影響因素,考慮產業轉型和升級發展的未來發展趨勢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區辦具有自身文化傳承特色的職業教育,真正實現辦學空間的交錯配合,共同發展。

其次,充分考慮職業學校在當地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文化傳承的義務和責任。藏區職業學校在發展過程中,要敢於和善於發現具有高超技術的民間藝人,把他們請進課堂,引進學校,讓文化在藏區的職業學校生根開花。

再次,充分對當地人才市場現有人才進行盤點,認真分析人才供需矛盾出現在哪裡。除了想辦法引進高層次人才之外,要充分發掘當地職業學校的辦學優勢,利用自己擁有的資源,改進不合時宜的辦學思路,“引企入教”,創新發展模式。在這方面能做實做好的事情很多,只要可以落實,對於藏區職業學校的發展將有極大的推動作用。

最後,就是秉承效益原則,除了儘量減少學校投入,加大成果和產出之外,一定要遵循第二個含義上的效益原則,把符合當前或未來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輸送到藏區,為藏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四、結束語

青海通過改善藏區辦學條件、提高經費保障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等多種舉措打造藏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2016年,青海投入1.79億元發展藏區職業教育。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在校生已免除學費並免費領取教材,三江源地區生源每人每年補貼超過3000元,藏區職業院校在校人數超過2.1萬名。

充分利用好現有資源,在文化傳承視角下做好藏區職業學校的發展定位,是真正發揮藏區職業教育作用,保證藏區職業學校向社會輸出滿足當地社會人才需求的關鍵。

(作者單位:青海師範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