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生活1933年,兰州黄河边的羊皮筏子


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坐落于一条东西向延伸的狭长型谷地,夹于南北两山之间,黄河在市北的九州山脚下穿城而过。黄河兰州段全长152公里,其中流经市区45公里。

兰州羊皮筏子:俗称排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也是一种古老的水上运输工具,用羊皮做成。羊皮筏子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羊皮筏子,旧称“革船”,“ 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兰州羊皮筏子从清光绪年间就已经兴起,距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之后这项古老的手工艺一直传承不断。

兰州的皮筏常用羊皮或牛皮做成。人们在屠宰时,剥下大个羊只的皮毛或整张牛皮,用盐水脱毛后以菜油涂抹四肢和脖项处,使之松软,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

因其制做简易,成本低廉,在河道上漂流时便于载运而在民间广为使用。“首先要从羊颈部开口,慢慢滴,要将整个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一点也不能破……” 

接下来的工序,要将羊皮脱毛,这个活夏天是不能干的,因为要烘干,还要放起来“捂”一阵子,夏天天气热,不小心就会“捂”坏了。这些工序完成了,就要往里面吹进足够的气,它会鼓起来,最后要把皮胎的头尾和四肢扎紧。

接下来,就是要扎筏子了,用麻绳将坚硬的水曲柳木条捆一个方形的木框子,再横向绑上数根木条,把一只只皮胎顺次扎在木条下面,皮筏子就制成了。

渡河时将羊皮一面置于水中,摆渡时皮筏顺流而下,返回时,则由筏客扛于肩头,步行至上游,古有“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之说。

抗战时期,兰州一筏子客用羊皮筏子从四川广元运输汽油到重庆,这个轰动山城的故事,成为兰州百姓的美谈,并以“羊皮筏子赛军舰”美誉而载入史册。【甘肃兰州羊皮筏子,1933年。摄影:福尔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