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之母——高遠球

高遠球號稱羽毛球之母,很多教練在教導新手的時候都會不厭其煩的要求新手練好高遠球。然而事實上真正的去教導新手練好高遠球的教練並不多,而高遠球打得好的人更少。很多業餘愛好者,包括一些資深球迷也經常會將平高球、高遠球或者將高遠球和挑高球混為一談。

由於羽毛球比賽發展到今天通常都是以強調進攻的快節奏去戰勝對手,而節奏緩慢的高遠球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包括一些教練員在教授學員時更多的對高遠球技術的傳授,並且將它作為上手球的過渡,在有一點高遠球的基礎上迅速進入平高球、吊球、殺球的教學。個人認為這種教學一方面對打基礎不是非常有利,另外也將學員的戰術能力進行了限制。

從技術的角度看,高遠球包含了羽毛球所有技術的要求,同時高遠球的發力可以綿長一些,這就降低了它的回擊難度,使得它更容易掌握,所以從技術的角度看高遠球確實當得起羽毛球之母的稱號。

羽毛球之母——高遠球

正是由於高遠球更容易掌握,這也使得很多學習羽毛球的愛好者在有了一些基礎之後便放棄了對高遠球的練習,轉而去練習殺球、平高球、吊球,這是很可惜的。

這是因為沒有一個較高質量的高遠球,會使得愛好者對整個場區長度的空間感特別是底線的空間感有所缺失,這會影響到平高球的質量。愛好者在比賽當中由於缺少底線的空間感使得平高球不到位,這樣很容易遭到對方的攻擊。

另外沒有一個較高質量的高遠球也會使得對方的“快”完全成為一種致命的戰術。

那麼什麼是高質量的高遠球?一般來說將落於底線界內5釐米,界外1釐米這個範圍內的至少60%壓線球的高遠球視為高質量的高遠球。

通過一定的訓練在正常情況下用8成的力量打出8成以上的高質量高遠球並不是很難,也只有這樣的能力,高遠球才能成為戰術在比賽中應用。這在單打中表現尤為明顯。

人們對高遠球的戰術應用通常是在被動的情況下回擊一個高遠球進行過渡,很少有人會連續的回擊高遠球進行戰術拖延,其實這是非常可惜的。

羽毛球強調“快、準、狠、活”,大家都在追求一個快。那麼有快就會有慢,當我方跟不上對方的節奏的時候高遠球就可以作為一種戰術主力;同樣的當對方開始加速進攻,我方也可以應用連續的高遠球打斷對方的加速,破壞其戰術目的。

通過比賽視頻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運動員殺球都是在雙打後發球線附近進行的,這就是平高球的一個弊端。球快是快了,但是由於弧線不夠高非常容易被攔截。

單打的底線與雙打後發球線相距75釐米,我們不要小看這75釐米,在底線附近不僅僅會讓你的防守更容易一些,同時對對方的空間感更是一個考驗。一般來說空間感好的球員,身體會自然產生反應將球回擊到位,如果出現連續出界的情況只需要稍作調整即可。但是對於空間感差的球員,這就會非常致命。由於空間感不足,對付高遠球時他們的身體缺少相應的自然改變,回球往往不到位,進行加力調整後又往往容易出界。同時對出球的角度也不容易掌握,特別是對於落點在底角附近的球回擊直線,很容易打出邊界。

我們常常看到,頂尖高手在對決中,經常會連續對拉兩三板高遠球,事實上當對方的高遠球質量非常好的時候,你是很難發力的。那麼在業餘羽毛球比賽時,由於能力的問題,進攻方很難打出有威脅的殺球,高遠球的質量就更為關鍵了,往往是高球打得好的一方比較容易勝出。


本文僅代表受訪者觀點,不代表羽翎軍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