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水河畔著深綠推窗一展好山水小城鎮規劃建設讓紅古區出門即賞景


湟水河畔著深綠推窗一展好山水小城鎮規劃建設讓紅古區出門即賞景


海石廣場綠色滿溢

金秋時節,秋高氣爽,走進紅古海石灣的大街小巷,一幅幅青草碧樹滿畫屏、曲徑幽廊探深綠的美景令人心頭舒展。

“這兩年來,海石灣的變化太大了。馬路寬了,高樓多了,環境越來越美了。每天戶外二胡奏一曲,心情越來越舒暢,越活越年輕嘍。”退休幹部李有仁老人樂呵呵地打趣說。他在海石灣生活了幾十年,見證了紅古由貧困落後的偏遠小鎮一步步嬗變成為蘭西經濟帶上的璀璨明珠。

每天清晨,與李老一起晨練的十幾位老人,九點鐘聚首華龍北廣場,在綠樹掩映的亭臺樓閣間一起唱歌、跳舞、演奏樂器,安度晚年生活,日子過得甭提有多逍遙。

紅古區是蘭州市的遠郊區,是亞洲第一龍——馬門溪龍化石出土的地方,也是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近年來,該區認真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戰略思想,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生態發展的理念,抓住重點、突破難點、突出特點、打造亮點,堅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該區堅持“增綠量、建精品、強管理、創特色”,大力實施園林綠化、生態修復、市容市貌、市政建設各項城市環境提升工程。

◆精心建設

讓城市生態宜居讓綠色溢滿城市

9月26日,記者瞭解到,紅古區緊扣“美麗紅古”“生態紅古”建設總要求,緊緊圍繞“創建園林城市”高起點編制規劃,大氣力狠抓落實,嚴格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理念,不斷加大城市道路綠化,持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依託特色小遊園綠化、廣場公園改造提升、窯街沉陷區治理、生態村鎮建設等綠化項目建設,逐步形成以廣場、公園為核心軸,輻射窯街、川區兩側的綠化景觀帶,居住環境得到徹底改觀。

紅古區園林局工作人員介紹說,海石灣城區以城市主幹道路網為骨架,實施中和路、大通路等11條道路的改造提升和綠化景觀提質工程,“一路一品味,一路一模式”建成綠化長廊。單位積極加大公共綠地建設,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單位園林綠地進行改造提升,同時積極推廣建築物屋頂、陽臺、牆面、坡面等立體綠化,擴展城市綠化總量,城市主次幹道、支路街道綠化普及率達94.4%,道路綠化面積達4.92公頃,人均道路面積14平方米,全區園林式居住小區已有22家,花園式單位1家,綠化先進單位9家,完成立體綠化面積8000平方米,開展坡面綠化9400平方米。

截至目前,紅古區已建成綠地總面積414.49公頃,綠化覆蓋面積478.16公頃,綠地率達到31.9%,綠化覆蓋率達到36.8%,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21.3平方米。建成海石灣公園、海石廣場、窯街沉陷區小遊園等綠地公園和廣場17個,這些綠地公園的建成大大提高了紅古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

紅古區還積極加大生產綠地建設。鼓勵和引導發展苗圃,發展壯大苗木基地,擴大城市苗木供給。

◆精細管理

讓生活和諧有序讓人民活力幸福

站在海石灣花莊路舉目北望,北山公園門前松柏蒼翠、亭臺婀娜,小橋流水,讓人不禁陶醉;徜徉紅古城鄉,處處似江南美景,小橋流水,綠樹成蔭,綠韻飛揚,令人心馳神往……

近年來,紅古區著力打造現代衛星城區和特色精品小城鎮,在狠抓各項建設的同時,緊緊抓住城市管理和服務這個重點,以人為本、共建共享,不斷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務,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質,積極改變粗放型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精細化的城市管理模式,讓廣大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為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創造宜居生活環境,紅古區緊密結合城市管理工作實際,不斷提升精細化水平,通過開展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行動,補充管理短板,加大執法力度,綜合各方力量,嚴格按照“淨、明、齊、治、美、和”6字目標要求,建立健全分工明確、責任到位、監督有力、科學規範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有序推進城市管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有效改善了城市面貌,大力提升了文明程度。

在一個“淨”字上做文章,該區配套完善城區環衛基礎設施,完好率達到95%以上;主次幹道、公共場所保潔及時、到位,清掃率達到100%;城區出入口、背街小巷無衛生死角,生活垃圾清運率達到100%。轄區“二次揚塵”整治效果明顯,運輸車輛無遺撒、城區落實灑水抑塵,空氣質量明顯提高。

圍繞一個“明”字下功夫,該區規範城區市容。戶外廣告、臨街櫥窗、牌匾、門頭廣告設置管理規範、整齊統一、美觀大方;無亂貼亂畫、亂髮亂派、亂搭亂建和店外經營等現象,店鋪做到明亮可見。轄區所有建築工地全部落實圍擋作業、環境整潔、文明施工的要求。

講究一個“齊”字見實效,促城區店鋪規範有序。該區制訂主次幹道、重點街巷和步行街等嚴格落實座店經營,各類店鋪不得擅自張貼櫥窗廣告,門外不得隨意堆放掃把、簸箕、拖把等雜物;主幹道無佔道經營行為,次幹道應季果蔬等臨時攤點按要求規範擺放,其餘臨時攤點一律入市經營。

緊扣一個“治”字不放鬆,監管治理城區違建。違法建設是城市管理的頑疾,該區對城中村改造、棚戶區改造等違法建設易發多發地區,始終保持高壓監管態勢,實行“5+2”、“白+黑”巡查監管模式,確保違法建設“零增量”,同時,做好對存量違法建設的逐步消化拆除工作。

突出一個“美”字來提升,促城區面貌優美舒適。該區穩步推進城區街巷改造提升工作,對城區主幹道和小街巷、步行街、廣場等地進行特色鮮明、風格協調的改造提升,逐步建成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並重的城市,突顯管理規範、有序的大市容環境。

牢固一個“和”字強根本,城市管理工作是服務與執法的綜合體,更是矛盾體,該區通過執法與教育引導相結合,實現由管制型執法向服務型執法轉變,實行“首違免罰制”,做到懲教結合、以教為主,杜絕以罰代管、只罰不管現象。同時,大力宣傳城市管理工作,取得廣大市民的理解與支持,不斷提升市民環境衛生意識和文明素質。

秋染的紅古美如畫卷,樹木蔥鬱,花草玲瓏,公園幽靜,曲徑迴廊,百米一景,市民出門即賞景,推窗即見綠,歡聲笑語、喜笑顏開。相信,不久的將來,紅古更將好似一顆璀璨明珠,放射耀眼光芒閃耀在蘭西經濟發展帶上。

◆精緻蘭州·觀察

精細化管理如何才能發揮長效

改革開放以來,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保障城市健康運行的任務日益繁重,加強和改善城市管理和服務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突出,這要求城市管理和服務不斷的細化精準化。但是,在快速發展的當今,城市居民數量急劇增長,服務需求不斷增加,如何保持精細化精準化服務的長效,深化精細化管理常態化,需要認真思考,紮實落實。

紅古區開了幾個“藥方”,其一,強化市容秩序管理,將專項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結合,實施街長制管理模式,深入開展佔道經營、道路開挖、亂堆亂放等專項整治,合理設置便民攤點,解決川區農民應急瓜果賣難問題,全面清理非法佔道經營和店外經營。堅持錯時管理,提高巡查管理頻率,使城區秩序保持較高水平。

其二,增強社區自治功能。努力提升居民的滿意度,實現政府管理與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社區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給居民更大空間參與自治,處理好自身事務,讓居民對社區形成歸屬感、認同感。

其三,強化宣傳教育引導。強化宣傳,營造濃厚輿論氛圍,在優化城管工作氛圍上嘗試新探索落實新舉措,堅持把提高市民文明素質作為提升城市管理的立足點,實現城市管理與市民的有效互動。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加強對城管工作中市民關心的重點、熱點問題的宣傳,讓廣大市民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城管工作。

◆精緻蘭州·記者手記

群眾城管意識應與城市建設進程相匹配

近年來,隨著各項政策的出臺落實,紅古區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城市管理也越來越精細化,在各項建設緊鑼密鼓推進的過程中,各種問題也日益凸顯。

其中,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在不斷加緊推進,但還是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記者走訪瞭解到,該區屬地管理的原則還未真正落實,部分鎮街的社區、居委會在城市管理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充分,尤其是在全域無垃圾專項治理工作方面,落實“屬地化”管理不夠,環境治理方面缺乏“一以貫之”的有效手段,存在整治、反彈、再整治、再反彈的問題。城市管理工作突擊整治狀態仍未改變,部分責任部門往往以突擊性的整治來彌補長效性、持續性管理的不足,個別單位在環境治理中認為本單位只是重在參與,缺乏以身作則的“主人翁”精神。群眾的城管意識還跟不上城市化進程,部分市民缺乏相應的城市文明意識和環境衛生意識。這些問題得以解決之日,必將推進紅古區生態環境更臻完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