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大山深處

——陽河村扶貧行記

作者 李一樂

八月最後的一個週末,在陝西省圖書館副館長陸路的帶領下,我們扶貧小分隊一行五人,踏上了赴秦嶺腹地石槽溝鄉陽河村義診支教的行程。

汽車在滬陝高速上穿越秦嶺,三個多小時後抵達"水舟通荊襄,馱馬入藍關"的丹鳳縣竹林關鎮。一行人稍作休憩,就向一條溝壑深處繼續前行。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狹窄的山道一邊是連綿不絕的陡峭山壁,一邊是晝夜流淌於峽谷之間的無名小河。兩岸對峙的是海拔兩千多米的壯麗峰巒,怪石嶙峋、滿目蒼翠。路邊,偶爾可見依山勢層疊而成的莊稼地,狹小又不成規矩,卻齊齊整整種著玉米和豆類。偶爾,也望得見三三兩兩用泥瓦石塊壘就的農舍和星星點點攀附於溝畔山壁之間的羊群。

轉過一道灣,爬上一段窄坡,彷彿嵌在山壁上的一處窄窄院落就是陽河村委會的辦公地點。一排三間白牆灰瓦的老屋,一張舊長桌,幾把木椅,掛滿牆壁的標牌,將簡陋的辦公環境烘托得既莊嚴又熱烈。那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標語,更是一語道盡了山裡人最原始的念想和期盼。

院子裡張貼著一排巨大的表格,那是55位陝西省圖書館中層幹部與洋河村250戶幫扶對象結對子花名冊,每一干部的聯繫方式、幫扶家庭狀況一一上牆,見證了新一代"陝圖人"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不馳於空想,不騖於虛聲"的勇敢擔當。

伴隨著村幹部熱情的招呼,一位農家嫂子端上了香糯的紅豆稀飯和才出鍋的大饅頭,就著幾樣在城裡幾乎沒吃過的小菜,我們在美味的農家味道里,品出一縷縷淳樸厚道的山俗民風。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午飯後,我們的同事,駐村幹部周弘和馮輝,興致勃勃地領著我們四處參觀,跟我們講述著這裡的一景一物,一朝一夕,還有那流動著動人故事的日子:七十年代初,整座大山都未通電,山裡的夜晚一團漆黑。當年的村支部書記帶領全村上千勞力,歷時一年時間,在沒有水源的在山頂,硬是靠著雙手,靠著鐵鍬、鐵錘,用力氣和汗水,修渠、引水,積水成潭,築出了一座利用山勢落差形成水壓的簡陋發電站,讓方圓幾里的村民們用上了電。為了見證這一歷史的遺蹟,我們不顧旅途勞頓,爬上陡峭山崖,見到了這座奇蹟般建在大山上的水庫。說是水庫,不過十幾米見方,三四米見深,四壁全是用一塊塊大小不一的石頭壘積而成。因為早已廢棄,周邊雜草叢生,有村民在庫底見縫插針地種了些糧食作物,方顯得這裡不算荒蕪。

大山深處的這座水庫,幾十年前為這裡的老百姓提供過不算穩定的光源,但可以想象,那些光亮,曾經多麼溫暖多麼璀璨地照亮過陽河村人的艱苦歲月。

如今山裡的人們大多都已過上了穩定小康的生活,但總有一部分家庭,因為自然條件惡劣、疾病、勞動力不足等等原因,仍舊沒能擺脫貧困處境。陽河村就有這樣的家庭二百多戶。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2018年年初,館長周雲嶽主持召開了扶貧攻堅戰的動員會。會上他說:"扶貧要帶著感情,真心實意為老百姓辦事,努力做到'民有所呼,必有所應;民有所盼,必有所為'",他強調"'扶貧先扶智,治窮先治愚',要改變以往'春送米麵冬送衣,一家一戶一隻羊'的老模式,不僅要在發展產業上下功夫,也要設法發揮我們館的自身優勢,把啟迪智慧,傳播文化送到陽河。"會後,他帶領全館五十多名幹部深入陽河,走訪貧困戶,幫助村幹部想辦法,籌資金,解決了諸如修路、接電、產業建設等許多具體問題。此後,在副館長陸路的直接領導下,我們的駐村幹部帶著對陽河村濃濃的情誼與義務,走遍了這裡的山山水水、家家戶戶。他們深入瞭解當地自然優勢,幫助村上建立了以養殖種植一體化的六個專業合作社;帶動了一百七十多戶貧困戶開發特色種植——山茱萸、核桃、魔芋、板栗等產量高達兩千多畝;種植大棚香菇12萬袋;天南星黃姜等中藥材200多畝。他們通過不懈努力,挖山平地,將村裡自然湧動的一眼清泉,引入投資,即將建成一座礦泉水廠......同時,館內各個部門也積極出謀劃策,盡其所能將陽河村的扶貧面貌煥然一新:成立了數字化圖書室,捐建了愛心超市......八月又辦起了"文化扶貧月",將啟智教育、書籍、美術用品、水杯送到了陽河......這一趟送診支教活動正是"文化扶貧月"活動的一部分。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下午,我們的扶貧小分隊分頭行動,一隊去走訪貧困戶,為他們體檢問診。我則留在村委會的圖書室為孩子們上美術課。村支書告訴我,來上課的孩子有十幾個,他們的父母大都在外打工,平日跟爺爺奶奶生活,最小的四、五歲,最大的十三、四歲,從學齡前到初中各個年級參差不齊。這樣的課該怎麼上呢?我不免有些為難。

孩子們如約而至,我看到的是一張張風吹日曬的臉和靦腆生澀的表情,這些明顯不同於城裡孩子的臉龐,不嬌嫩,卻堅定,不甜美卻充滿渴望。打開準備好的課件,我從什麼是美術開始,一頁一頁帶領孩子們翻閱名作,讓他們感受美術的魅力。一張張翻看現代美術的廣泛應用,讓他們瞭解美術的廣度,認知美術的深度......我告訴孩子們他們身邊的蟬鳴鳥叫,花開花落,山高水長都是美。我告訴他們父親打造的農具,母親剪制的窗花也是美;我告訴他們高樓大廈是一種美,也告訴他們茅屋溪水之靜美;我告訴他們華麗衣裙是一種美,樸素天真也是美;我告訴孩子們:一顆種子的美在於生命的勃發與成長過程,因為基因、培養、陽光、雨露會讓它們長成不同的植物,就像現在的你們,將來都會長成各自想成為的模樣。只有心裡懂得美,你的世界將來就會充滿了美......

一小時、兩小時,我一股腦把我能想到的,所有美好的、鼓勵的、充滿希望的話語都告訴他們,儘管我深知很多話是他們不能理解也可能根本聽不懂的。我知道時間寶貴,我無法在短短几天時間裡把這些孩子培養成美術人才,但至少我要在他們的心裡播下一顆美的種子,讓理想和善良在童年、少年紮根。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孩子們畫下第一張作品,有的線條稚嫩到無法成形,有的因為過於謹慎而顯得笨拙生硬,但他們認真執著的樣子,勝過一切。我在每個孩子身邊仔細瀏覽認真建議,他們略帶口音的回答往往因為聲音太小而很難辨聽,即使如此,也沒能阻止我們順暢交流:我們用微笑給彼此肯定;小藝楊一臉堅定又含混地解釋他的迷之線條;小玉紅渾然天成地將色彩用到了極致;大哥哥姚傑,沉默寡言卻悟性極高,給他的建議都能得到很好的表現......慢慢地,孩子們主動跟我聊了起來:"老師,我最喜歡畫畫了"......"老師,我媽媽不讓我畫畫讓我好好學習"......"老師,我以前在鎮上上學,我爸生病了,我就到完小上學了"......"老師,今天我媽媽不讓我來,我跟我姐姐是偷偷跑出來的"......"老師,你住在哪兒呀......呀!西安啊,我姑姑就住在西安,我爸爸還說等他病好了就要帶我去西安呢"......

下課了,孩子們揹著館裡送給他們的畫夾,像個正規的美術生一樣陸續離開教室,每一聲道別都摻雜著依依不捨的詢問:老師,明天我們幾點來呀......老師那明天畫啥呢......第二天、第三天,我們滿滿當當地在一起享受美術帶給我們的快樂、驚喜和彼此帶給對方的溫暖與收穫。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夜晚,扶貧小分隊會聚在一起,說說彼此的體驗和見聞。年屆八十歲的義診醫生——我的父親,是的,我的父親——老牌醫學院畢業的高材生,退休二十年卻從未離開醫生崗位的他,聽說我要去鄉下扶貧,第一時間跟我說:山裡醫療條件差,讓我去給村民們看看病吧。就這樣,我們一起來到了陽河。父親告訴我們"陽河村裡的大多病患都是高血壓以及高血壓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而此病的年輕化問題在這裡比較突出,四五十歲患病,三十出頭也患病,他們正值壯年甚至還沒有真正開始的人生就落下終生殘疾,因病致貧......其實防病重於治病,讓群眾懂得疾病的預防保健,和不健康生活方式告別,這才是"大衛生,大健康"的概念......這些年山區的經濟的確得到了發展,而群眾衛生意識和健康生活的理念卻沒怎麼建立......是的,困難和無奈還有很多,但,能為山區做一點事,就離好一點更進了一步。"

醫者仁心,看著頭髮花白的父親只有講起專業問題時才會滔滔不絕的樣子,我彷彿看到了他漸漸老去卻依然堅守的一代人的情操、胸懷和精神。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網絡配圖

幾天裡,一閒下來,我們就去村子四處走走看看,感受這裡最炙熱的陽光;呼吸這裡最清新的空氣;目睹那許許多多歷盡艱辛破殼而出蓬勃成長的生命;我們與羊群面對面相遇,看它們從我們身邊溫順滑過;我們在老房子上一處處辨認依稀斑駁的"革命"標語;那些偶爾棄置的石磨、石碾、石槽總能歡快地勾起我們童年的記憶;那些將紅未紅的柿子掛滿枝頭,那些熟透的核桃落滿一地;那些與我們駐村幹部熟絡得像老朋友一樣互相招呼著的村民......一種不屬於城市的,久違的親切氣息縈繞其間。

在重重大山間行走,即使是平地也會感覺步履渺小,時間漫長。跟孩子們相處,即使看他們開心,也有種忍不住的心疼與憐惜。是的,長在這大山裡的孩子,成長天地可能不廣,成才幾率也許不高,但誰又能說有朝一日,他們不會像山間參天大樹一般直指蒼穹呢!

一位女幹部寫的大山深處扶貧記

作者李一樂和母親在一起

李一樂,九十年代初畢業於西安美院美術教育和美朮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熱愛繪畫、讀書、旅遊。在一縷春光,一攬秋韻裡品味人生!

2018年9月11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