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麵爲何復寵?看看房價你就知道了

曾幾何時,燒一壺開水,就著升騰的熱氣和香味吃一碗方便麵,是多少備考、加班亦或趕路人的法寶。沒想到的是2013年開始方便麵銷量大跌,5年少賣出80億包,就當我們感嘆方便麵的時代過去時,今年上半年,中國方便麵上半年市場整體銷量同比成長5.9%,銷額同比成長10.1%,方便麵復寵是年輕人消費降級嗎?


方便麵為何復寵?看看房價你就知道了


從小眾“奢侈食品”到大眾“方便食品”

1958年華裔日本人吳百福於發明了方便麵,1970年中國第一袋油炸方便麵在上海益民四廠誕生,1980年開始大規模投入生產。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與消費水平的都還不高,一個一線工人一月工資也才50塊錢左右,吃一包售價0.35元的方便麵,在當時已算很奢侈了。在很多70、80後的童年記憶裡,只有生病或者考試得了第一名,父母才會給買一包方便麵。


方便麵為何復寵?看看房價你就知道了


30年過去,居民可支配收入從當年739元/年漲到了現在31185元/年,與之相對的是國內方便麵從如今不足5毛長到如今不足5塊。方便麵逐漸從 “奢侈品”變成隨時可以滿足果腹的“方便食品”。

少吃了80億包 為什麼國人不愛方便麵了?

根據世界方便麵協會統計數據,2013年以前,國人吃掉的方便麵相當於世界總消費量的一半,可以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泡麵的香味。2013年之後,中國方便麵銷量一路下滑,五年間減少80億袋,中國人一直隨時吃的方便麵,突然就賣不動了。

外賣崛起

近5年來,我國方便麵行業經歷了一次“過山車”。2013-2016年,中國方便麵年銷量從462.2億包跌至385.2億,跌幅高達16.66%。在《每日經濟新聞》的一項調查中,50%的受訪者表示超過1年未吃過方便麵;70%的受訪者認為方便麵並非健康食品;相反的卻是90%的受訪者有過網絡訂餐的經歷。


方便麵為何復寵?看看房價你就知道了


2016年中國人消費了近1700億元的外賣, 2015年這個數據只是382億元。相較於方便麵,網絡訂餐成為大家更加青睞的消費選擇。

健康訴求

除了消費形式的變化外,人們越來越多開始關注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016麥肯錫中國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越來越追求健康生活,非健康類食品普及率有所下降:與2012年相比,碳酸飲料下降了21%,西式快餐則下降了16%。以油炸為主的方便麵也逐漸被人們定義為“非健康食品”,逐漸被人們疏遠。在很多00後的觀念中,方便麵是典型的 “垃圾食品”。

出行變化

除了消費形式與健康理念的變化,人們的出行方式也在升級,高鐵、動車、飛機逐漸取代了過去的紅皮車、綠皮車。縮短的出行時間、密閉的乘坐空間,使方便麵作為“出行神器”的功能大大減弱。

方便麵復寵背後也有年輕人的“消費降級”

就在我們以為吃方便麵要變成回憶殺時,今年畫風又變了。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方便麵市場整體銷量同比成長5.9%,銷額同比成長10.1%。失寵了近5年後,方便麵再次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

關係到大眾衣食住行的細節總會讓人格外敏感,或許有人講不清經濟形勢,看不懂股票行情,但當香菜從5元一斤一下子跳漲到25元時,菜市場大媽都會表現出對消費趨勢的擔憂。很多人看到方便麵市場回暖時,便將其和“消費降級”聯繫起來。

方便麵的回暖是否真的跟“消費降級”有關,不能一言以蔽之,但要說完全沒有關聯也不太準確。傷不起的房租、夠不到的房價,昂貴的人際關係交往……面對這一排排的碎鈔機,能吃的便宜點,用的便宜點自然會被放在首要考慮的範疇。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10752億元,同比增長9.3%,比去年同期放緩1.1個百分點。消費總額依然持續增長,但增速卻在逐漸放緩。生活中的人們在滿足需求同時,也開始考慮更為便宜的消費方式。


方便麵為何復寵?看看房價你就知道了


僅是滿足吃飽的意願的話,方便麵價格比起外賣更為親民,食用更便捷,也不用擔心餐品安全問題。方便麵的復寵,雖不能直接代表“消費降級”,卻體現出人們的消費意願正在趨於理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