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爭議性的當代藝術大獎,今年剛宣布提名就吵起來了

近日,有趕京出差的朋友與我說道,“五環的出租車大爺,真的太厲害了,上知朝上大事,下知民間巷子花邊小事。”

我都開始懷疑,是不是生活在國家帝都的市民都熱愛討論這類型話題呀。

畢竟,近日在倫敦泰特美術館公佈的英國當代藝術大賞——特納獎2018提名作品,就全部圍繞著政治命題轉了個圈。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特納獎2018主視覺

消息一出,外媒先是大罵一通,說道,今年的作品藝術太政治了吧,後又說,怎麼都是裝置和影片呀。

乍一聽,有看頭。行,今兒就來看看特納獎2018是啥四大“名品”。

Forensic Architecture

名稱:Counter Investigations

類型:裝置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裝置圖

這家工作室,也許還真是“福爾摩斯探案局”。

以採用環境以及空間解密的方法,揭秘政府或是社會人員的罪惡盛名,Forensic Architecture入圍特納獎2018的作品,名為Counter Investigations。

關於Counter Investigations,它是一個把建築當成分析工具,利用衛星成像、遙感技術、數字媒體以及數據共享等技術手段,結合當時當地發生人的口述,進行建築空間的繪圖、重建,延伸得出案件人物的證詞是否成立的裝置。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延伸影像短片圖

在此次展覽,它把事務所大部分Case的推算過程以影片形式展出,最具影響力的是以色列南部內蓋夫地區貝都因人口的調查案件——當地警方試圖抹除誤殺兩名當地村民的證據。

另外,德國卡塞爾一名極右組織成員對一名男子的種族主義謀殺事件,以及地中海海上移民死亡事件也在其中展示。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裝置圖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裝置圖

坐在工作室總部(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分校)的總監Eyal Weizam說道,“展覽,是一個讓大家拋出更多疑問的地方。”

曾於2017年、2018年,Counter Investigations分別在當代藝術學院、巴塞羅那當代大學藝術博物館、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出。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Forensic Architecture合照

Forensic Architecture在2017年只是一支僅有個位數成員的團隊,2018年便發展至四十餘人,成員屬性包含了建築師、影視製作人、軟件開發、記者、律師和科學家等。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裝置影片

副總監Christina Varvia表示,“我們不希望建築僅是人們的附屬品,它到了這個時代,應當也要充當起媒介身份;同時,藝術總是給世人一副高冷模樣,實用性不強,而我們在做的,就是把藝術的實用性一面展示給大家。”

Naeem Mohaiemen

作品:Tripoli Cancelled & Two Meetings and a Funeral

類型:電影長片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Tripoli Cancelled》劇照

我懷疑去看特納獎2018展覽的觀眾,看完Naeem的作品,半天就過了。

此次被特納獎2018提名的Naeem帶了兩部作品來決鬥——《Tripoli Cancelled》以及《Two Meetings and a Funeral》。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在英國泰特美術館,一位觀眾正在觀賞《Tripoli Cancelled》 | ©️ 衛報

《Tripoli Cancelled》,是Naeem的處女電影作品,在2017倫敦電影節首映,講述了一個男人獨自一人在廢棄的機場生活十年的故事。影片旨在揭秘現代人的孤獨和對生活穩定的渴求及等待,乍一聽像是個“等待戈多”的故事。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Two Meetings and a Funeral》劇照

而《Two Meetings and a Funeral》,是一部由三支影片組成的紀錄片,在卡塞爾文獻展首映,除了在特納獎2018展出外,即將在利物浦雙年展2018上展出,以一次穿越美國紐約、阿爾及爾首都和孟加拉國達卡的跨國之旅,記錄了孟加拉國社會主義政治形態與伊斯蘭教宗教形態的關係。嗯!沉重了。

只不過如此博愛,關注全球民生故事,也離不開Naeem的個人身份吧。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Naeem Mohaiemen個人形象照

出生在英國倫敦的Naeem,其父母是孟加拉移民,在他們年輕氣盛時,恰好遇上了孟加拉國獨立,這是一個極具爭議的年代,為逃離紛擾,祖父帶著父母來到英國,並在此紮根。

在大學進修了導演專業的Naeem,因從小浸染在祖父母講述“咸豐年代”陳年曆史故事,就帶著一份專業,一份好奇心上道挖掘故事了。

Charlotte Prodger

作品:BRIDGIT

類型:手機影片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影片截圖

好吧,希望蘋果能給Charlotte一些廣告費用。

影片《BRIDGIT》是土生土長的英國藝術家Charlotte Prodger的作品,片名由古愛爾蘭神話人物演變而來。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Charlotte Prodger形象照

全片亮點先是拍攝工具為她已用了2年的iPhone6,後是影片串聯了語言、死亡、科技、時間、身體、酷兒文化、藝術雕像、社群八大議題。

至於如何講述故事,Charlotte把故事載體定為位於蘇格蘭西海岸的一條名為“Coffin Road”(棺材路)的雕像,據當地傳言,“棺材路”上的雕像,是一個類似復活節的連接裝置,它在某個日子裡面,能讓生者與死者進行對話,而Charlotte的重點落在了三根特色“柱子”。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棺材路”宣傳照

同時,在影片畫外音,Charlotte向觀眾講述了她個人生活,其中包含她的性取向、養老院護士工作。

嗯,好吧,很腐國,很抽象。

Luke Willis Thompson

作品:Portrait of Diamond Reynolds

類型:概念影片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Portrait of Diamond Reynolds》在泰特

也許大多數藝術屬性的男孩心裡都住著一個Andy Warhol,Luke Wills Thompson也不例外。

Luke今年30歲,是本次提名人選中最年輕的藝術家。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Luke Wills Thompson

他帶來了一部由三支35mm膠片影片(《Cemetery of Uniforms and Liveries 》、《Autoportrait》 和《Human》)組成的概念短片。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Screen Tests》

創作形式上,Luke致敬了Andy Warhol在1964-1966年創作的16mm無聲黑白電影《Screen Tests》,這是一部由Andy通過472次屏幕測試,才得以完成的作品,而選擇黑白圖像形式,則是希望把所有人物的皮膚統一化,消除歧視。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Autoportrait》

故事打造上,則是以發生於2016年的明尼蘇達州的槍殺事件為故事主體,Luke聯合事件主人公Diamond Reynolds,記錄了她在法庭上控訴當地警官(槍殺她的女友 Philando Castile)的面部表情。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Portrait of Diamond Reynolds》在泰特

而至於為何創作此作品,Luke表示,我們對於網路上塑造的用Facebook直播女友被槍殺的Ryan太熟悉了,人們誤以為她是一個想靠此走紅網絡的名利人,而我能做的,則是通過放大式影片,讓大眾認識另一面Ryan。

能創作出此類型作品,其實也與Luke個人生活離不開。

最具争议性的当代艺术大奖,今年刚宣布提名就吵起来了

畢竟,六年前來到了倫敦,他合作的客戶無數,人人都以為他有著一個完整的工作室。誰能想到,他的工作室不存在,工作桌倒是有一個,就是搬了6次家還留著的飯桌。

細心的觀眾或許會發現,今年的作品沒有以往大規模建築作品佔據提名席位,反而是集中在邊緣文化、政治色彩濃厚的影片。

也許這也符合了泰特美術館館長Alex所言,“特納獎似乎是緊跟潮流的,英國在2017年閣內變化甚多,整個歐洲都在改變,時代在改變,當代藝術變化應當跟上節奏。”

倒是說得很合理,畢竟特納獎入圍人選的標準之一就是藝術家須為英國人。

特納獎2018最終獲獎者將於12月4日公佈,有興趣的朋友還可以趕在2019年1月6日前去泰特美術館打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