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困局的行爲經濟學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好比打麻將,如果一個人總是贏,剩下的三人就不想繼續玩下去。體育競技也是如此,特定的國家和選手總是贏,就會更改規則。30年前,世界不允許日本在貿易領域“獨獲全勝”,這就是人類社會的潛規則。


——津上俊哉《日美貿易摩擦經驗說明了什麼》

行為經濟學

這兩年

行為經濟學大行其道,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對此也青睞有加,所謂行為經濟學,是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這門學科能夠備受重視,還得感謝多年前的美國次貸危機。


2000年,一篇名為《論違約相關性:相依函數方法》的論文,解決了華爾街當時最棘手的“違約相關性”問題。這意味著,即使在不知道貸款人任何信息的條件下,就可以推算出一家貸款人違約對於另一個貸款人的影響。這句意味著什麼,幾乎任何資產都可以捆綁在一起變成3A證券,再銷售到次級市場。於是,就有了後來暴漲、暴跌的次貸危機。


公式當然很無辜,作為經濟學的模型,理論公式有嚴謹的一面,不過,人性的貪婪和恐懼,是歷史數據和數學公式無法辨析的。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的部分,研究那些不符合數學世界裡的正常假設,屬於人的行為的問題。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去年,財新《錢寶“龐氏”傾覆記》專稿中寫到:“以錢寶網為代表的新型集資騙局,不再對外發行特定固定回報的產品,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更復雜的“簽到、做任務”的機制,對參與者的黏性更高。在實際運營中,錢寶網向投資者發佈簽到、看廣告、發展新會員等任務,投資者完成任務後,根據任務種類和繳納的保證金金額,獲取對應的高額回報。但是,這些所謂的“任務”只是為了掩蓋吸收公眾存款的本質,根據參與方式的不同,錢寶網年化收益率可達70%-80%。”


然而2017年底的南京,11月間,忽然有十個樓盤同時開盤,推出近3200套房源。10個樓盤的購買競爭十分激烈,全都在開盤當日認購完畢。4000多人搶購360套房子,80%首付、7個工作日內付清、150億市值、兌付危機引發錢寶網轟然倒下。


如果我們看相關性,從樓市到P2P平臺,應該是有理性的一面,內在的邏輯十分清晰,一旦某個區域樓市釋放了強烈的資金需求,區域內的P2P平臺難免要承擔巨大的兌付壓力。被擠爆是大概率事件。這件事情,在錢寶網資金越滾越大的時候,借款人和被借款人,都沒有一點半點的預見性麼?當然不可能,但問題在於,人性的貪婪影響了正常的判斷,內心的慾望決定了最後的投資行為,平臺只顧越滾越大,投資人想的都是先撈一筆,而在錢寶之後,更多的小平臺,紛紛借用這一模式,放出更低門檻,開始更無節操的操作,揚言年化收益更高……陸續中槍倒下也在情理之中。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行為經濟學當中,有一個簡單的博弈實驗:


假設兩個人爭取100塊錢,由第一個人決定100塊怎麼分,第二個人無權決定分配方案,但是可以行駛否決權,如果被否決,兩個人都沒有錢。

那麼什麼是理性的經濟行為呢?

理性就是:無論A提出什麼方案,B都應該接受,哪怕是B只能獲得1塊錢,因為有1塊也比一毛都沒有強。

但問題是,人的理性行為會收到公平,復仇,審美等各種因素影響,所以,結果就會變成只有A決定五五分賬的時候,B會接受,其它任何一種A比B多分錢的方案,B都會否決,A也不會給出比自己多的方案來。


理性往往沒有什麼用,人是被情緒驅動的生物。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換個角度看,如果說平臺的貪婪,導致了最後的崩塌,那麼眾多投資者又該如何看待?的確,動輒50-70%的年化收益,良好的兌付記錄,貌似具備的互聯網基因,吸引了許多投資人的注意力,尤其是年輕化群體,他們以網貸、消費貸、信用卡套現等各種形式,借信用貸款以加槓桿的方式投資某些高息平臺,甚至辭去工作以吃息差為生。而當潮水退去的時候,你不僅僅發現自己在裸泳,很可能會發現周圍的人,統統都在裸泳,也就是說,當地一個P2P領域發生風險的時候,其它網貸平臺,其他互聯網金融領域,乃至銀行信用卡、消費貸等傳統金融領域都不能倖免。也正應驗了那句話:當雪崩發生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覺得是自己的責任。平臺沒錯,投資人更沒錯,錯就錯在了“人性”。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不懼人性,相信理性的人車雙認證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不正經汽車金融研究院

P2P困局的行为经济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