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作家楊沫與香河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楊沫(1914—1995),女,(原名楊成業,筆名還有楊君默、楊默,湖南省湘陰人)生於北京,當代著名作家。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第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理事、北京市文聯主席、《北京文學》主編。

1931—1936年,楊沫兩次到香河小學教書,她的力作《青春之歌》創作原型源自香河,是一部描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愛國學生運動的優秀小說,成功塑造了知識青年林道靜這一藝術典型。1958年問世後,多次再版,在讀者中特別是青年學生中影響深廣。小說曾由作者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成同名電影上映。

1931年春,因父親工廠破產,逃亡不知去向,家庭瓦解,母親強迫16歲的她嫁給一個國民黨軍官。她毅然反抗包辦婚姻。張中行對抗婚的女中學生充滿好奇和同情,兩人相處密切,張給自己的哥哥張一真(時任香河縣縣立高級小學校長,現香河城內第一小學)去信,詢問學校是否需要教師,並把楊沫介紹給哥哥。1931年9月初,楊沫前往香河教書。兩個月後,楊沫因母親生病,返回北京家中。

1936年春,楊沫第二次到香河教書,當時楊沫有一個叫賈匯川同事,也在學校教書,與馬建民相識。是年3月的一天,馬建民突然到學校找賈匯川,賈匯川即介紹楊沫認識了馬建民,並告訴楊沫“馬建民是因為在北京有個同志被捕,為預防萬一才到香河來躲避的”。馬建民聽了賈匯川的介紹,對楊沫很信任。課外時,他們常在一起談話,他鼓勵楊沫參加革命,並給她講當時的政治形勢,還教給她當時進步青年都喜歡學的拉丁化新文字。認識了共產黨員馬建民之後,很快相愛。

為了使馬建民能夠在香河棲身,不被敵人發現,賈匯川叫楊沫找張一真(時任香河縣教育局長),請他為馬建民安排個小學教員的位置。張一真看在楊沫和弟弟的關係答應替馬建民打聽一下。4月初,馬建民到香河河北屯教書。之後,賈匯川和馬建民又向楊沫提出,叫她替馬建民到北京取東西,並打聽馬建民出走後北京的情況。楊沫認為這是革命者對自己的信任和考驗,欣然接受。4月5日,學校放春假,楊沫離香河去北京前,馬建民寫了一封介紹信,叫楊沫到北京西單附近找當時在中國大學讀書的侯薪,叫他幫助瞭解情況和取東西。

楊沫回香河後,馬建民已去河北屯教書。楊沫給馬建民寫信,過了幾天,馬建民到香河來找楊沫,並把東西取走。楊沫和馬建民認識後,時間雖短,接近卻頻繁,引起張一真懷疑,他寫信向張中行告密。不久,張中行突然從天津回到香河,在張中行兄弟二人的壓力下,楊沫只得和張中行離開香河,一起去天津。6月,楊沫回北京,並給張中行寫信要求斷絕關係。

1934年開始文學創作,發表作品,多是反映抗日戰爭的散文和短篇小說。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葦塘紀事》,短篇小說選《紅紅的山丹花》《楊沫散文選》,長篇小說《青春之歌》《東方欲曉》《芳菲之歌》《英華之歌》,長篇報告文學《不是日記的日記》,散文集《自白——我的日記》以及《楊沫文集》等。

当代著名作家杨沫与香河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