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以“江湖”為名的賈樟柯,在電影《江湖兒女》中不單是在時代的鉅變中去洞悉人的情與義。其還借劇情的發展串聯起了自己過往幾乎所有的作品,這使電影所承載的除了本身的情感外,更還是賈樟柯借時代變遷去完成的一場對自我作品的追溯,由此所衍生的江湖,既是屬於賈樟柯的,更是屬於所有人的。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對現實主義的堅守是其創作的源泉,而作為一部賈樟柯預以集大成之作的《江湖兒女》,其電影人物的設定其實與最早的《小武》一樣,同樣都是遊走於社會邊緣的邊緣人,同樣所著墨的都是在現代社會金錢至上的浪潮下人性的沉淪,只不過這一次主角從扒手小武變成了一模特巧巧。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他的汾陽變了,江湖也變了。

看賈樟柯的電影,一直以來,我看的其實就是時間和空間,以及時空下的那些人,那些人的面孔。

在“變化”中,賈樟柯也總是想要去探尋“永恆”。

《江湖兒女》就是這樣一部電影。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我個人對片名的解讀是:江湖日久,兒女情長;日久則變,情長難了。

在這部影片中,江湖是變化的,是不定的,時空是不斷變遷的。

故事裡的女主人公巧巧,從大同到奉節,再到克拉瑪依,最後回到大同,在江湖中歷盡辛苦,漂泊不定。

《江湖兒女》中的巧巧本是一名模特,卻為了保護自己的涉黑男友斌哥在一場暴力事件中鳴槍示警,也是為了保護斌哥,她最終選擇在了在警察面前聲稱槍是自己的,因此被判入獄5年。

出獄後的巧巧人生的軌跡也隨之改寫,她為之奉獻付出的男人卻並沒能在出獄時給她哪怕點滴的溫情,而喬喬在以暴制暴江湖中的成長,她與斌哥的愛恨糾葛構建起了電影的主線,在這個以女性為主角的情感中,源於女性情感的細膩溫潤與江湖的殘酷虛偽形成了尤為鮮明的對比。

看完了《江湖兒女》,我意識到自己其實還是低估了賈樟柯。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他越來越高明瞭。他的高明不在於他可以在自己的電影裡塞進去多少隱喻,埋進去多少思考,而是因為他終於頓悟,開始用“不表達”的方式表達了。

我們可以從無數個角度解讀《江湖兒女》,但都不如我們不去深究它的意義。

最好的回味方式,莫過於迴歸故事本身,迴歸人物本身,迴歸情感本身。

這情,是蒼涼的,又是溫暖的;那是懷舊的,又是嶄新的。

我們八零九零後這代人,以及我們的上一代人,受的其實都是“大”的教育。中國人總是習慣於有集體的存在,忽略個人的情感。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江湖兒女》像是“水”,柔能克剛。足夠剋制,又足夠精確。

整部電影中,我們甚至看不到男女主人公有親吻的畫面,賈樟柯卻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兩人愛情的熱烈。

我們不會知道巧巧和斌哥如何相識相愛。

但我們知道的愛情是那樣熾熱地燃燒過。

在大同的街頭,身為黑道大佬的斌哥遭遇了生命之危,是巧巧不顧自身安危,甘願坐牢也毅然開槍救了斌哥。

當她到奉節找到斌哥時,斌哥已經有了新的女友,而她在奉節所經歷的一切心酸苦楚,都無法再對面前的昔日愛侶傾訴。

從《小武》到《江湖兒女》,賈樟柯重新定義江湖生活

“你是用這隻手開槍的吧。”

巧巧說,錯了,是右手。

一個細節,什麼情感就都出來了。

這就是賈樟柯,這就是《江湖兒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