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凡和他的華興資本從幕後走到前台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距離美團的敲鐘儀式剛過去一週,作為其獨家財務顧問的華興資本就正式登陸了港交所。今天(9月27日)上午9點30分,伴隨著華興資本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包凡敲鐘的動作,全球“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也就此誕生。華興資本上市首日平開,報31.8港元,總市值174.404億港元。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招股書顯示,華興資本2017年收入為2.12億美元,淨利潤為5810萬美元;2018年一季度收入9292萬美元,淨利潤達3567萬美元。

華興資本的主營業務由顧問服務、承銷與投資管理三部分構成。其中,財務顧問服務(FA-Financial Advisor)是華興資本收入的“大頭”,2015年-2017年華興資本“交易及顧問費”分別為1.12億美元、1.06億美元與1.07億美元,佔到總收入的7成以上。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華爾街有句著名諺語,“如果你幫別人拿肥肉,你也會粘得滿手油”,意指為成功者管理資本財富,也能獲得巨大收益。道理誰都懂,為何只有包凡包攬了中國新經濟領域幾乎所有熱門的資本動作,成為管理“肥肉”的人?

聚光燈下,華興開啟國際化道路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包凡曾說過,要將華興資本打造成一家立足新經濟的、世界級的華人金融機構。上市對於華興來說,是打造國際化品牌的一個不錯的機會。況且,未來華興想要開展全投行業務,需要籌集大量的資金。

據悉,華興資本預期所得款項淨額為25.29億港元,其中約40%用於進一步擴展投資銀行業務;約20%用於進一步擴展投資管理業務;約20%用於發展財富管理業務;約10%用作投資於所有業務線的科技發展用途;約10%用作一般公司用途,包括營運資金、營運開支及資本開支。

包凡也曾在公開信中解釋了此時上市的原因,“中國新經濟的發展是大勢所趨,預計在未來幾十年新經濟將成為經濟增長與財富創造的引擎。”根據灼識投資諮詢公司的報告,截至2017年年底,中國獨角獸企業數量已佔全球總數的40%。

但是華興資本選擇上市也讓不少人感到吃驚。據報道,華峰資本CEO陳挺峰在接受全天候科技的採訪時表示,美國精品投行中已有七八家上市公司,如Lazard、Evercore等,但中國尚未有登陸資本市場的案例。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他在採訪中指出,作為標準化程度不高的類金融行業,投行業務一些收入確認成本時比較複雜,同行的毛利率沒有可比性,可變的因素也較多,因此國內還沒有形成上市先例,但從監管來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華興資本的上市或會對行業產生激勵作用。但想要走通國際化道路,面臨的挑戰還在於如何紮根本土,服務當地企業。這也意味著華興將與高盛、摩根士丹利這樣的國際大投行展開競爭。

在上市後,華興將繼續拓展在香港及美國兩個最重要境外市場的能力。同時將利用在發達及新興市場發展業務及專長,為中國客戶跨境收購及投資提供顧問服務;華興還計劃建設相關基礎設施,為國內投資管理的客戶設計並提供國際資產管理產品。

包凡曾多次提及自己的國際化設想,在他看來,中國新經濟企業一定會積極加快國際化,而華興將陪伴著他們一起。“我們可以去投別人、跟當地夥伴合夥做基金,還可以幫海外的企業來中國上市……我們的核心就是把新經濟最優質的資產和最多元化的資金做匹配。路徑不斷變化拓展,但大的趨勢肯定是這樣。”

在今年年初的一次演講上,包凡也曾講述了當下華興的兩個主要矛盾:第一是企業自身拓展的願望和給這些企業創造的價值之間,是不是完全的吻合。第二是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能保證華興獨有的文化能夠傳承和保持下去。華興資本給外界的印象是富於江湖氣,老大包凡想做的是通過“去包凡化”,為華興留下好的制度和傳承。

上市是華興14年投行路上的一個高光時刻,從本土走向國際化,華興的服務版圖將再度擴張,投資者又將給予怎樣的回應呢?

從個人IP到機構IP,十四載的孕育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江湖兒女多飄零,只有體系化運作的機構才能長治久安。一身江湖氣的包凡,如今也想成為一個國王。一個人的範圍畢竟有限,特別是FA這種偏深度服務的領域,所以包凡孕育了華興。他希望是用一個機構來服務大量的新經濟創業者,而不只是“包凡去幫助他的朋友們”。

如今,華興擁有員工584名。在過去14年裡,華興資本藉助他服務的新經濟企業一起快速崛起,由一家FA(Financial Advisor財務顧問)業務起家的精品投行,快速發展為相當於一家國內中等券商規模的持牌金融集團。

一個新興產業到一定規模之後,一定會從高速發展進入相對穩定階段。而如今華興服務的新經濟領域也開始產生了變化,首先是頭部企業紛紛上市成為各個領域巨頭。這些成長為巨頭的新經濟企業擁有更充裕的資金,也要求華興這樣的服務商有更強大的資本運作和資本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創業創新成為經濟中流砥柱,中小型新經濟企業開始海量出現,這就要求華興有大規模服務他們的能力。過去十四年,包凡押對了新經濟,也押對了創業者,而今後他挑戰是如何讓華興規模化、可持續的服務好新經濟大潮下的巨頭、海量創業者們。

如何定義“中國新型投行”?

包凡和他的华兴资本从幕后走到前台

華興資本此次赴港上市,是市場觀察和剖析中國新型投行的一次良機。伴隨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不同企業的投融資需求開始多元化。尤其是近幾年來,民營企業重視外延發展,諸多新經濟領域的併購需求旺盛,帶給投行新的發展機遇。這種變化,也在推動國內投行業的分化。不僅僅再侷限於證券承銷,更多投行開始以財務顧問的身份出現在交易中。

為了更好地實現業務協同,擁有牌照優勢的券商投行紛紛向全能型投行推進,這從多家券商喊出的“大投行”戰略中可見一斑。另一方面,以提供財務顧問和資本中介服務為主的FA,也開始壯大起來。在前幾年狂熱的併購熱潮中,甚至一度出現了“全民FA”的現象。

並沒有明確的定義,來為“中國新型投行”劃定範疇和邊界。在行業格局分化之初,在業務模式、競爭力、客戶群等方面,新型投行與傳統券商投行有所錯位。部分起步早、積累深、佈局廣的機構,開始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新型投行陣營。

傳統的券商投行業務,包括有上市承銷、股債融資、併購業務、資產證券化業務等,核心競爭力更多體現在定價和銷售能力上。客戶群體相對穩定,以上市公司為重,不同券商根據資源優勢都有相對固定的客戶群。在推行“大投行”等戰略之後,更多券商打通業務條線,為客戶提供綜合性投行業務和產品。

新型投行的崛起,首先得益於對客戶群體的差異化覆蓋。在傳統券商的資源和精力更多覆蓋股票承銷業務,以及大型企業需求之時,起步中的民營企業、高科技公司等成為這些投行的主要服務對象。業務豐富、機制靈活,對新經濟企業的關注介入較早,以投資業務帶動投行業務,這些是新型投行的打法,也幫助其在新經濟發展大潮中迅速壯大。

在市場看來,華興資本是這一批新型投行的典型代表。招股書顯示,華興資本將自身定位為中國新經濟業務的領先投行和投資管理公司。其實,即便沒有此次IPO,華興資本近年來也保持著較高的曝光率。僅今年上半年,美團收購摩拜、陌陌收購探探、百度拆分國際業務,以及螞蜂窩、商湯科技、京東物流的融資都由華興資本擔任財務顧問。

針對新經濟企業投行業務中的優勢,公司招股書呈現得更為直接。數據顯示,從2005年成立至2018年一季度末,華興資本為超過700項、1000億美元的交易提供顧問服務,管理有約41億美元的新經濟資產。從客戶群來看,截至去年底市值或估值排在前20位的新經濟企業中,有15家是華興資本的客戶。

除了呈現業績,華興資本招股書呈現的另一亮點,是當前新型投行的一個轉型趨勢。

華興資本以私募融資顧問服務起家。與其類似,新型投行早期都以挖掘和長期跟進優秀企業為核心競爭力,比拼的是對新經濟行業的理解、對商業模式和企業價值的判斷。相應的,新型投行在產業鏈條、業務資質、服務週期上有所欠缺。

這種短板,在傳統券商投行加大對新經濟產業關注和投入、大力發展財務顧問的過程中,進一步被放大。比如,在近期多起中概股迴歸、CDR發行,頻頻被大型券商斬獲。不僅如此,在港股市場,銀行系投行子公司也異常活躍,積極分食市場份額。

以華興資本為代表的新型投行,對於這種擠壓已有感知,並啟動轉型。

針對新經濟公司,華興資本把為其提供的“全生命週期服務”,服務週期不僅包括早期、成長期,還覆蓋了企業上市後等後期階段。三個階段,對應的是估值低於1億美元、估值1億美元至10億美元、估值高於10億美元等指標;華興資本分別為其提供早期服務,成長期的私募融資、直接投資、併購顧問,以及後期更多的股票承銷、銷售、交易和經濟、研究、結構性產品、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業務。

這種轉型,需要業務平臺和牌照的支撐。華興資本目前有三大業務線,即投資銀行、投資管理、華菁證券。具體來看,除起家並擅長的私募融資顧問服務之外,華興資本還管理六隻私募股權基金。旗下華興證券(香港)獲准在香港、美國及內地提供承銷,另一家子公司華菁證券則是聚焦A股的多牌照合資券商。

伴隨新經濟而崛起的新型投行,其定義似乎仍難確定。但在整個國內市場投行業務的劇變中,華興資本拓展服務週期、延長業務鏈、籌謀上市等一系列動作,為新型投行的發展探了次路。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